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化險為夷的策略,盡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化”的智慧?!盎?,是化干戈為玉帛,是化驚濤為細流,是化腐朽為神奇……
請根據(jù)上面的文字,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定文體,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引擎
材料由廣受關注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引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化”的智慧,并用“化險為夷、化干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來闡釋“化”的神奇,這對寫作思路有引導作用。
1.從正面來突出“化”,論證“化”的智慧的重要性。可以著眼于宏觀,寫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化解危機;也可以著眼于微觀,寫一個人怎樣化解矛盾走出困境,或化解內(nèi)心的郁悶而積極處事。學習,也是需要“化”才有成效,清代詩人袁枚曾說過:“蠶食桑,而吐者絲,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睂W習不僅要消化、吸收,還要進行加工,使其轉(zhuǎn)化,這是生成有價值的東西的關鍵。
2.要注意,并非凡“化”皆好。把糟糕的詩文改好了,這樣的“化”可謂“點鐵成金”,有人卻把“鳥鳴山更幽”改為“一鳥不鳴山更幽”,這樣的“化”被人譏為“點金成鐵”。推崇“化”的智慧,就是要智慧地“化”,防止愚蠢地“化”。
佳作展示一
姥姥的花卉
◎陳皓嵐
姥姥住的屋子有一個大陽臺,每天陽光透過玻璃照進來,灑滿屋子里,陽臺上的花草被照得一片金碧輝煌。
陽臺的東側(cè)有一個鐵制的黑色花架,最上面一層擺著一盆長壽花,栽花的容器有些不尋常,是一個裂了口的瓷杯。
這個瓷杯是淡黃色的,杯面上點綴著幾朵粉色的小花。它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一個杯子。我向來毛手毛腳,不小心把杯子摔裂了口,看著喜歡的杯子不能用了,我急得掉眼淚。姥姥見了,便從她種的長壽花里分出一株,坯好土,栽在杯子里。略微下垂的花枝恰好遮住了裂口,橙粉色的花瓣與瓷杯的淡黃色極為相稱??粗樱也豢蘖?,只顧得欣賞這漂亮的花。
陽臺的東南角,天花板上吊著一盆鴨跖草,深紫與碧綠交織,如綢緞,從天花板垂到地面。
記得小時候,我?guī)屠牙咽帐瓣柵_。我個子小,干活又不利落,在搬鴨跖草的時候無意弄斷了幾截枝葉。我撿起枝葉,惴惴不安地把它交給姥姥。姥姥看到了,只微微一笑,拿起剪刀,稍稍修剪了枝葉,而后把花枝泡在水里。姥姥拍了拍我的頭,告訴我,過幾天,這幾根花枝就會長出細根,然后就能種在土里。我便天天守著那幾根花枝,看著細根一點一點長出來。根夠長了,姥姥就把花枝給種了,我的心終于放下了。
陽臺北邊擺著幾盆蝴蝶蘭,花色鮮麗,濃紫與雪白搭配得恰到好處。幾盆蝴蝶蘭挨挨擠擠,顯出一派活潑氣象。
我小學的時候,陽臺上布滿了花,行走就成了問題,而我偏偏性子急,走得快了,撞到了蝴蝶蘭,結(jié)果花枝被折斷,掉在了地上。
我不知道怎么辦,只能先把花枝泡在水里,再去問姥姥怎么辦。姥姥想了想,走出門去。等姥姥回來的時候,她手里拿著滿滿一捧花材。她笑著對我說,既然花枝已經(jīng)斷了,就用她來插花吧。她把剪刀遞給我,讓我學著她的樣子修剪花材。不久,我們的插花完成了,那掉落的花枝如皇后一般端坐在花葉中央。
姥姥的陽臺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神奇的地方,裂口的杯子能當花盆用,折斷的枝葉能重新生長,斷落的花枝能展現(xiàn)新的美好。似乎這里不斷地化腐朽為神奇,一切都擁有了新的生命。
點評
作者聚焦于姥姥陽臺上的花卉,通過幾件與植物相關的小事,著力突出姥姥“化”的智慧:分一株長壽花種在摔裂的杯子里,花遮住了裂口,而且花色與杯子的圖案相得益彰;將折斷的鴨跖草插在水里生長出根須,使之重新煥發(fā)生機;將折斷的蝴蝶蘭用做插花,讓其繼續(xù)展現(xiàn)動人之姿。反復強化,主旨突出。
佳作展示二
“化”的智慧
◎陳盈盈
化干戈為玉帛,化驚濤為細浪,化腐朽為神奇……“化”的智慧,在中華文化中無處不在。
何為“化”?“化”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浸入,在不斷地交流和探索中使之發(fā)生轉(zhuǎn)變。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歷經(jīng)千年滄桑卻依舊能夠保持團結(jié)統(tǒng)一,原因之一便是中華文化中的“化”。不管是驍勇的馬上民族,還是在高山上放牧的高寒民族,都在與漢民族的交流中,不斷加深對彼此文化的理解。漢族“胡服騎射”,使用馬扎、胡床,而鮮卑族人改了漢姓,青藏高原上建起香火繚繞的布達拉宮。五十六個民族雖各有特色,卻都懷著一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之心。如春風細雨般的“化”,寧靜祥和,令人易于接受,又如蛛絲一般富有韌性,輕盈卻剛強。反觀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羅馬帝國,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橫掃歐洲,但隨著軍事實力的削弱,帝國版圖迅速四分五裂。
“化”是一種交流、融合,而非同化。同化的實質(zhì)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滅殺。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西班牙殖民者駕著桅桿帆船來到美洲,向美洲輸入了更為先進的西方文化。美洲大陸似是被“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了,但本屬于它們的阿茲克特文明、印第安文明卻就此消亡。在現(xiàn)代,“區(qū)域經(jīng)濟一體化”“全球化”的字眼閃爍在我們身邊,互聯(lián)網(wǎng)讓我們與世界的溝通前所未有地通暢,我們更應當小心提防在不自覺中被同化,使原本絢爛多彩的世界文明變得單調(diào)灰暗。
“化”可以促進人們相互理解,維護世界的穩(wěn)定與和平。但如何正確發(fā)揮“化”的作用值得我們深思。在過去,為了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我們曾犯過錯誤,“打倒孔家店”“除四舊”,最后得來的卻是對歷史遺跡無法挽回的破壞與思想上的斷層?,F(xiàn)如今,面對紛繁復雜的外來文化,我們應秉持“化”的理念,冷靜、耐心地分辨,再內(nèi)化吸收。同時,我們也應當為自身的獨特文化感到自豪,向世界展現(xiàn)我們璀璨奪目的一面,真正實現(xiàn)文化的交融。
在“化”的智慧下,中華大地上形成了一個異彩紛呈又團結(jié)統(tǒng)一的大民族;在“化”的智慧下,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全世界人民也能跨越歧視與偏見的鴻溝,相互理解包容,真正建成“人類命運共同體”。
點評
全文按照什么是“化”,為什么要“化”,怎么樣“化”,的思路展開論證。著眼于中華民族歷經(jīng)滄桑卻仍舊能夠保持團結(jié)統(tǒng)一來論證“化”的智慧,漢族學習“胡服騎射”,其他民族也向漢族學習,各民族融合為一體,具有說服力。正面論證之后,再反面論證,以阿茲克特文明、印第安文明的消亡為例,催人警醒?!啊且环N交流、融合,而非同化”,顯出思維的辯證性。再深入一層,論證如何運用“化”的智慧,結(jié)尾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突出“化”的智慧意義重大,體現(xiàn)出宏大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