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得福
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華北分公司,中國·河南 鄭州 450000
東部斷陷盆地;采集;觀測系統(tǒng);垂直觀測法
東部斷陷盆地領域是勝利油田、中原油田、河南油田、江漢油田等油氣分公司的產能主陣地,地理位置位于中國山東、河南、湖北、江蘇等省,構造上位于華北盆地、蘇北盆地以及江漢盆地。2015-2018年度在東部斷陷盆地部署、實施大量二維、三維地震采集項目,累計完成二維滿覆工作量700km,三維滿覆蓋工作量4100km2。東部斷陷盆地領域內儲備圈閉類型眾多,根據(jù)圈閉的成因和形態(tài),并與油藏類型分類對應,可劃分為3 大類,即構造圈閉、巖性圈閉和地層圈閉,領域內構造破碎,斷層位置難落實。隨著勘探開發(fā)的不斷進行,對地震資料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為進一步查清區(qū)域內剩余油氣分布,區(qū)域內進行了二次、甚至三次采集,形成了“兩寬一高”的高精度地震采集技術,但施工成本直線增加。如何實現(xiàn)寬方位、高密度地震數(shù)據(jù)采集而又不大幅增加采集成本、如何在原有高精度采集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資料品質,改善地震采集效果,是目前需要解決的主要難題。[1]
通過收集東部斷陷盆地領域實施的地震勘探項目相關資料,對東部斷陷盆地采用的地震采集方法進行分析,根據(jù)分析結果提出下步地震采集工作建議,為東部斷陷盆地領域下步地震勘探部署提高借鑒與參考。
近三年東部斷陷盆地領域實施的三維地震勘探采集項目,均采用了小的面元(≤25m×25m)、小的接收線距和激發(fā)線距(<300m)、寬方位、高道密度和高覆蓋次數(shù)的觀測系統(tǒng),各項目覆蓋次數(shù)和道密度不斷提高(如圖1、圖2所示)。
圖1 近三年東部斷陷盆地各項目覆蓋次數(shù)趨勢圖
圖2 近三年東部斷陷盆地各項目道密度趨勢圖
斷陷盆地領域地震勘探項目在進行采集觀測系統(tǒng)設計時主要根據(jù)工區(qū)表層、深層地震地質條件,從提高目的層分辨率、有效覆蓋次數(shù)和保證目的層成像精度出發(fā),通過對老資料的分析,結合地下地質構造,合理選擇論證點,從理論計算、正演模擬、實際資料分析等方面對論證點的面元尺寸(道距大?。⒏采w次數(shù)、接收線距、最大炮檢距和最大非縱距等參數(shù)論證分析,選擇合適的觀測系統(tǒng)參數(shù)。
2017年地震勘探項目在進行三維采集技術論證時,采用道密度(每平方公里面元屬和覆蓋次數(shù)的乘積)代替覆蓋次數(shù)進行觀測系統(tǒng)分析,更能體現(xiàn)采集精度。進行道密度論證時,利用實際資料進行退化分析,分析不同道密度條件下資料信噪比的變化及資料品質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道密度與偏移剖面信噪比圖(左)和道密度與偏移剖面信噪比增速圖(右)
各項目在參數(shù)論證完成后,根據(jù)參數(shù)論證結果結合該區(qū)地質目標,設計若干觀測系統(tǒng),將兩種以上觀測系統(tǒng)的面元屬性、采集痕跡、主要目的層照明分析結果、偏移算子響應等進行對比,優(yōu)選適合該區(qū)的觀測系統(tǒng)。
2.1.1 觀測方向
根據(jù)陸上石油地震勘探資料采集技術規(guī)范,三維地震主測線方向一般宜垂直構造走向,當采用高密度、寬方位三維觀測系統(tǒng)(橫縱比>0.85 時)進行地震采集方法布設、要解決的地質問題不考慮目標區(qū)以往地震資料時,可依地表狀況和工區(qū)形狀調整測網方向。[2]
近三年東部斷陷盆地已實施的三維地震勘探項目有11 個項目采用0°方位角(檢波線方向為南北,炮線方向為東西),其他項目均采用垂直構造走向布設觀測系統(tǒng)。在資料分析過程中,老方案采集測網與區(qū)內地質斷層的夾角為58 度,不利于該斷層的有利成像。2017年做采集設計時,將測網進行調整,使主測線方向與斷層垂直(如圖4所示),取得較好效果,新采集資料斷層及其斷階內目的層的成像更加清晰(如圖5所示)。
圖4 常規(guī)三維測網(左)與復雜斷裂帶高精度三維(右)測網方向圖
圖5 新(左)老(右)資料對比
2.1.2 面元尺寸
