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瀚翔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00)
貨幣危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一國的匯率變動范圍,超過了一國所能承受的范圍;狹義貨幣危機一般都針對某一外國貨幣匯率而言,是指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由于受到來自外部的壓力(比如外部沖擊或者惡意打壓),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而浮動的程度遠超過該國的原有預期和所能承受的范圍,給國家經濟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時就稱為貨幣危機。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在某一時期內貨幣貶值超過25%,其中年度貶值超過10%,即可以定義為貨幣危機。
從1975年至1996年的21年內,全球發(fā)生了116場貨幣危機,過去的5年內(2014至今),符合這個標準的國家有55個,5年半內貶值均超過25%且年度貶值也超過10%,也就是說過去的5年發(fā)生量已經達到了1975至1996年的一半。[1]
在這55個國家里,非洲國家20個,亞洲10個,歐洲12個,南美洲7個,較為嚴重(考慮南美國家數量較少)的是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秘魯、智利和烏拉圭,亞洲近些年主要是印度尼西亞和緬甸較為嚴重。
從2018年至今,全球發(fā)展中國家里,阿根廷、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亞都出現了較大程度的貨幣危機,導致本幣匯率貶值,而且至今仍處在較大幅度震蕩中,并沒有明顯的好轉跡象。
圖1 2018年至今阿根廷、土耳其和印尼貨幣匯率波動走勢圖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公司,將一國外債占GDP的百分比作為衡量該國外債負擔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分為了4個安全級別,即綠色(安全)、黃色(警告)、橙色(重大風險)和紅色(嚴重風險),其中,超過20%以上即為國際認可的警戒線,應當予以關注,及時調整至綠色安全區(qū)域。具體定義標準如下:
表1 阿根廷、土耳其和印尼貨幣波動幅度和持續(xù)時間情況表
綠色:外債占GDP比重小于19.3%;
黃色:外債占GDP比重大于19.3%,小于42.9%;
橙色:外債占GDP比重大于42.9%,小于60%;
紅色:外債占GDP比重大于60%;
一國經濟發(fā)展,如果長期過度依賴外國借貸,就會導致外債壓力逐步攀升,一是國家財政收入中的一大部分都要用來償還債務或支付利息,政府可掌控的剩余部分勢必會因此減少,對政府整體財政規(guī)劃和投資策略的實施會產生不利影響。二是外國投資者也會對主權政府償債能力表示擔憂和懷疑,導致資本外流加重,逼迫債務國貨幣貶值。三是從債權國角度考慮,肯定希望本國匯率上升,債務國貨幣貶值,因此可能會采取諸如本幣加息、拋售債務國貨幣、緊縮外幣供給等手段來給債務國施加壓力。最終導致債務國貨幣大幅貶值,引發(fā)貨幣危機,給國民經濟帶來較大的負面印象。
按照國際慣例,外匯儲備應當至少可以覆蓋當年的外債支出,即二者比值大于1。如無法滿足上訴條件,則會給本國貨幣帶來貶值壓力。一是大大降低外國投資者的信心,加速資本外逃,二是需要引入外國投資,三是需要兌換本國貨幣進行購匯或直接借新債還舊債,這些都勢必會導致國家公信力不斷下降,當以上措施都無處實行時,貨幣貶值就成為了必然。
一國經濟機構決定該國的貿易構成,無論出口進口,如果過于單一,都會使國家面臨一定的匯率風險。
在出口方面,產品結構單一,一旦遭遇極端氣候變化或人為因素使得出口商品原材料緊缺,則會使得出口數量受到影響,貿易逆差擴大逼迫本幣貶值;
在進口方面,如果諸如能源、食品、日常消費品等關系到國家未來戰(zhàn)略發(fā)展和民生問題的關鍵產品,長期自給不足,需要進口,勢必會給外國可乘之機,抬高價格逼迫本國就范,絕大多數的外部投資也都會流向這些領域,過度占用了本國的外幣投資或外匯儲備,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造成外幣稀缺,拉動外幣升值,最終造成了匯率崩盤。
有些國家為了緩解債務壓力和促進經濟發(fā)展,會擴大貨幣發(fā)行量,只要保持在相對合理的范圍內,適度發(fā)行新貨幣對經濟發(fā)展是有一定積極促進作用的,但是過度發(fā)行貨幣則會引發(fā)通貨膨脹。
因為這些貨幣并沒有真正用于投資和消費,而是大都用來償還外債,使得市場需求和貨幣供應量嚴重不符,最終使得本幣價值和購買力下降,出口商品競爭力降低,進口商品增加,導致貿易逆差擴大,此外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也會降低該國在國際社會的公信力和地位,使得該國貨幣面臨貶值的壓力。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何國家長期面臨高外債、高通脹、經濟結構單一和外匯儲備薄弱的局面,都遲早會爆發(fā)貨幣危機。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和印尼盾正是在遭受不止一個方面的壓力下,最終導致匯率崩盤,給國家造成了嚴重損失,且短期內無法徹底恢復正常,影響了國家的經濟發(fā)展。
我國近十年間經濟發(fā)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并已經開始逐步轉變經濟模式、調整產業(yè)結構,由傳統(tǒng)制造業(yè)向新興產業(yè)、高科技行業(yè)邁進。但是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目前還處于發(fā)展中國家水平,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也要對自身有清楚的定位,吸取阿根廷、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亞的經驗教訓,防范金融風險,避免出現貨幣危機。
表2 2008-2018年中國外債與GDP、外匯收入占比
我國外債占GDP比重近十年一直處于國際安全線20%以下,整體可控,但是外債占外匯收入卻逐年攀升,最近幾年更是達到了60%-70%,2018年達到了74%,主要原因是因為近些年貿易順差并沒有增加,進出口形勢相對平穩(wěn),但為了抑制美元匯率下跌,保障出口貿易穩(wěn)定,每年都要持續(xù)新購入一定量的美債,所以整體債務占外匯收入比重一直增加,未來要予以關注,在保持負債率處于安全水平的基礎上,債務率也要盡量控制在50%以下。
表3 2014-2018年外匯儲備與外債余額對比情況
表4 2014-2019貨幣供應量(M2)與GDP增速
我國近五年外匯儲備一直比較穩(wěn)定,與外債比例大于1,外債償付能力充足,但是占比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見表8)。此外,黃金儲備相對較低,到2019年8月僅為6245萬盎司,折合935.2億美元。著眼未來,除了繼續(xù)保持美元儲備量充足的基礎上,考慮到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也應該適當多儲備諸如黃金這種硬通貨,抵御國際市場匯率波動風險,保障外匯儲備整體水平穩(wěn)定可持續(xù)。
近些年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有所放緩,從2014年的年增速11%降至2018年的8%,截至2019年8月,較上年末增長5%,但整體水平仍高于當年GDP增速。未來應當警惕貨幣超發(fā)所帶來的通膨壓力,適當調節(jié)新增貨幣供應量,使與國民經濟增速保持相近,保障物價水平整體穩(wěn)定。
綜上所述,發(fā)展中國家雖然國情不同,但是在面臨高外債、高通脹、經濟結構單一和外匯儲備償債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壓力下,勢必會導致本幣貶值,爆發(fā)貨幣危機。我國雖然目前來看整體經濟水平樂觀向好,但也要時刻保持警惕,認清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和潛在風險,未雨綢繆早做準備,保持國家經濟水平健康平穩(wěn)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