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軍, 張長華, 賈芳曌, 胡 陽
(1.貴州省畢節(jié)市植保植檢站, 貴州 畢節(jié) 551700; 2.貴州省煙草公司 遵義市公司, 貴州 遵義 563000; 3.貴州省煙草公司遵義市公司 綏陽縣分公司, 貴州 綏陽 563300; 4.貴州省農業(yè)科學院 植物保護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6)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又稱秋黏蟲、偽粘蟲,屬于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是一種原產于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的雜食性害蟲,其幼蟲能取食300多種植物,包括玉米、水稻、高粱、小米、甘蔗、棉花及蔬菜等80余種作物[1],是一種遷飛性、雜食性的重大農業(yè)害蟲[2-3]。2017年,在12個被草地貪夜蛾入侵的非洲國家,因其危害造成玉米減產830萬~2 060萬t,經濟損失高達24.8億~61.9億美元[4]。草地貪夜蛾自2019年1月從東南亞地區(qū)侵入我國云南省江城縣,隨后在我國境內快速擴散,截止2019年10月初,僅9個月時間已在我國26個省份發(fā)生,其中在22個省區(qū)市有危害報道。目前,草地貪夜蛾在我國主要危害玉米,低齡幼蟲通常隱藏在玉米葉片背面取食葉肉,剩下葉表皮,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高齡幼蟲對玉米的危害更為嚴重,取食葉片后形成不規(guī)則的長形孔洞和心葉破爛,并可將整株玉米葉片食光,嚴重時可造成玉米生長點死亡,影響葉片和果穗的正常發(fā)育,甚至造成絕產[4-6]。草地貪夜蛾的入侵及迅速擴散嚴重威脅著我國農業(yè)及糧食生產安全[7-8]。根據全球范圍內草地貪夜蛾的治理經驗,生物防治是控制草地貪夜蛾最經濟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生物防治也將成為我國綜合治理草地貪夜蛾的重要手段[9]。
菜青蟲(PierisrapaeL.)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之一,是甘藍安全生產的重點防控對象,也是種植戶噴施多種化學殺蟲劑的主要誘因之一,菜青蟲的發(fā)生嚴重影響甘藍產量和安全生產。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戶種菜積極性的提高,蔬菜種植規(guī)模不斷增加,為菜青蟲等害蟲的發(fā)生和危害提供了更為有利條件,而種植戶往往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高強度高頻次的防控,不僅導致農藥抗性的快速上升,也導致農藥殘留量不斷增加,從而影響甘藍的可持續(xù)安全生產[10-11]。
益蝽(PicromeruslewisiScott)屬于半翅目蝽科益蝽亞科[12-14],是廣泛分布于我國各省市的一種重要捕食性天敵,是多種農業(yè)害蟲尤其是鱗翅目害蟲的主要天敵[15-21],但是對其田間條件下的害蟲控制效果研究較少。為此,擬通過田間試驗,初步了解益蝽對草地貪夜蛾和菜青蟲的防控效果,以期為草地貪夜蛾和菜青蟲的生物防治提供參考。
益蝽來自于貴州省煙草公司遵義市公司的益蝽大規(guī)模擴繁基地,帶回實驗室后置于玉米植株上,并接上黏蟲為益蝽提供食物。飼養(yǎng)溫度(25±1)℃,相對濕度(70±5)%,光照16 L∶8 D。釋放到田間的益蝽為羽化24 h以內的成蟲。
1.2.1 益蝽對玉米草地貪夜蛾的田間防效試驗 2019年6月20日在田間選取6點被草地貪夜蛾危害的玉米(株高大約75 cm),用長寬高55 cm×30 cm×80 cm的40目白色紗網做成網罩,將每個點罩住后,調查每個網罩內的草地貪夜蛾幼蟲數量,并將數量接近的2個網罩分為一組,共3組。每組隨機選取1個網罩釋放草地貪夜蛾數量50%的益蝽,直接打開網罩的拉鏈門,將分裝好的益蝽成蟲挑在玉米葉上,再將拉鏈門關上;另一個網罩內不釋放益蝽作為空白對照。在釋放益蝽后第3天和第6天分別統(tǒng)計存活的草地貪夜蛾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評價益蝽對草地貪夜蛾的控害潛能。
蟲口減退率=
校正防效=
1.2.2 益蝽對甘藍菜青蟲的田間防效試驗 2019年6月20日選擇甘藍上的菜青蟲為防治對象,方法同益蝽對草地貪夜蛾的田間防效試驗。
試驗數據采用Excel進行初步整理分析,用軟件SPSS 22.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法進行多重比較。
從表1看出,釋放益蝽后第3天,草地貪夜蛾的蟲口減退率達94.71%,校正防效為94.02%;釋放益蝽后第6天,草地貪夜蛾的蟲口減退率為97.40%,校正防效達96.75%。表明,隨釋放時間延長,益蝽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效逐漸上升。
從表2看出,釋放益蝽第3天,菜青蟲的蟲口減退率達55.25%,校正防效為50.29%;釋放益蝽第6天,菜青蟲的蟲口減退率為84.21%,校正防效達77.44%。表明,隨釋放時間延長,益蝽對菜青蟲的防效明顯提高。
表1 益蝽對玉米草地貪夜蛾的田間防治效果
表2 益蝽對甘藍菜青蟲的田間防治效果
益蝽是一種能捕食多種害蟲的重要天敵[15-16],在農業(yè)生產中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目前對益蝽的研究報道大多數集中在室內研究上,如室內飼養(yǎng)擴繁、捕食功能反應、捕食行為及生物學等方面[17-21],對其田間實際控害效果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少。因此,進行田間試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結果表明,益蝽在田間可以有效抑制和控制草地貪夜蛾和菜青蟲的種群發(fā)展,尤其是對草地貪夜蛾的控制效果更為明顯和快速,在益蝽釋放第3天時,玉米上草地貪夜蛾的蟲口減退率高達94.71%,校正防效為94.02%;釋放第6天時,草地貪夜蛾的蟲口減退率為97.40%,校正防效達96.75%,說明益蝽可以較快較好地控制草地貪夜蛾。益蝽對菜青蟲的控制效果沒有草地貪夜蛾明顯,但在接蟲第6天的校正防效也達到77%,可有效控制菜青蟲的危害??傮w而言,益蝽對草地貪夜蛾、菜青蟲的防控效果(速效性和蟲口減退率)與化學農藥基本相當[22],可以作為化學農藥的重要替換選擇。
在接入益蝽第3天時,雙尾成對T測驗發(fā)現益蝽控制草地貪夜蛾的防效要顯著高于對菜青蟲的防控效果(P=0.0491),在接入益蝽第6天時,雙尾成對T測驗也發(fā)現益蝽控制草地貪夜蛾的防效要顯著高于對菜青蟲的防控效果(P=0.0261)。益蝽是一類依靠視覺信號發(fā)現獵物的捕食者,初步觀察發(fā)現草地貪夜蛾幼蟲的活動性比菜青蟲要強烈一些;同時,草地貪夜蛾幼蟲的體色為褐色,與玉米葉的顏色對比度較大,而菜青蟲的體色為綠色,與甘藍的顏色對比度較小,因此推測益蝽在田間可能更容易發(fā)現和定位草地貪夜蛾的幼蟲,對草地貪夜蛾的控制效果顯著高于菜青蟲,相關研究值得進一步開展。試驗期間無大雨大風等強烈天氣現象,氣候環(huán)境條件是否影響益蝽在田間對草地貪夜蛾和菜青蟲防控效果,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