面元大小設計要有利于提高資料的縱、橫向分辨率,落實構造特征及斷裂細節(jié),較小的面元尺度能提高資料的縱、橫向分辨率,提高資料采集精度,更好完成地質任務。東部斷陷盆地近三年實施的地震勘探三維項目,均采用小面元(≤25m×25m)采集,部分項目甚至采用10m×10m 的面元,資料分辨率得到大幅提升(如圖6所示),說明針對東部斷陷盆地構造復雜,小斷層發(fā)育的特點,采用小面元采集是解決東部斷陷盆地復雜斷塊成像的有效手段。
圖6 不同面元尺寸剖面對比
2.1.3 最大偏移距
東部斷陷盆地主要目的層是第三系地層,埋藏較淺(1000m-3500m),已實施的地震勘探項目均采用了大于目的層深度的偏移距(4000m-6700m)。最大炮檢距的選擇除了要考慮最深目的層深度外,還要滿足動校拉伸和速度分析精度的要求,還要兼顧反射波雙曲線近似條件、反射系數(shù)穩(wěn)定及目的層埋深、干擾波特征等的影響,通過實際資料分析,東部斷陷盆地近三年開展的地震勘探項目,選擇的炮檢距是合適的(如圖7、圖8所示)。
圖7 近三年實施的采集項目最大偏移距與目的層深度統(tǒng)計
圖8 不同偏移距三維剖面對比
2.1.4 道密度
道密度是每平方公里采樣點次數(shù),采用道密度代替覆蓋次數(shù)來進行觀測系統(tǒng)分析,更能體現(xiàn)采集精度。覆蓋次數(shù)基于疊后處理提出,從目前處理資料來說,已從疊后到疊前成像;同時,覆蓋次數(shù)大小與面元大小有關系,針對不同目的層的覆蓋次數(shù)也不一樣。
東部斷陷盆地近三年地震勘探項目道密度最低為19.2 萬道/km2,最高達到357.12 萬道/km2;通過分析,隨著道密度的增加,資料分辨率得到大幅提升,斷點更加清晰(如圖9所示)。
圖9 不同道密度三維剖面對比
經過多年的總結與積累,東部斷陷盆地領域形成了成熟的炸藥震源激發(fā)技術,在選擇激發(fā)因素時,考慮三個方面約束因素:①利用微測井的運動學特征,保證在高速層中激發(fā);②利用微測井的動力學特征,保證在寬頻段激發(fā);③利用巖性探測數(shù)據(jù),保證在良好的巖性中激發(fā)。[3]
為了選擇更好的激發(fā)參數(shù),滿足地質任務及采集技術要求,針對工區(qū)地表及地下地質條件的特點,結合工區(qū)以往的勘探經驗及以往資料的分析,制定針對性的驗證試驗方案,重點開展區(qū)內不同構造部位和地表類型的激發(fā)試驗。通過精細的點、線、面試驗工作,確定適合工區(qū)不同地震地質條件的激發(fā)因素,從而獲得較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地震采集資料,確保采集資料完成地質任務要求。
東部斷陷盆地構造破碎,斷裂復雜,斷層位置難落實,部分區(qū)域低序級斷層難以刻畫,多解性強;區(qū)內小斷裂多,地震波場復雜,不同方向不同期次的斷層相交、相切,對地震資料采集精度要求較高,采用單點接收方式是該區(qū)提高資料成像精度與效果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幾年針對東部斷陷盆地勘探需要,研制了不同種類的單點檢波器,其中有:5Hz低頻檢波器,10Hz 高靈敏度檢波器,寬頻檢波器,陸用壓電檢波器(如圖10所示)。
圖10 不同種類的單點檢波器
近三年東部斷陷盆地實施的地震采集勘探項目中,7 個高精度三維均采用了單點接收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圖11所示),可以說單點接收是提高東部斷陷盆地成像精度的必經之路。
圖11 組合檢波(左)與單點(右)接收剖面效果對比
目前,東部斷陷盆地領域地震勘探程度較高,進行三次三維、目標三維勘探時,炸藥激發(fā)、接收、觀測系統(tǒng)設計等方面已經成熟,特別是單點高密度的成功應用,地震資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使用高密度采集勘探成本居高不下,如何在低油價的情況下即能降低勘探費用又可以提高資料的分辨率,是開展第三次地震勘探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針對該問題,通過對以往發(fā)方法的分析、總結,建議在觀測施工方式上做進一步的優(yōu)化。
布設觀測系統(tǒng)時首先考慮地質任務的要求,充分利用以往老資料的基礎上,針對巖性的非均性目標要解決各向異性的問題,新部署的觀測方向與老的布設方向垂直布設,增加觀測方位。如果要解決復雜斷塊成像及隱蔽性油氣藏,就要考慮提高分辨率的問題,新部署的觀測方向與老的布設方向平行交叉布設,檢波點與以前的位置也交叉布設,這樣就能實現(xiàn)縱橫向空間分辨率增加一倍。采集結束后與老資料一起進行融合處理(如圖12所示),實現(xiàn)既不增加成本又提高資料品質的效果。
圖12 兩期地震資料融合處理剖面對比
