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
思維方式是指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對我們的行為起決定性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我們的思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觀察與體悟,具有整體性、模糊性、表面性的特點。第二個層次是抽象,具有局部性、專業(yè)性、片面性的特點。第三層次是系統(tǒng),也就是唯物辯證法,具有系統(tǒng)性、聯(lián)系性、全面性的特點?!懊缆暋毖莩膶W習過程同樣遵循這一規(guī)律。然而,從第一個層次進入到第三個層次的過程中,每個人都難免會出現(xiàn)鉆牛角尖或者走彎路的現(xiàn)象,在聲樂學習和演唱時體現(xiàn)為“擠”、“壓”、暗淡的聲音。聲樂學習,除了理論學習以外,還包括聯(lián)想、身體控制等,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知識運用過程。因此,聲樂的學習需要充分的邏輯歸納能力,否則,就會在運用和輸出時發(fā)生偏差,導致不自然、不流動的演唱。
一般來說,當聲樂教學中,學生往往都會認為自己聽懂了就是學會了。其實,我們無法僅憑理解某個知識點就認為學會了。知識的描述只是對學習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最終的學習一定是通過例子(即演唱)理清思路。也就是說,學生本身需要重新整理大腦里的知識,將知識點歸納、吸收、整理、分類,再輸出。這就是我們學習的過程不能只是單純地對知識點進行描述,而需要對例子(演唱)進行分析的原因。在聲樂學習過程中,教師也會運用范唱這一教學手段將發(fā)聲理念和風格處理方法教給學生。學生首先模仿,學會后反復練習演唱。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明白在記住歌曲具體的演唱技巧、處理方法和發(fā)音等以外,還要學會如何將知識點拆分,有意識地在這些演唱處理中尋找規(guī)律,將聲樂演唱技巧和歌曲處理辦法壓縮成自我對聲樂的認知,在大腦里重塑知識的框架。我們知道每個人的發(fā)聲器官都是不一樣的,身材也不同,因此,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樂器”。最終,每個人都要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發(fā)聲模式。學生學習時,耳朵聽到的范唱聲音和狀態(tài)都只是適合教師本人的樂器,并不一定適用于學習者。模仿或者機械化重復某個發(fā)聲技巧的過程,如果缺失了拆分和重塑的過程,就會延緩學習的過程,進入學習的誤區(qū)。
在筆者看來,歌曲的學習包括語言學習、旋律學習與結(jié)合、練習三個部分。這三個學習過程都可以用思維引導方法來進行。在學習中,通過教師布置的歌曲學習、總結(jié)規(guī)律,達到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這樣,掌握知識點后才能獲得獨立分析新的歌曲、演唱或者授課的能力。正如費曼所說:“如果你無法用簡單的語言表述你所學的知識,你就沒有真正學會它。”
本文將重點討論聲樂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語言學習的思維方法。首先,在學習“美聲”時演唱外語經(jīng)典作品是必要的過程。這些作品多用意大利語、德語、法語演唱,想要將這些作品的音樂風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必須要通過語言這一手段。不了解或者不熟悉歌曲的語言,就不可能將作品演唱好。其次,由于中國聲樂學習者的母語是中文,它與意大利語、德語、法語等語言差異非常大,所以語言學習是中國學生的難點,也是每個聲樂學習者更應該重視的問題。事實上,關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已經(jīng)得到了聲樂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可。在某論文平臺上檢索,得到的與聲樂學習相關的論文中,其中一半都是在討論歌唱的語言,且多是關于具體語言學習的內(nèi)容。因此,本文將以歌曲為例,試圖呈現(xiàn)“美聲”學習過程中語言學習的思維方法。
歌曲語言學習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創(chuàng)建自己的思維學習方法。一旦學習者認為有更合適自己的辦法,均可使用借鑒。在此,筆者提出的思維方法,也是將自己的學習方法歸納總結(jié)以后,得出的適用于本人的思維方法,與各位聲樂學習者共同交流。
