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軍, 李穎文, 張應杰, 吳子安, 陳水林, 陳璐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12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痛、上腹部燒灼感等癥狀,并經(jīng)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zhì)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在羅馬Ⅳ的診斷標準中[1],F(xiàn)D 分為上腹痛綜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以及餐后不適綜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2 個亞型。目前,F(xiàn)D 在我國及全球的發(fā)病率均較高。在我國,主訴為消化不良的患者占消化內(nèi)科門診的52.85%,在普通內(nèi)科門診也占到11.05%[2]。我國廣東城鎮(zhèn)居民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消化不良的患病率為19.8%[3]。該病具有慢性、復發(fā)性和難以緩解的特性,患者多需反復就醫(yī),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目前,西醫(yī)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且目前無特效的藥物,西藥療效并不確切,病情易反復,多數(shù)有一定副反應。中醫(yī)的“胃痞”可與餐后不適綜合征之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等癥狀相對應。中醫(yī)認為,該病病位在脾、胃、肝,病機為脾失健運。研究[4]發(fā)現(xiàn),廣州地區(qū)的FD患者以脾虛氣滯為主。臍針為齊永教授突破前人“神闕禁針”的禁忌,將易經(jīng)理論和傳統(tǒng)針刺技術應用于臍部而發(fā)明創(chuàng)立的針刺方法[5],具有實用、簡便、快速、高效的特點,在近年來的臨床各科應用中有較好的療效[6]。本研究通過運用臍針療法治療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適綜合征,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門診就診的90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適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本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倫理批件號:廣東省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BF2019-016-0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羅馬Ⅳ:功能性胃腸病/腸—腦互動異?!分杏嘘P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標準[1]。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7]脾虛氣滯證的診斷標準。
①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②年齡18~70 歲;③近3 個月內(nèi)未接受過任何針灸治療;④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①消化道具有其他器質(zhì)性病變?nèi)缥赴?、食管癌、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伴糜爛、胃出血以及膽道、胰腺等器質(zhì)性病變的患者;②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的原發(fā)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過敏體質(zhì)者;⑤臍部或臍周有濕疹、炎癥、潰瘍或較大瘢痕組織者。
1.5.1 治療組 給予臍針治療。選取健脾三針[5],針刺定位:男性患者取臍針巽位、離位、坤位;女性患者取震位、離位、坤位。操作方法:囑患者平臥,臍部常規(guī)消毒,選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由吳江市神靈醫(yī)療器材有限公司生產(chǎn),規(guī)格:0.25 mm×25 mm。以臍蕊為中心放射性地向四周臍壁平刺0.2~0.5寸,先針巽位或震位,再針離位,最后針坤位,無需提插、捻轉(zhuǎn),無需得氣。男性患者留針30 min,女性患者留針25 min。
1. 5. 2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針刺治療[8]。取穴:中脘、內(nèi)關、足三里,定位標準參照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9]。操作方法:囑患者平臥,穴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針具選用漢醫(yī)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規(guī)格:1 寸毫針(0.25 mm×25 mm),或1.5 寸毫針(0.25 mm×40 mm),由長春愛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中脘直刺1~1.5 寸,內(nèi)關直刺0.5~1寸,足三里直刺1~1.5寸,均采用平補平瀉法。所有穴位進針后均采用捻轉(zhuǎn)手法催氣,得氣后留針30 min。
1.5.3 療程 2組患者均隔日治療1次,1周治療3次,連續(xù)治療4周。
1. 6. 1 中醫(yī)癥狀積分 主要癥狀療效評價參考《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7],分別對胃脘疼痛、胃脘脹滿、食后胃脘不適、噯氣反酸、燒心、食少納呆、大便稀溏等主要癥狀,按無癥狀、癥狀輕微、癥狀中等、癥狀嚴重分別計為0、1、2、3 分。將以上各項分數(shù)的總和計為中醫(yī)癥狀總積分。
1.6.2 胃腸激素檢測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分析(ELISA)測定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胃動素(MTL)、饑餓素(Ghrelin)的含量。
(1)療效判定標準:參考《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7],采用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①痊愈:主要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5%;②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5%;③有效:主要癥狀明顯好轉(zhuǎn),30%≤療效指數(shù)<70%;④無效:主要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有加重情況,療效指數(shù)<30%。愈顯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安全性評價: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監(jiān)測患者基本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血壓等及相關的體格檢查。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 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45例患者中,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齡(55.01±9.81)歲;病程6 個月~4 年。