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我國實現(xiàn)“法律社會化”的基礎工程。當前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僅停留在法制教育層面,以致中國的法律社會化滯留于條文層面的法律社會化。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體系、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開展學校法治教育活動、充分挖掘各學科教學中的法治元素、建設高素質的法治教師隊伍、廣泛開展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與評價機制,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轉變,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tǒng)法律社會化路徑選擇之不足。
關鍵詞:法律社會化;法治教育;途徑
“法律社會化”是法社會學中的重要的概念,它指通過主體與法律的交互作用,使個體的法律共性與個性共同形成的統(tǒng)一過程。通過法律教化,使主體在法律環(huán)境的作用下,掌握法律文化,造就法律共性;通過個體內化,使主體積極作用于法律環(huán)境,選擇法律文化,塑造法律個性。它的內涵包括:①法律知識的習得;②法律規(guī)范的內化;③法律觀念的樹立;④法律角色的培養(yǎng)。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每一名青少年都是未來的中國公民,加強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xiàn)法律社會化的基礎工程。然而當前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僅停留在法制教育層面,以致中國的法律社會化滯留于條文層面的法律社會化。筆者認為從以下六個方面對青少年法治教育進行完善,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tǒng)法律社會化路徑選擇之不足。
一、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體系
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體系不夠健全是當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一系列問題的首要原因。因此,應加快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體系。首先要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或科研院所設立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機構,開展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對法治教育的理念,原則開展方式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確定各學段法治教育的內容,形成必要的理論支撐,使廣大教育工作者明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內涵,法治教育的開展也有章可循;其次,鼓勵師范院校、政法院校等高等學校設立法治教育及相關專業(yè)學位,以滿足中小學對法治教育專職教師的需求;最后,豐富青少年法治教育資源。加強以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為核心的網絡建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青少年法育》專業(yè)期刊,以建立法治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
二、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開展學校法治教育活動
法治教育應轉變教學方式和理念,不能僅僅依托思想政治課進行,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首先,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動。結合青少年的認知特點,舉辦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法治教育主題班會等活動,這些活動也是鍛煉學生提高法治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學生親身參與其中,自己提前查閱相關資料,親身實踐,能得到更加真切的體會;根據青少年的需求,有條件的學??梢越Y合安全、知識產權保護、國防和防止學生欺凌等專題教育,定期舉辦法治講座,增強學生法治意識;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服務活動和社會公共事務,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法律運用能力。其次,可以依托法治教育培訓基地,注重與法治教育的相關專業(yè)單位合作,如司法局、法院、檢察院等,為同學們提供良好的教育平臺,讓學生在真實的法律環(huán)境內培養(yǎng)法律意識,在實踐中獲得知識,最終能夠做到將內化于心的法治意識轉化為具體的守法用法行為體現(xiàn)。最后,在科技與信息技術不斷發(fā)達前進的今天,搭建法治教育網絡平臺也可以作為一個有效途徑,有效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法治宣傳教育,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法治視頻、法治在線等欄目,以圖片、視頻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法治意識培育學習的興趣,在快樂學習中逐步提高法治意識。
三、充分挖掘各學科教學中的法治元素
美國重視在中小學開展法治教育,所定內容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卻不為法治教育單獨設課,而是放在社會科中,以綜合課程形式實施。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內容既包括法治知識內容的教育,又包括法治精神,法律價值的教育。其實,在各學科課程中都存在法治教育因素。所以,法治教育不止于一個科目,應充分挖掘各學科教學中的法治元素,在有關學科課程中有機融入法治教育理念和法治教育內容。比如語文學科教學中充滿大量的法治教育契機。例如,在講授《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魯提轄盡管嫉惡如仇、仗義相助,懲惡揚善的行為在宋朝值得贊頌,但這種快意恩仇、打人致死的行為在今天則是犯罪,是否還值得提倡。同樣,法治發(fā)展史本身就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高中《歷史》教學中要特別關注法治發(fā)展史的教育,要重點講述依法治國的歷史范例;講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發(fā)展史,體會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地位,領略法治精神與時俱進的特點。甚至在生物學課程中,有很多與環(huán)境保護、動物保護、食品安全等相關的內容??梢越璐藢W生進行保護環(huán)境、熱愛生命、尊重人權的教育;講授“人類遺傳病”時,也可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婚姻法》的相關條款。
