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CT診斷科 (陜西 延安 716000)
2.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東關分院 綜合內(nèi)科 (陜西 延安 716000)
3.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檢驗科 (陜西 延安 716000)
4.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呼吸科 (陜西 延安 716000)
馮旭霞1 張 梅2 吳丙琳3薛亞妮4 沈美鋮1
孤立性肺結節(jié)(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系指肺實質內(nèi)單個、邊緣清晰、X線影像上呈不透明的、直徑≤3cm、不引起肺不張、肺門增大或胸腔積液的肺部結節(jié)[1]。文獻報道[2]SPN中約1%~12%為惡性病變,且術后生存率高,ⅠA期肺癌患者經(jīng)手術切除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因此早期診斷、準確鑒別SPN對患者臨床治療方案的決策具重要意義隨著CT技術的發(fā)展,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分辨CT(HRCT)可清晰顯示病灶形態(tài)、輪廓、邊緣、內(nèi)部特征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提供更多SPN細節(jié)特征,從而有利于提高診斷準確性[3-4]。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是一種簡便、經(jīng)濟、無創(chuàng)的檢查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腫瘤的鑒別診斷與預后判斷中[5-6],HRCT與血清腫瘤標志物結合,理論上有望進一步提高SPN良惡性的準確率。故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60例SPN患者進行HRCT及血清腫瘤標志物上的聯(lián)合研究,探討二者結合在鑒別良惡性SPN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診并發(fā)現(xiàn)SPN的60例患者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均經(jīng)手術病理、纖支鏡病理、肺結節(jié)穿刺活檢病理等手段進行證實,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38~78歲,平均(58.84±8.24)歲。根據(jù)術后病理結果分為良性組(n=19)和惡性組(n=41)。良性組包括炎性假瘤8例,肉芽腫5例,錯構瘤4例,硬化性血管瘤2例;惡性組包括鱗癌20例,腺癌14例,小細胞肺癌7例。
1.2 HRCT檢查方法 儀器選擇聯(lián)影128層CT,患者取仰臥位,屏氣掃描,管電壓120kV,管電流160mA,肺窗窗寬1500HU,窗位-450HU,縱膈窗窗寬300HU,窗位30HU。常規(guī)重建層厚、層距均為5mm,并采用1.5mm層厚重建圖像。影像分析由2名高年資影像科醫(yī)師雙盲閱片,經(jīng)討論統(tǒng)一獲得最終診斷結果,重點觀察結節(jié)內(nèi)部征象(空泡征、鈣化)、邊緣征象(分葉征、毛刺征)及周圍肺組織征象(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衛(wèi)星灶)。
1.3 血清CEA、NSE水平檢測 采集兩組患者清晨空腹狀態(tài)外周靜脈血3mL,3500r/min離心10min,獲得血清并保存在-20℃冰箱中,使用羅氏Roche e602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CEA、NSE水平,檢測試劑盒也由羅氏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血清CEA、NSE水平以(±s)表示,行t檢驗;以SPN為狀態(tài)變量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計算ROC曲線下面積(AUC),分析HRCT征象及血清CEA、NSE鑒別診斷SPN的診斷效能。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HRCT征象比較 惡性組分葉征、毛刺征發(fā)生率顯著高于良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見圖1-4。
2.2 血清CEA、NSE水平比較 惡性組血清CEA、NSE水平顯著高于良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HRCT征象及血清CEA、NSE鑒別診斷SPN的診斷效能 經(jīng)ROC曲線分析,HRCT分葉征、毛刺征征象聯(lián)合血清CEA、NSE鑒別診斷SPN的AUC值最大(0.896),診斷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82.90%、89.50%,見表3,見圖5。
CT檢查鑒別診斷良惡性SPN主要是依靠病灶形態(tài)、大小、內(nèi)部結構、邊緣特征及周圍組織改變而做出的診斷。但臨床應用中發(fā)現(xiàn)良惡性SPN病變影像學表現(xiàn)存在一定重疊,增加了SPN鑒別診斷的難度[7]。HRCT可較好的顯示SPN更多細節(jié)特征,特別是對于小結節(jié)病灶內(nèi)部及邊緣特征的清晰顯示可有效提高診斷準確 性[8]。王琳娜等[9]研究證實肺癌患者影像學表現(xiàn)與其分子生物學因素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分葉征與瘤體向各部分生長不均勻及周圍結構的制約等因素相關,深分葉征對周圍性肺癌的診斷具重要價值,分葉最外緣為腫瘤生長的先端部位;而毛刺征與腫瘤組織向鄰近肺實質延伸及浸潤相關,惡性結節(jié)多為遠離肺門側的細短毛刺,良性結節(jié)多為靠近肺門側的粗長毛刺。本研究發(fā)現(xiàn)惡性組HRCT征象中分葉征、毛刺征發(fā)生率顯著高于良性組,與葉風平等[10]研究一致。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良性病灶也可伴分葉征、毛刺征表現(xiàn),僅依靠HRCT征象鑒別良惡性SPN雖能提高診斷敏感度,但特異度不夠高,仍需進一步尋找對良惡性SPN鑒別診斷特異度較高的檢查指標。
表1 良惡性SPN患者HRCT征象比較[n(%)]
表2 良惡性SPN患者血清CEA、NSE水平比較(
表2 良惡性SPN患者血清CEA、NSE水平比較(
CEA(ng/mL) 3.26±1.47 4.38±1.03 3.408 0.001 NSE(ng/mL) 14.29±2.51 16.98±2.99 3.401 0.001images/BZ_44_997_2413_2255_2475.png
表3 HRCT征象及血清CEA、NSE鑒別診斷SPN的診斷效能
腫瘤標志物是在腫瘤發(fā)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合成、釋放的化學類物質,通常在正常人組織中含量較低,通過檢測這些物質可提示某種腫瘤的存在,且腫瘤標志物水平的異常改變多早于影像學改變,故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重視[11]。CEA是一種具有人類胚胎抗原特性的酸性糖蛋白,其水平異常升高多見于肺癌、大腸癌、胰腺癌、胃癌等[12]。朱琳等[13]已證實CEA在肺癌患者血清中顯著升高,并對肺癌的鑒別診斷具一定價值。本研究中惡性組血清CEA水平顯著高于良性組,CEA輔助診斷肺癌的敏感度為57.90%,特異度為87.80%,研究結果與王琳等[14]報道較為一致。NSE是參與糖酵解途徑的烯醇化酶,特異性存在于神經(jīng)組織和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組織中,是小細胞肺癌的重要標志物,其原因與小細胞肺癌的胺前體攝取及脫羧基化細胞系相關[15]。周志強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肺癌患者胸腔積液中NSE水平顯著高于其他腫瘤及肺結核組。本研究中惡性組血清NSE水平亦顯著高于良性組,NSE輔助診斷肺癌的敏感度為51.20%,特異度為89.50%,結果與羅偉彬等[17]報道較為一致。且本研究進一步行ROC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HRCT分葉征、毛刺征征象聯(lián)合血清CEA、NSE鑒別診斷SPN的AUC值最大,診斷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82.90%、89.50%,提示HRCT聯(lián)合血清CEA、NSE檢測鑒別診斷良惡性SPN的診斷效能更高。
綜上所述,肺癌患者HRCT征象多表現(xiàn)為分葉征及毛刺征,且伴血清CEA、NSE水平異常升高,若將HRCT與血清CEA、NSE檢測聯(lián)合應用或可進一步提升診斷效能,為SPN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