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華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廣西 南寧 530001
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是目前我國最為重要腦血管急癥[1]。復發(fā)后致殘率高,應引起高度重視,推進責任護士有針對性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從病房培育患者的重視二級防治理念,落實有效的患教活動,指導與督促患者做好長期的疾病與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達到削減缺血性腦卒中的復發(f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目標[2-3]。探索建立科室的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護理管理模式。培養(yǎng)一支精干護理團隊,通過舉辦講學、講座等方式推廣研究成果[4]。選擇2017年3月—2017年6月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收治的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不同模式的治療護理,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3月—2017年6月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四個病區(qū)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和急性缺血性輕型卒中)住院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0例,實驗組男62例,女48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6.4±2.7)歲;對照組男64例,女46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6.9±2.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確診為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符合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或2005年《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診斷要點,NIHSS評分≤3分的急性缺血性輕型卒中;(2)神志清楚,無語言溝通障礙,有理解能力者;(3)知情同意并志愿配合參與研究者。排除標準:(1)語言溝通障礙者;(2)不同意參與研究的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者。(3)中途退出干預試驗的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者。
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進行住院治療護理,出院前采用自行設計的《非致殘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調查表》與Essen卒中再發(fā)風險評分量表,進行評估,出院后由行常規(guī)電話隨訪或復診指導等。實驗組入院兩天內完成自行設計的《非致殘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調查表》綜合評估,了解相關危險因素認知干預需求,根據(jù)非致殘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干預建議表,依據(jù)病因分型予以病因治療及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責任護士在患者住院中、出院前、出院后采取相應的干預對策。(1)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向患者進行卒中再發(fā)風險可預防的危險相關知識指導,使患者重視自己的疾病,取得患者與家屬的支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重視實驗組出院患者管理,于出院后1,3,6個月對患者的依從性行為、用藥行為、生活方式自我管理能力進行定期評估與干預指導。(3)取得主管醫(yī)生與門診醫(yī)生的配合,及時安排患者復診檢查。(4)保持隨訪的有效率:至少留下患者兩種聯(lián)系方式,留下患者本人電話、微信或同住家屬的手機號碼。(5)定期討論干預對策的有效性,個別責任護士不能解決的,及時尋求幫助進行解決。(6)提高分管責任護士的綜合素質,認真落實個性化護理計劃。
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非致殘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調查表》綜合評估,主要內容包括了[5]:(1)社會人口學相關統(tǒng)計資料等22個條目,(2)再發(fā)風險認知及相關危險因素認知需求13個條目,(3)再發(fā)風險評估18個條目與干預建議8個條目于入院后、干預后第1、3、6月再次進行評估[6]。調查表是研究者在參閱了大量國內外缺血性腦卒中指南文件,并請教了有豐富的缺血性腦卒中??浦R主任醫(yī)師與護理管理專家,參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經(jīng)同行多位專家評議反復討論調整與完善,在預調查的基礎上修改而成,量表信度為0.85。
觀察記錄兩組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再發(fā)率及護理前后漢密爾頓抑郁(HAMD)評分、副反應量表(TESS)評分。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腦卒中再發(fā)率顯著高于實驗組,見表1。
表1 兩組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再發(fā)率比較 例(%)
護理前,兩組 HAMD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均顯著改善,且實驗組HAM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HAMD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HAMD評分比較(±s) 分
組別實驗組(n=100)對照組(n=100)t P護理前22.38±4.13 22.59±4.12 7.238>0.05護理后11.39±4.65 16.82±5.07 2.185<0.05
護理后實驗組的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例(%)
動脈粥樣硬化通常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和狹窄的緩慢進展過程[7-8]。在初始階段,被稱為頸動脈斑塊的鈣和脂肪物質可能堆積在頸動脈壁上,導致動脈變窄,從而減少腦血流量[9]。隨著缺血性腦卒中變得顯著,患者面臨著缺血性腦卒中再次復發(fā)的高風險,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對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直接評估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和認知障礙之間的關系并不簡單?;颊叩哪挲g、教育背景、一般知識能力和現(xiàn)有的醫(yī)療條件都一直被稱為最復雜的認知能力的重要因素[10]。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腦卒中再發(fā)率顯著高于實驗組。護理前,兩組HAMD評分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兩組均顯著改善,且實驗組HAM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后實驗組的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責任護士及時評估制定護理方案,指導促進患者做好長期的疾病管理及出院后個案隨訪,削減缺血性腦卒中的復發(fā)程度與頻度、提高非致殘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依從性,值得推廣應用,為下一步建立科室的非致殘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護理管理模式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