四、建設高素質的法治教師隊伍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教師自身的法治素養(yǎng)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對學生的培育方法及成效。我國人治傳統(tǒng)歷史悠久、人治思維比較濃厚,傳播法治理念和精神在某種意義上比講習法律知識更為重要。因此,由受過專業(yè)訓練、精通法治理論的教師對青少年開展法治教育顯得更為迫切。當前法治教育師資隊伍解決途徑,應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方面,實行嚴格準入制度。在新教師招聘用時就應當從源頭上做好把關,適當加入一些有關法治知識考核的內容;創(chuàng)新機制吸引法學專業(yè)畢業(yè)生到中學任教,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錄用法學專業(yè)畢業(yè)生擔任法治教育專任教師;并可以嘗試開辟一條法學專業(yè)畢業(yè)生經由一定的教師資格考核程序就任專業(yè)法治課程教師的就業(yè)路徑,選拔專業(yè)法學人才從事中學法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現(xiàn)有師資,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師的培養(yǎng)與培訓。組織或鼓勵各法學專業(yè)院校開設專門針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師資培養(yǎng)課程,通過國家和地方分級培訓的方式確保其接受一定的法治課程培訓,使教師獲得理論知識上的進步;利用寒暑假有計劃組織教師到有關法學專業(yè)院校、司法機關等進行法治知識培訓和實務觀摩;學校組織開展一些法治教育教師座談會,通過專家的講解和指導,積極探索法治意識培育的新路徑。
五、廣泛開展校園法治文化建設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會對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等方面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法治文化凝結了人們在與法律有關的物質世界和精神領域取得的成果,反映了一個民族法律制度、法律思維水平在一定歷史階段所達到的高度。廣泛開展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在有關學校活動和文化建設中有機融入法育理念和法治教育內容是有效開展學校法治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徑。比如,豐富校園法治文化活動,組織師生創(chuàng)作法治文化精品,運用校園文化景觀、教室外的走廊、宿舍等地方懸掛法治意識宣傳標語,在圖書室建立法治宣傳圖書角等方式,營造法治學習氛圍;以國家憲法日、國家安全教育日、世界知識產權日、消費者權益日等為契機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法治板報評比、法治故事演講、法治文藝演出和法治電影展映等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普及相關法律知識,培育學生法治精神;此外,營造校園法治文化要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發(fā)揮法治文化的特有功效,以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培育法治精神,使青少年在受到法治的啟迪和感悟,提高法律素養(yǎng),樹立法治精神。
六、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與評價機制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的教學活動總是圍繞考試這一指揮棒展開,與考試內容無關的知識教師和學生往往不予理會。為了確保法治教育教學效果落到實處,應當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與評價機制。對法治教育成效的考核與評價應從三個層面來把握。從學生層面說,以考促學,基于《大綱》確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將必要的法治知識納入學生學業(yè)評價范疇,在考試中適當增加法治知識內容,將法治素養(yǎng)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改變過去單一的筆試考核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通過學生的各項法治實踐活動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機制,以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培育積極性。從教師層面說,應將教師自身的法治意識納入年度考核范圍,在每學期末要求教師提交與法治教育相關的調研項目課題,并組織相關的考試與評價計入教師的成長記錄冊。從學校層面說,教育行政部門應對學校法治教育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評價機制。把學生法治教育綜合情況作為對學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將學校法治教育實施情況納入教育督導范圍,幫助學校推進法治教育工作。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對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成績突出的學校、法治副校長等單位和個人,加大表彰獎勵的力度,以助青少年學校法治教育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王敏慧.關于法律社會化的思考[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05).
[2]秦巖、代志鵬.解讀美國中小學法治教育[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03).
[3]任穎、李曉惠、劉建軍.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有效性研究[J].中國司法,2016年(02).
[4]王振亞.為學生點亮法治明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解讀[J].湖南教育,2016(08).
作者簡介:
于倬,女,安徽財經大學2018級法學院法律(非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