學習的第一步是研究歌曲背景,以歌曲《致西爾維亞》(An Silvia,也有翻譯為《西爾維亞,她是誰?》)為例。背景研究,包括作曲家創(chuàng)作風格、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品所處時代背景等。這首歌曲是浪漫主義時期德國作曲家舒伯特在1826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藝術歌曲,歌詞采用了莎士比亞的喜劇《維羅納的二位紳士》第二幕中的詩詞《誰是西爾維亞》。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情緒是歌者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重要依據(jù),因此應當予以充分的深入研究。相關的背景考察工作的還須進一步細化,在此不做展開討論。
第二步是挑選權(quán)威樂譜版本,這往往是一個易被忽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初次學習產(chǎn)生的錯誤可能會難以改正,所以樂譜版本的挑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第一次學習歌曲的準確性。市場上可挑選的樂譜有很多,值得信賴的出版社也有很多,比如德國朔特音樂出版社,德國卡塞爾熊騎士出版社、德國彼得斯出版社、美國IMC國際音樂公司,還有近年來嶄露頭角的中國的人民音樂出版社和上海音樂出版社等?!吨挛鳡柧S亞》這首歌曲在德國卡塞爾熊騎士出版社的《舒伯特藝術歌曲》中能夠找到。之后,就要將樂譜中的歌詞梳理出來,并標注國際音標,如圖1(以部分歌曲為例)。在此,筆者使用了“Leyerle”出版社出版的《舒伯特歌詞全集》(Schubert's Complete Song Texts)中的音標標注。
圖1
圖1的第一行為國際音標,它是一個能夠系統(tǒng)學習多國語言的語言學習工具。國際音標用一套發(fā)音體系標注出不同語言的發(fā)音規(guī)則,掌握它便可以快速學會不同語言的特點,非常適用于需要演唱多國作品的“美聲”學習者。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不對語音拼讀和發(fā)音做過多贅述。語音標注清楚后就是字對字翻譯,這一步的工作最為關鍵也比較容易出錯。有些比較常用的歌曲可以找到權(quán)威的校對和字對字翻譯,但有些歌曲找不到,在這種情況下就只能使用翻譯軟件配合英文字對字翻譯來學習了。有人習慣使用樂譜中原文同位置下方的中文翻譯,這種做法不可取。原因是,不同語言的語序不同,主、謂、賓語的位置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單詞下方對應的可能是完全無關的詞。因此,樂譜下方的中文翻譯只能用于整體上理解樂句內(nèi)容,不可做字對字翻譯?!吨挛鳡柧S亞》的字對字翻譯可以使用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德國藝術歌曲字對字譯詞》這本書(見下圖2)。
圖2
第三步是朗讀歌詞環(huán)節(jié)。用歌唱方法大聲將歌詞按演唱的速度和起伏將歌詞反復朗誦。開始進行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前,首先要分析歌詞原文中所有單詞的詞性,然后找到重讀歌詞,并與旋律律動比對、分析。歌詞重音應該是語法、邏輯、感情、旋律所強調(diào)的詞。從詞性上看,它們可以是專有名詞、謂語動詞、部分形容詞等。將這些重要的詞與旋律重音結(jié)合分析,找到每句的重音和強調(diào)之詞。然后,分析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關系,找到歌劇情緒的最高潮部分?!吨挛鳡柧S亞》這首歌詞的重音就包括“Silvia”“Flur”“Sch?n”“ich”“Himmels”“Spur”“untertan”等(見譜例1)。
譜例1
其次,注意在朗誦歌詞時也要將歌唱時的氣口帶入一并練習,這樣才會在演唱時適應不同的斷句。比如,在《致西爾維亞》中如果初學者無法將最后一句“dass ihr alles untertan”一口氣唱完,則可以在“dass ihr”后面換氣。
最后一步就是將自己的分析結(jié)果與著名歌唱家的演唱做比對,具體可參考五位左右歌唱家的演唱,檢驗學習過程中是否有遺漏或者錯誤,如果有則及時糾正。《致西爾維亞》是一首德語藝術歌曲,我們可以選擇參考歌唱家有費舍爾-迪斯考(Dietrich Ficher-Dieskau)、羅森博格(Anneliese Rothenberger)、施瓦茨科普夫(Elizabeth Schwarzkopf)等。
至此,這首歌曲歌詞部分的學習便可以告一段落。將以上的學習過程總結(jié)后制作成流程圖,如下圖3所示:
圖3
這張思維流程圖是筆者個人的總結(jié),并不代表每一位學習者都需要完成這樣的流程。任何人認為在某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需要增加或調(diào)整細節(jié),都可以制作更適合自己的思維流程圖。
知識點的分類和重組是訓練邏輯思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地問自己這樣的學習是否充分,哪個部分沒有顧及到或者是應該補充的?學習的規(guī)律便可以被歸納得更加清晰,自己的學習任務也會更明確,最終達到高度概括并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