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 心胸血管外科 (河南 新鄭 451191)
2.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 放射科 (河南 新鄭 451191)
何笑雨1 白漢林2
肺癌是是呼吸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占比最高的一種疾病。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的惡化和空氣污染加劇,全球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上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1]。中心型肺癌是指腫瘤位置在肺門結構附近的一類惡性腫瘤,臨床早期表現(xiàn)不明顯,一經發(fā)現(xiàn)病情已發(fā)展至中晚期,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生活質量[2],研究表明,中心型肺癌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及預后情況與早期診斷密切相關[3],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對中心型肺癌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探討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結合核磁共振(MRI)診斷中心型肺癌的價值觀察,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4月經手術或行纖支活檢并經病理組織學確診的56例中心型肺癌住院患者,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齡26~75歲,平均年齡(59.37±4.37)歲,無家族病史。病理組織學診斷:早期中心型肺癌8例,進展期中心型肺癌48例,其中11例為小細胞型肺癌,23例為鱗狀上皮細胞肺癌,9例為大細胞型肺癌,7例為腺癌。
成立中心型肺癌診斷小組:由1名資深主任醫(yī)師與2名主任醫(yī)師組成中心型肺癌診斷小組,以中心型肺癌患者與肺部健康患者CT與MRI掃描影像結果為基礎,以癌變位置、浸潤深度以及淋巴結轉移情況為判定標準,對結果進行判定;對中心型肺癌患者術后病理組織切片進行鏡檢,進行病理組織學診斷。
1.2 方法
1.2.1 CT檢測方法: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32層螺旋CT機進行檢測,所有參與試驗的研究對象空腹至少8h后,培訓中心型肺癌患者進行呼吸屏氣練習,患者采用仰臥體位,掃描參數(shù):電壓120kV,電流230mA,矩陣參數(shù)512*512,掃描視野范圍32~35cm,螺距1.0~2.0,肺門區(qū)3~5mm,肺尖區(qū)距肺底區(qū)層厚8mm,采用非離子型靜脈造影劑,肘靜脈高壓注射3ml/kg的造影劑劑,注射速度2.6~3.0ml/s,注射完造影劑后,患者頭前足后平行進入,選取掃描范圍為隔肌頂部至頸部。
1.2.2 MRI檢測方法: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的1.5T MRI儀進行檢測,所有參與試驗的研究對象均空腹5~6h,采用仰臥體位,頭前腳后進入儀器,檢測范圍為:隔肌頂部至頸部,檢測參數(shù)為:軸位快速自旋回波T1重復時間TR/TE=400ms/16ms,快速恢復自旋回波T2重復時間TR/TE=3600ms/87ms,NEX=4次,矩陣為384×256,F(xiàn)OV為38cm×38cm~40cm×40cm,層間距為1.5~2mm,層厚為7mm。
1.2.3 病理診斷方法[4]:中心型肺癌患者在行纖支活檢或手術結束后,取腫瘤組織送檢,將組織病理切片,以HE染色后,進行顯微鏡下鏡檢,由中心型肺癌診斷小組進行病理組織學診斷。
1.3 評判標準
1.3.1 CT評判標準[5]:①肺門處有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影,直徑為1~5cm,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②支氣管遠端肺組織CT掃描密度增高,縱隔淋巴結增大;③支氣管內壁呈不規(guī)則增厚,多段支氣管變窄,肺組織不充盈;④腫塊包裹于支氣管外側,導致管腔出現(xiàn)不規(guī)則增生;⑤病灶浸潤致使腫瘤與血管間的脂肪造影減少或消失。
