宋曉東
我是一個在生活中很容易感到焦慮的人。我覺得,這是生命給我的一份禮物。為了治愈自己的焦慮情緒,我一直在堅持不斷地閱讀情緒管理方面的書,從而促使我對情緒管理方面的知識了解得更多、更深。讀完書之后,我會努力學以致用,用書上學到的方法去化解自己的焦慮情緒。
我還因此專門寫了一本情緒管理方面的書,把一些經(jīng)過自己驗證的、比較管用的情緒管理方面的知識,分享給那些和我有著類似性格和經(jīng)歷的人。
隨著對情緒管理這一領域知識了解得越來越深入,我逐漸發(fā)現(xiàn):情緒管理的智慧,幾乎全部藏在下面這三句話里:
第一,無條件地接納自我。
第二,無條件地接納他人。
第三,無條件地接納生活。
這三句話可不是我說的,而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說的。他認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有三大基本哲學觀,就是上面的三句話。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三句話當中究竟包含著多少情緒管理的智慧呢?
很多人的焦慮,都是由于不能接納自我所造成的。例如,我的一個學生小娜剛剛邁入職場,工作很努力,但是最近卻在工作上犯了一個小錯誤—在整理會議記錄的時候,她把一個部門領導的名字給打錯了一個字,然后提交到了公司的OA平臺上。發(fā)現(xiàn)這個錯誤之后,小娜感到非常焦慮,馬上跑去和領導道歉。領導回復說:“沒事,下次注意就行?!钡词故沁@樣,小娜依然不能夠原諒自己。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里,她始終為這件事情耿耿于懷,并且不停地責怪自己—責怪自己為什么沒能多檢查幾遍再上交材料。
根據(jù)我對小娜的了解,她絕非是粗心的人,之所以會犯錯誤,肯定和她在那段時間工作特別忙碌有關。其實,很多人都會忙中出錯,小娜完全可以放過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接下來的工作中。
然而,她是一個不能夠自我接納的人。她總是覺得,只有當自己表現(xiàn)完美的時候,才是有價值的。否則,自己就不值得被愛。因此,在所有的事情上,她都想做到盡善盡美,不允許自己犯錯誤。與之相伴隨的,就是源源不斷的焦慮。
對于小娜來說,她就要學會自我接納。她要不斷告訴自己:“即使沒那么拼命努力、即使偶爾犯一點小的錯誤,我也同樣值得被愛?!?h3>◢? 無條件地接納他人
最近由于疫情的原因,學校要求學生每日堅持通過網(wǎng)上的一個系統(tǒng)報告自己的健康狀況。系統(tǒng)的操作并不麻煩,掃碼進入,20秒鐘之內肯定能填好。
我?guī)Я?83名學生,要確保這些同學一定要在每天10點前完成健康情況上報??捎行┩瑢W,就是經(jīng)常忘記上報。大部分同學只要提醒個一兩次,后面就不會忘記了,但也有例外。
有一個同學,在他忘記報告的時候,我給他發(fā)信息也不回、打電話也不接。最后沒有辦法,我只能把電話打到家里,沒想到此學生卻非常不耐煩地說,“好的,知道了,剛才我已經(jīng)報了!”
我這邊還想多叮囑兩句,而對方電話已經(jīng)掛斷。于是,我又編輯了一段長長的信息發(fā)了過去,希望學生能夠明白學校的良苦用心。對方依然沒有回復。這個時候,我也會感到焦慮,心想這個學生為什么會這么討厭老師。后來,和另外一個老師聊天,我才知道,這個學生的家庭并不幸福,從小就沒得到父母的關愛,所以對所有的人都很冷漠。了解到這些信息之后,我一下子就釋然了。
在生活中,其實我們也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所謂的“奇葩”,然后發(fā)出“這人怎么能這樣”的感慨。其實,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某個人是“奇葩”,真正原因往往在于我們并不了解他。
那些脾氣火暴的人、那些態(tài)度冷漠的人、那些自私自利的人,除了遺傳因素之外,很多人都是因為缺少關愛而造成了現(xiàn)在的性格。一旦你去了解到他的成長經(jīng)歷,你就不會覺得他為什么如此“難以理解”了。
所謂接納他人,實際上就是要承認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來自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所以行為處事方式自然也大不相同。與此同時,我們對所有人都要抱有一顆同情之心和憐憫之心。
最近有一個朋友和我在網(wǎng)上聊天。朋友說,他這幾天在家辦公,各種新的突發(fā)狀況不斷,一件事情剛剛解決好,下一件事情就來了。感覺比平時上班累多了。
有時候,他好不容易閑下來,心情可以稍微輕松一下了。但是他又會開始擔心和焦慮,是否有新的問題會出現(xiàn)。每次遇到新的問題,他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我的天,怎么會有這么多事情,還讓不讓人過了???”
對于我的這位朋友來說,他之所以經(jīng)常會為工作上的新問題感覺焦慮不已,是因為他一直有一個單純的觀念:“工作和生活必須應該是順順利利的,否則我就要生氣?!?/p>
其實,這就是不接納生活的一種表現(xiàn)。人生苦難重重,只要活著,每天就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xiàn)。
而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無條件地去接納生活。具體來說,就是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用俗話說就是,沒事不惹事,來事也不怕事。難,是生活和工作的常態(tài)。只有擁抱各種難題,然后盡己所能地去化解各種難題,才能有助于一個人潛力的發(fā)揮,才能找到人生的存在感。
一個人,只有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去接納生活,才不會被難題嚇倒,才不會產(chǎn)生那么多的焦慮情緒,才會慢慢活出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