二次或者三次采集過程中充分利用老資料,采用垂直于以往觀測測線方向的觀測系統(tǒng)(如圖13所示),進行二次采集(橫縱比為0.47),和三次采集(橫縱比為0.59),可以看出,如果在進行三次采集時,采用垂直于以往二次采集時的觀測方向,將兩期觀測系統(tǒng)融合后,橫縱比從原來的0.47 提升到了橫縱比約為1 的觀測系統(tǒng)(如圖14所示),資料處理時再將新采集的數(shù)據(jù)與以往采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融合處理,減少勘探成本的同時能實現(xiàn)寬方位、高密度采集。
圖13 不同布設方法炮檢點位置圖
圖14 不同布設方法炮檢玫瑰圖
以往的地震采集在設計時新三維面元網格往往與原三維網格重疊,炮線和接收線基本是在原三維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重疊或加密,這使在資料處理時,無法充分運用原采集資料,如果新三維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原三維采集時炮點和接收點位置,在原三維采集炮線和接收線布設的基礎上,進行內插,使兩期三維的物理點布設相對均勻,2009年進行羅家地區(qū)三維二次采集,采用的是16L16S160T160F 的觀測系統(tǒng)(道距和炮點距均為50m,面元:25m*25m,接收線和激發(fā)線均為200m),在2017年進行了三次采集,采用的是36L5S620T279F 的觀測系統(tǒng)(12.5m 的道距和50m 的炮點距,接收線和激發(fā)線均為125m),將新布設接收線和激發(fā)線在2009年二次采集接收線和激發(fā)線的基礎上進行內插,兩期三維融合后即形成了100m 接收線距,100m 激發(fā)線距的觀測系統(tǒng),在面元不變的情況下(25m*25m),覆蓋次數(shù)從160 次提高到了320 次(如圖15所示)。
圖15 “內插法”觀測系統(tǒng)布設示意圖(左)和覆蓋次數(shù)圖(右)
如果主要地質目標是進行巖性勘探,需要采用更小面元,可以在新采集設計時,將檢波點與原檢波點沿縱向平移四分之一道距的長度,以羅家地區(qū)為例,二次采集時采用的是50m 道距,200m 線距,在三次采集時可以將檢波點與原檢波點沿縱向平移12.5m,橫向再平移100m,融合處理后可以形成12.5m*25m 面元的觀測系統(tǒng),覆蓋次數(shù)為160 次(如圖16所示)。
圖16 “內插法”觀測系統(tǒng)布設形成小面原示意圖(左)和融合后小面元覆蓋次數(shù)圖(右)
如果需要獲得更小面元資料,可以在原采集資料的基礎上,再縮小道距,在三維采集設計時,可以將道距縮小為25m,其他參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將檢波點與原檢波點沿縱向平移12.5m,炮點與原炮點橫向平移12.5m,融合處理后可以形成12.5m*12.5m 面元的觀測系統(tǒng),覆蓋次數(shù)為160 次(如圖17所示)。
圖17 “內插法”觀測系統(tǒng)布設形成小面原示意圖(左)和融合后小面元覆蓋次數(shù)圖(右)
近三年東部斷陷盆地領域實施的各地震勘探項目在地震采集設計時,堅持基于地質目標的觀測系統(tǒng)設計,采用了基于地質需求的地震采集設計理念與思路(如圖18所示)。通過分析老資料,找到當前勘探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對策,通過近幾年的總結,已經形成了一套適合東部斷陷盆地的觀測系統(tǒng)方案,即寬方位、寬頻帶、高密度的“兩寬一高”觀測系統(tǒng),并逐漸向單點高密度采集方向發(fā)展;[4]在采集施工過程中,堅持從地質目標出發(fā),嚴把質量關,通過提前踏勘、提前設計,確保觀測系統(tǒng)屬性基本與理論設計一致。
圖18 針對地質需求的地震采集設計理念與思路
總的來說,東部斷陷盆地領域激發(fā)巖性較好,激發(fā)技術較為成熟,隨著單點高密度的成功應用,地震資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得到大幅提升,在充分總結以往采集技術方法的基礎上,地震勘探部署時,可嘗試引進低頻可控震源,在大型城鎮(zhèn)、廠區(qū)等特殊區(qū)域嘗試使用可控震源激發(fā),充分利用原采集資料,采用垂直觀測法和內插法進行布設,通過融合處理手段,提高資料密度和分辨率,為支撐東部老油田穩(wěn)產、增產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