1.3.2 MRI評判標準[6]:①病灶向支氣管管壁外浸潤,在肺門區(qū)形成腫塊造影;②支氣管管腔外被腫塊包裹或管腔內有腫塊形成,表現(xiàn)出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管腔閉塞,呈阻塞性肺氣腫;③肺門淋巴結與縱隔淋巴結大于15mm,病灶與縱隔無明顯分界,縱隔周圍脂肪間隙減少或高脂肪信號消失,提示淋巴轉移;④腔靜脈瘤栓呈現(xiàn)腔內結節(jié)狀中等信號。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提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T、MRI單項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的陽性檢出率、陰性檢出率比較 CT、MRI聯(lián)合檢測的陽性檢出率、陰性檢出率與CT、MRI單項檢測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CT與MRI單項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的準確率比較 CT與MRI聯(lián)合檢測的漏診率為0.94%,低于CT與MRI單項檢測的6.61%、1.89%(P<0.05);CT與MRI聯(lián)合檢測的誤診率為1.89%,低于CT與MRI單項檢測的14.15%、8.49%(P<0.05);CT與MRI聯(lián)合檢測的準確診斷率為96.23%,高于CT與MRI單項檢測的80.19%、89.62%(P<0.05),見表2。
2.3 CT與MRI單項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的敏感度及特異度 CT與MRI聯(lián)合檢測的敏感度為94.74%,高于CT與MRI單項檢測的78.95%、87.72%(P<0.05);CT與MRI聯(lián)合檢測的特異度為97.96%,高于CT與MRI單項檢測的81.63%、91.84%(P<0.05),見表3。
表1 CT與MRI單項與聯(lián)合檢測的陽性檢出率、陰性檢出率[例(%)]
表2 CT與MRI單項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的準確率比較[例(%)]
表3 CT與MRI單項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的敏感度及特異度比較[例(%)]
中心型肺癌是指腫瘤位置在肺門結構(支氣管、肺段支氣管等)附近的肺部惡性腫瘤,近年來中心型肺癌發(fā)病率日益增高,臨床表現(xiàn)發(fā)病急,癌細胞增殖速度極快,但臨床早期表現(xiàn)并不明顯,往往有咳喘、呼吸不暢等表現(xiàn)癥狀時,病情已發(fā)展至中晚期,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生活質量[7]。研究表明,中心型肺癌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及預后情況與早期診斷密切相關,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對中心型肺癌具有重要意義[8]。
CT通過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連續(xù)斷面掃描,具有掃描時間快,圖像清晰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檢測[9],但其特異性相對較低,楊云輝的研究表明CT對中心型肺癌檢測診斷率相對較低[10];MRI作為一種能從分子水平表現(xiàn)人體病理狀態(tài)下各組織變化情況的診斷方法,通過強磁場中射頻脈沖和氫核的相互作用而獲得診斷圖像,也已被廣泛的應用與中心型肺癌的診斷[11]。MRI與CT比較,前者有更多的成像參數(shù)和更高的軟組織分辨率,但也受到透過效應與擴散系數(shù)的影響[12],兩種方法單一檢測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探討探討CT結合MRI診斷中心型肺癌的價值觀察。研究結果顯示,CT與MRI聯(lián)合檢測的陽性檢出率、陰性檢出率、準確率、靈敏度與特異度均高于單項檢測,MRI單項檢測陽性檢出率、陰性檢出率、準確率、靈敏度與特異度均高于CT單項檢測,分析可能原因是MRI具有多于CT的成像參數(shù)和更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在MRI圖像中中心型肺癌患者因腫瘤細胞大量繁殖,浸潤肺組織及周圍的肺門結構,導致組織密度增加,支氣管管腔出現(xiàn)狹窄、阻塞的情況,表現(xiàn)出細胞間隙縮小抑制水分子的彌散運動,導致MRI表現(xiàn)出高信號,更有容易觀察病灶及其周圍組織發(fā)展情況[13];MRI具有兩種類型的信號,通過T1WI與T2WI高低變化組合、增強掃描及彌散加權成像等作用,使分析更多樣化,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14]。CT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與特異度相對較低,而MRI單一檢測的靈敏度與準確率較高,但易受到其他疾病引起肺部水腫的影響,難以準確判斷浸潤深度與范圍,出現(xiàn)誤診的情況[15]。MRI與CT聯(lián)合檢測,診斷準確率更高,能有效避免誤診、漏診造成患者病情延誤,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CT結合MRI診斷中心型肺癌的價值觀察,能對中心型肺癌的浸潤程度、淋巴結轉移程度及管腔狹窄阻塞程度有較精準的診斷,可作為中心型肺癌早期診斷的有效方法,為臨床治療及干預方案提供參考,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