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玲
(江蘇省鹽城市中醫(yī)院,江蘇 鹽城)
隨著外科手術持續(xù)發(fā)展,外科手術朝著安全性、精準性方向發(fā)展,推動麻醉醫(yī)學持續(xù)進步,于手術期間輔以有效的麻醉阻滯概率具有重要臨床研究意義。麻醉開展質量與其手術質量具有直接關聯(lián)性,麻醉阻滯效果對其手術開展預后轉歸均具有嚴重影響,安全、高效的麻醉阻滯手段于手術開展中尤為重要[1]。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提高,醫(yī)患關系緊張的大背景下,維權意識升高,臨床對手術安全性、麻醉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于有限的醫(yī)療資源與人力資源的前提下,完善麻醉流程,選取最佳適配的麻醉手段具有重要臨床意義[2]。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因其麻醉途徑較多,臨床可選擇性較高,且借助超聲引導,顯著提高麻醉阻滯精準性,于小兒手術及老年手術中均取得了較好的反饋,臨床應用價值較高[3]?,F(xiàn)本研究筆者特針對超聲引導下鎖骨下動脈旁臂叢神經(jīng)阻滯臨床應用有效機制選取了58 例手術患者進行探究分析。
研究課題共采納58 例上肢手術患者為客觀分析對象,病例納入期限為2018 年5 月至2019 年8 月,采用數(shù)列分布進行隨機抽簽劃分小組,一組29 納入?yún)⒄战M,男女性別比為16 ∶13,年齡均值(40.26±3.52)歲;一組29 例納入超聲組,男女性別比為15 ∶14,年齡中數(shù)(41.11±3.42)歲,假設校驗兩組上肢手術患者基線資料(P>0.05),提示可于下文開展分析。
納入標準:(1)58 例客觀對象均為上肢手術患者,均遵醫(yī)囑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接受鎖骨下動脈旁臂叢神經(jīng)阻滯;(2)患者及其監(jiān)護人對課題數(shù)據(jù)知情,簽署書面授權書;(3)課題研究項目上報安全管理委員會,獲批準后實施。排除原則:(1)不符合手術開展指征、鎖骨皮膚病變、慢性疼痛病史、精神狀況異?;颊撸唬?)合并肝腎功能障礙[4]。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快速建立靜脈通道,連接心電圖,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給予患者麻醉誘導,參照組患者采用喉罩全麻方式,給予患者面罩吸氧,采用0.08mg/kg 咪唑安定,混合2.5mg/kg 丙泊酚、1.5mg/kg 順式阿曲庫安置于適配的喉罩當中,采用七氟醚進行麻醉維持;超聲組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鎖骨下動脈旁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事先對超聲探頭進行消毒,將其放置于患者鎖骨間隙,顯示腋動脈及周圍神經(jīng)束,探查內(nèi)部情況,于皮表選用0.375%濃度羅哌卡因于進針點注射;注射后30min 后開始手術,采用七氟醚維持麻醉;依據(jù)患者術中各項生命體征,進行麻醉劑量選取,若患者血壓、心率明顯升高,超25%比值,追加芬太尼進行手術麻醉維持;兩組患者于手術結束之后,均采用PCSA 鎮(zhèn)痛泵進行鎮(zhèn)痛干預;給予患者相同的術后護理;為了確保課題比對客觀性,兩組手術及麻醉誘導均由相同醫(yī)務小組完成。
統(tǒng)計比對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2h、4h、8h、12h 小時四個時間段疼痛情況,借助Wong-Bake 疼痛量表進行量化評估;統(tǒng)計比對患者術后轉醒用時、術后鎮(zhèn)痛泵使用頻次、術后惡心嘔吐頻次。
超聲組患者術后2h、術后4h、術后8h、術后12h 四個時間段Wong-Bake 疼痛量化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同時間維度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Wong-Bake 疼痛量化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Wong-Bake 疼痛量化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術后2h 術后4h 術后8h 術后12h超聲組 29 8.28±0.27 6.32±0.21 4.02±0.19 2.14±0.15參照組 29 8.79±0.29 7.26±0.22 6.09±0.20 3.68±0.18 t 4.006 6.253 7.822 6.881 P 0.035 0.008 0.000 0.000
超聲組術后轉醒用時、術后鎮(zhèn)痛泵使用頻次、術后惡心嘔吐頻次相關指標均顯著低于參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患者麻醉阻滯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患者麻醉阻滯情況比較
組別 n 術后轉醒用時 術后鎮(zhèn)痛泵使用頻次 術后惡心嘔吐頻次超聲組 29 10.25±0.47 6.22±0.11 8.02±0.05參照組 29 14.68±0.52 9.72±0.18 10.52±0.07 t 6.558 7.482 7.556 P 0.000 0.000 0.000
上肢骨折手術為臨床常見的骨傷疾病,臨床多以小兒及老年患者為主,因其骨折部位主要承受生活日?;顒樱橛忻黠@的疼痛感受,于圍術期需加強對患者疼痛感受的管理,給予鎮(zhèn)痛干預,確保臨床治療順利實施,規(guī)避因疼痛感受誘導的不良護理事件發(fā)生[5]。既往臨床采用全麻方式進行上肢骨折手術,但因其手術開展時間較長,術后全麻藥物不良反應較多,極易誘導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良事件,嚴重影響術后轉歸;且上肢骨折患者多為小兒及老年人,手術及麻醉耐受度較低,探究適配的麻醉方式具有重要臨床意義[6]。
因上肢手術開展麻醉需求,多采用鎖骨下動脈旁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但因其鎖骨骨態(tài)較為復雜,常規(guī)麻醉阻滯依賴施術者穿刺技術及定位經(jīng)驗,存在一定主觀性,極易誤傷血管及胸膜,是導致鎖骨下動脈旁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開展困難的主要因素;超聲引導借助高科技超聲定位技術,明確鎖骨下生理結構,以便開展精準定位及穿刺操作,可顯著簡化臨床經(jīng)鎖骨下動脈旁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操作難度,提高臨床阻滯效果[7,8]。課題數(shù)據(jù)顯示,超聲組患者術后2h、術后4h、術后8h、術后12h 四個時間段Wong-Bake 疼痛量化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同時間維度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超聲組術后轉醒用時、術后鎮(zhèn)痛泵使用頻次、術后惡心嘔吐頻次相關指標均顯著低于參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于上肢手術中輔以超聲引導下鎖骨下動脈旁臂叢神經(jīng)阻滯,利于提高術后鎮(zhèn)痛效果,契合上肢手開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