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哲
北宋元豐二年十二月(公元1080年初),蘇軾因“烏臺詩案”受挫,被貶至黃州任協(xié)團練副使。后經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黃州城東,舊時營防廢地數十畝,讓他在那里帶人開墾耕種。
次年冬雪天,蘇軾在荒地樹林里筑起了一間草房,并在房壁上繪上雪景,名日“東坡雪堂”,因而自號“東坡居士”。在草房里,蘇軾除與人賦詩下棋外,閑暇時也研究起烹飪技藝,與友人一起吟詩唱酬,煮肉喝酒。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蘇軾上任后,發(fā)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筑長堤,并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堆筑的長堤,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被世人列為西湖十景之首——“蘇堤春曉”。
當地百姓聽說蘇軾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jié),便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肉以表感謝。蘇軾收到肉后,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獨特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
蘇軾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了“連酒一起燒”,結果用酒燒制的紅燒肉,反而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送來的肉燒法別致,外焦里嫩。
眾口贊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軾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特意來學燒東坡肉的。后來,隨著蘇軾的升遷,東坡肉傳遍大江南北,受到廣泛贊譽。在湖北,乃至杭州、四川都是上等名菜。據說云南、大理的少數民族在結婚時,更有新娘、新郎合吃“東坡肉”的習俗。如今,東坡肉已成了家喻戶曉的美食,成了人人都能做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