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2020年2月,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座醫(yī)院在億萬國人的關注下迅速建成。在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背后,除了一線建設者的辛勤付出,也離不開具有高效便捷、規(guī)?;?、產業(yè)化特點的裝配式建筑。許多人因此對這種建筑類型產生了好奇心。
什么是裝配式建筑?說到裝配式建筑,首先要了解“建筑工業(yè)化”的概念。
如果說傳統(tǒng)建筑是基于施工現場的人工作業(yè)與項目管理,工業(yè)化建筑則是通過系統(tǒng)化的設計,把整棟樓拆分成許多構件,將其變成成熟的工業(yè)化產品,再在現場進行組裝。
通俗地說,裝配式建筑讓建房子變成了搭積木一樣的操作。原本的高空作業(yè)被放到了地面,室外作業(yè)轉移到廠房內進行,大量人工作業(yè)交由機器來完成。最終,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建造一個高品質的裝配式建筑。
早在19世紀中期,英國就依靠標準化工業(yè)生產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時,英國為了舉辦萬國工業(yè)博覽會,建造了一座大型展館—水晶宮。令人意外的是,這座面積達7.4萬平方米的建筑僅用了9個月便建造完成了。究其原因,是水晶宮各面的鐵架與玻璃采取的是模塊化設計,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并縮短了安裝時間。
裝配式建筑真正迎來大發(fā)展,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
二戰(zhàn)后,歐洲和日本等地房屋損毀嚴重,迫切需要解決大量居民的居住問題,制造成本低、建設周期短的裝配式建筑正好迎合了這種需求。與此同時,第三次工業(yè)革命興起,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成為工業(yè)生產主流,為裝配式建筑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條件。原本需要在建筑工地磚砌的墻面可以在工廠中預制,裝配式建筑的標準化、模塊化理念開始形成,裝配式建筑具備了市場化基礎。
在迫切需要興建住宅的日本,1969年制訂了《推動住宅產業(yè)標準化五年計劃》,隨后開展了對材料、設備、制品標準、住宅性能標準、結構材料安全標準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加強了住宅產品的標準化。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住宅的部件尺寸和功能標準開始有了固定的體系,只要是廠家按照標準生產出來的構配件,在裝配建筑物時都是通用的。
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日本現在已經可以“如同生產汽車一樣生產房屋”。如今,日本每年新建低層住宅20萬幢左右,建筑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大都是輕鋼結構的裝配式住宅,其裝配式建筑滲透率已接近90%。
經過多年的探索,德國、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的裝配式建筑也已經發(fā)展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有資料顯示,德國是世界上住宅裝配化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住宅預制裝配式構件比例達到94.5%。
在世界范圍內,裝配式建造方式之所以得到迅速發(fā)展,與其具有的優(yōu)點密不可分。其中,節(jié)約時間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個特點,也是很多緊急情況下裝配式建筑被“委以重任”的重要原因。在很多案例里,預制化可以減少一半左右的施工時間。
經濟節(jié)省也是裝配式建筑的一大優(yōu)勢。許多人不知道,聞名遐邇的悉尼歌劇院就是典型的裝配式建筑。盡管享有很高的聲譽,悉尼歌劇院的建造卻并非一帆風順。由于總設計師約恩·伍重在最初的設計中沒有給出具體的形狀,導致后來的工程陷入了麻煩。最直接受影響的就是歌劇院的“殼”的設計。一開始,這些“殼”被確定為由一系列混凝土構件組成的“排骨”支撐起來的拋物線。然而,工程師們無法給出滿意的建造這些“殼”的方案。如果采用原地澆筑混凝土的方法,由于不同的屋頂要使用不同的模具,造價會遠遠超出預期。
最終,設計團隊找到了解決辦法:使用一個共同的模具澆筑出大量圓拱,然后將若干圓拱放在一起形成一個球形的剖面。這樣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節(jié)省了成本。
標準化構件可以方便地拆卸并在不同的場地組裝,這會減少對原材料的需求,同時降低能源和時間消耗,這也是人們認為裝配式建筑是一種環(huán)保的建筑方式的原因。
傳統(tǒng)的施工方式往往會造成許多額外的材料浪費,工廠預制的方式則可以更加精準地確定生產數量,多余的材料也會被當場回收,留待再次利用。這可以大大節(jié)省將施工廢料運往垃圾場的人力、物力消耗。同時,工廠預制可以讓施工組件的尺寸更加精準、空氣過濾更加完善,這些都可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另外,因為大部分組件都來自工廠,將大量減少工地的卡車運輸和材料堆積,并減少傳統(tǒng)施工導致的場地破壞(噪音、污染、廢棄物等)。
如今,裝配式建筑已經被廣泛用于住宅、辦公樓和校園的建設,有些還成了地標式建筑。
(摘自《解放日報》2020年3月2日,大浪淘沙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