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風箏。相信大家都會想起唐代元稹《有鳥二十章》中的詩句:“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庇只蚴窍肫鹉纤侮懹巍队^村童戲溪上》中的詩句:“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不過,要說印象最深刻的,還屬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p>
其實,紙鳶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我們心間,就像自己的夢想,縈繞心頭,經久不散。我們何不“忙趁東風放紙鳶”,讓自己的思緒隨著紙鳶,飛向夢想中的天地呢?
【前世今生】
前世: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這是人類最早的風箏。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了墨翟的風箏材質。到了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用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用風箏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之一。之后,風箏便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廣泛地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如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薄傍S”指的就是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人蘇漢臣的《長春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4世紀,中國的風箏漂洋過海飄到了歐洲,成為王公貴族的游戲。
今生:說到今天的風箏,我們就不得不提起世界風箏之都——濰坊。
風箏是濰坊的象征。早在20世紀30年代,濰坊就曾舉辦過風箏會。1984年4月1日,在美國友人大衛(wèi)·切克列的熱心幫助和山東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拉開帷幕。1988年4月1日,在第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主席團會議上,確定濰坊市為“世界風箏之都”。濰坊風箏博物館就坐落在山東省濰坊市,建于1987年,系全國第一座風箏專業(yè)性博物館。占地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100平方米。琳瑯滿目的風箏展品,展現了從公元前5世紀“魯班風箏”至今的中外各式風箏,全面展示了風箏的歷史文化、現代文化、國際文化及延伸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所獨具的藝術魅力,成為傳播和弘揚風箏文化的藝術交流中心。
自此,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
【詩情畫意】
眼下,春風習習,楊柳青青,正是踏春放風箏的好時節(jié)。而歷代文人,也都寫過不少生動形象的風箏詩,令人賞趣。
風箏入詩較晚,最早描寫放風箏的詩歌應是唐人元稹,他寫了一組詠物詩《有鳥二十章》,其中寫道:“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風吹繩斷童子走,馀勢尚存猶在天。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復憐?!痹婏L淺直易懂,借物諷人,意味深遠。
到了宋代,“風箏詩”漸漸多了起來。南宋詩人陸游就曾以擬人化的筆法描寫紙鳶,十分生動:“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這句詩不僅生動地刻畫了紙鳶的姿態(tài),且能讓人聯(lián)想到那些放風箏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快樂。
明代民間放風箏的活動就很普遍了。明代詩人徐渭簡直是個風箏迷,他寫了《風鳶圖詩》,現存30余首,如“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边@是對當時放風箏熱鬧情景的真實寫照,讀來饒有情趣。
清代的風箏制作和放飛更為盛行,人們爭相娛樂。詩人高鼎在《村居》一詩中曾這樣描繪兒童放風箏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边@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春光明媚、柳絮紛飛的時節(jié),活潑的兒童舒臂牽線、喜放風箏的歡樂情景,繪成了一幅生活氣息濃厚的畫面。
更有趣的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還以“斷線的風箏”為謎底制作了一條燈謎:“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边@首燈謎是賈探春所作,以斷線的風箏暗示她遠嫁不歸的結局,體現了曹雪芹的獨具匠心。
周作人對風箏很有研究。他在一首《兒童雜事詩》中說:“鲇魚飄蕩日當中,蝴蝶翻飛上碧空。放鷂須防天氣變,莫教遇著亂頭風?!痹娋渲v述的,是放風箏時最怕的就是遇上風向不定的亂頭風,真可謂經驗之談了。
郭沫若對風箏也十分喜愛,并頗有研究。他在《詠風箏》詩中云:“橫空欲縱又遭擒,掛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姮娥宮里去,碧海晴天話素心?!痹娋湟饩硟?yōu)美,借物喻人,讀后令人回味。
【名篇欣賞】
一只風箏的一生(節(jié)選)
這是春季里一個明媚的日子。陽光溫柔。風兒和煦。鳥兒的歌唱此起彼伏,一叢年輕的葉,在一戶人家后院愉快地交談。它們都正感覺一種生命蓬勃生長的喜悅,也都在預想和憧憬著它們的將來。有的希望做排。有的希望做桅桿,有的希望做家具,有的希望做工藝品……
還有一個說:“我才不希望被做成另外的任何東西呢!我只想永永遠遠地是我自己,永永遠遠地是一棵竹!但愿我的根上不斷長出筍,讓我由一而十,而百,而生發(fā)成一片竹林……”
它的話音剛落,有一個男人握著砍刀走來。他是一個專做風箏賣風箏的男人。他這一天又要做一只風箏。
他上下打量那一叢年輕的竹。它們在他那種審視的目光之下,頓時都緊張得葉子瑟瑟發(fā)抖。
此刻,對那一叢年輕的竹而言,那個瘦小黝黑其貌不揚的男人,乃是決定它們命運的上帝。他使它們感到無比的怵畏。
他的目光終于只瞧著那棵“不希望被做成另外的任何東西”的竹了。他緩緩地舉起了砍刀……
不待那棵竹做出哀求的表示,他已一刀砍下--在一陣如同呻吟的折斷聲中,它的枝葉似乎想要拽住另外那些竹的枝葉,然而它們都屏息斂氣,盡量收縮起自己的枝葉避免受它的牽連……
它無助地倒下了……
被拖走了……
做風箏的男人將它剁為幾段,選取了其中最滿意的一段。接著將那一段劈開,砍成了無數篾子。
他只用幾條篾子就熟練地扎成了一只風箏的骨架。其余的篾子都收入柜格中去了。而剩下的幾段,已對他沒什么用處了。被他的女人抱出去,散亂地扔在院子里,只等著曬干后當柴燒。
美麗的,蝶形的風箏很快做好了。它是用兜風性很好的彩綢裱糊成的。
當做風箏的人欣賞著它的時候,風箏得意地暢想著--啊,我誕生了!我是多么漂亮多么輕盈??!我要高高地飛翔!
后來那風箏就被一位父親替自己六七歲的兒子買去。
在另一個明媚的日子里,父親帶著兒子將風箏放起來了。它越飛越高,越飛越高,飛到了一只真的蝴蝶所根本不能達到的高度。他們還用彩紙疊了幾只小花籃,一只接一只套在風箏線上,讓風送向風箏……
許多行人都不由得駐足仰頭觀望那只美麗的風箏。
(選自梁曉聲《一只風箏的一生》)
我來品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