對照組45 例患者中,男22 例,女23 例;平均年齡(53.91±10.85)歲;病程6 個月~5 年。2 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2組患者的基線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表1 結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主要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主要中醫(yī)癥狀積分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在改善胃脘疼痛、胃脘脹滿、食少納呆及總積分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食后胃脘不適、噯氣反酸、燒心、大便稀溏等癥狀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例45 45 45 4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胃脘疼痛2.04±0.56 0.42±0.50①②1.98±0.62 0.87±0.59①胃脘脹滿2.47±0.51 0.42±0.49①②2.33±0.52 1.31±0.67①食后胃脘不適2.13±0.55 1.00±0.30①2.16±0.52 0.82±0.61①噯氣反酸1.84±0.95 0.47±0.55①1.62±0.68 0.51±0.55①燒心0.71±0.70 0.11±0.32①0.73±0.69 0.29±0.46①食少納呆2.02±0.62 0.60±0.54①②2.00±0.52 0.91±0.51①大便稀溏1.11±0.80 0.20±0.41①1.02±0.72 0.42±0.54①總積分14.27±3.56 3.80±1.78①②13.42±2.50 6.09±2.66①
表2 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愈顯率為64.44%(29/45),對照組為17.78%(8/45),治療組愈顯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n/例(p/%)]
表3 結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CGRP、MTL、Ghrelin 含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CGRP、MTL、Ghrelin含量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在改善CGRP、MTL、Ghrelin 含量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事件,治療后基本生命體征無明顯異常。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CGRP、MTL、Ghrelin含量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CGRP、MTL、Ghrelin cont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CGRP、MTL、Ghrelin含量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CGRP、MTL、Ghrelin cont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例45 45 45 4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GRP[ρ/(ng·L-1)]120.51±16.61 108.32±9.48①②121.90±18.18 113.17±12.79①MTL[ρ/(pg·mL-1)]573.05±90.13 638.13±94.88①②563.47±94.89 593.64±95.67①Ghrelin[ρ/(ng·mL-1)]2.02±0.74 3.69±1.68①②1.91±0.72 2.99±1.51①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在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飲食后的上腹脹痛、食欲欠佳、反酸等,而餐后不適綜合征(PDS)是FD 的一個分型,其以餐后飽脹不適、食欲欠佳、早飽、噯氣等臨床表現(xiàn)為主,但各項檢查結果,均未顯示特異性的生化及器質(zhì)性等方面的異常。血清CGRP、MTL、Ghrelin均為重要的胃腸激素。研究[10-12]顯示,各種胃腸激素在FD的發(fā)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胃腸激素分泌的紊亂失常引起了FD的各種癥狀。
根據(jù)餐后不適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該病屬于中醫(yī)學的“胃痞病”“痞滿”范疇。其病因多與稟賦不足或飲食勞倦等因素有關,脾胃之氣受損,影響了胃的受納與和降功能。其基本病機多為脾胃功能失調(diào),氣機升降失常,胃氣阻滯中焦所致。張聲生等[13]認為“脾胃虛弱,氣機不暢”是胃痞病的主要病機。眾多醫(y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脾虛氣滯是痞滿病的根本病機。治療上,除了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辨證治療外,中醫(yī)外治法如針刺、灸法、穴位貼敷等療法已在臨床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14]。
臍針療法是齊永教授所創(chuàng)的針法,其理論基礎來源于《易經(jīng)》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近年來的臨床應用中顯示出較好的臨床療效。臍針療法與其他針法相比,具有“一穴多治”“一穴多針”“一穴多效”等特點。臍全息理論認為,生物的任何一個小的局部都包含了整體的縮影,而臍與消化、循環(huán)、呼吸、免疫系統(tǒng)等都有密切關系[15]。臍位于任脈上,屬陰中之陰,八卦屬坤位,坤五行屬土,與脾相對應,與胃相表里,古人又稱臍為“環(huán)谷”,可見臍與消化系統(tǒng)的關系十分的密切。在臍針療法中,震/巽、離、坤位三針用法又稱為健脾三針[5],是根據(jù)木生火,火生土的相生格局用以補益脾土的針法。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臍針療法治療脾虛氣滯型餐后不適綜合征與常規(guī)針刺組均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在治療組愈顯率為64.44%(29/45),對照組為17.78%(8/45),治療組愈顯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主要中醫(yī)癥狀積分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在改善胃脘疼痛、胃脘脹滿、食少納呆及總積分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體現(xiàn)了臍針療法治療本病的優(yōu)勢。臍針療法能明顯改善脾虛氣滯型餐后不適綜合征患者血清CGRP、MTL、Ghrelin含量,臍針治療組患者的血清MTL、Ghrelin升高水平及CGRP下降水平均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也表明血清CGRP、MTL、Ghrelin水平可能與脾虛氣滯型FD 患者的發(fā)病機制有關[16-17],臍針療法可能通過改善血清CGRP、MTL、Ghrelin 水平從而改善脾虛氣滯證FD患者的癥狀。
綜上所述,臍針療法可改善血清CGRP、MTL、Ghrelin 水平,有效改善脾虛氣滯型餐后不適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癥狀,且該療法安全可行,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