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萍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西合營中學
在我國,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它對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而文感作為一個人所特有的一種能力,情感和個性品質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制約。因此培養(yǎng)高中生閱讀教學中文感教育有著極其重大意義。本文基于此研究背景提出溝通交流對培養(yǎng)學生文感的重要性,提倡以語感培養(yǎng)為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途徑,并基于各種教學形式促進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保證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高。
課堂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老師不會將絕大部分的時間用于閱讀訓練,并且學生們的精力有限,不能過多的占用課下時間,這就導致了閱讀的時間不夠充裕。針對這種問題,學校和老師都應該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例如,在每周都規(guī)定一個時間段,進行好文分享,由老師來推薦每周的朗讀文章或書籍,選擇的文章或書籍對學生能夠起到幫助,或增長見識,或有豐富的教育意義。
高中時期學生的學習時間緊湊,課堂的閱讀訓練形式單一,一般情況下采用集體閱讀,或者個人閱讀形式,其中關鍵原因是閱讀還沒有受到各方面足夠的重視,教師還沒有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高的重要性,通常在課堂上,教師只是簡單的為學生分析課文,然后就告訴學生閱讀題的答案,總是想要依靠熟能生巧,并且沒有花費很多時間去進行有效的思考,學生們會覺得枯燥乏味導致學習氛圍低沉。為了使學生有豐富的閱讀體驗,教師需得設計多種閱讀形式,來吸引學生們的朗讀興趣。
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首先應該明確每一次的教學,想讓學生們學到什么,達到怎樣的標準,每個月或者每學期,制定讀書計劃表,為學生們的每個朗讀階段確立目標,形成完整的訓練體系,比如第一階段要求吐字清晰,第二階段通篇流暢,第三階段有感情的朗讀,這樣循序漸進,逐步進行,才能夠有效提升朗讀水平。但是高中時期的文章內容多且復雜,這時候就需要進行分階段閱讀。第一階段熟悉文章,第二階段全篇閱讀,第三階段交流感受,多次閱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這樣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學生才能夠從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對培養(yǎng)文感,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揣摩作品的語言情趣,教師可以從情境塑造的角度入手,一方面,情境創(chuàng)造能夠豐富課堂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更加充分的引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閱讀,情感上獲得更加真實的體驗,于語感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1]。那么,如何進行情境設置,使其更加能夠感染學生呢?適合于課文內容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更迅速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中。例如通過電子設備播放音頻,教師描述學生想象,播放視頻等方式。首先,可以使學生充分體會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對故事的整體結構認知更具有立體化。例如在閱讀《赤壁賦》這篇文章時候,文章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其中包含的語言情趣也是十分豐富的。表面上是在描述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與友人舉杯交談,然而實際上是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方式,從月夜泛舟的舒暢,又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豁達超脫。文章中還有很多句子描繪的不僅僅是其表面意思,更多的是作者本身情感的傳遞。例如這一句:“桂棹兮蘭槳,擊空明系溯流光。渺渺兮予懷,王美人兮天一方?!逼渲械摹懊廊恕币辉~實際上是作者的理想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化身。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想象自己與友人泛舟于湖面,所見景象與作者相似,自己又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語言情趣,可以結合作者那個時期的人生境遇,為學生進行內容拓展。
基于系統(tǒng)性教學的角度很容易便能夠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的弊端,導致了語文閱讀的教學效率低下。傳統(tǒng)教學主要以每一課的教學內容為主,教師只是基于課文的內容展開教學[2],并沒有考慮到教學的整體性與結構性,忽略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不連貫,無法串聯(lián)起來,做不到舉一反三。而通過知識的整體出發(fā),以建立知識體系為前提的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的文感培養(yǎng)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如果將學生學習的內容按照文章類型來區(qū)分的話,能夠使學生更加容易的進入學習。教師通過一系列類似的文章來制定教學方案,將文章的核心思想挖掘出來,使學生能夠圍繞主題進行學習,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文感,促進知識體系的形成。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注重經(jīng)驗的積累和方法教學,而這種整體性的教學策略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注重文感訓練,長期積累下來,能夠使學生的全面性得以發(fā)展。例如,有的時候,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章中會表現(xiàn)出不一樣的語境,例如在文章《蘭亭集序》中,“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這句話中的“次”一字,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你旁邊,水邊的意思,而“次”在其他的文章中也可以當作動詞來用,例如《資治通鑒》中的“初一交戰(zhàn),操軍不利,引次江北”。這樣只是通過一篇文章,學生就能夠學習到一個詞的多種解釋,長期積累下來,學生才能夠形成知識結構,形成知識體系,將所學習的內容應用到不同的文章中去,做到舉一反三。高中語文閱讀占據(jù)語文學習很大的一部分,并且涉及的范圍比較廣,語文內容涵蓋廣泛,教師在短短的三年之內無法將所有的語文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習沒有盡頭,教師能夠通過不斷的積累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使學生無形之中形成文感,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應該注重各個方面的滲透,從聽說讀寫多角度,多策略入手,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核心素養(yǎng),拓寬視野。
閱讀能夠凈化人的心靈,或使人平靜如水,或使人感同身受,閱讀總能夠輕易的進入人的內心,對于閱讀者來說,一篇好的文章會為人帶來心靈享受。教師的文感培養(yǎng)可以從學生的內心入手,才能夠極大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高中階段會有很多適合于學生閱讀的書[3],教師可以每隔半個月為學生推薦一些好書,使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這種整本書的閱讀方式是指對具有比較全面的內容,思維邏輯體系清晰的作品進行閱讀,其優(yōu)點在于內容全面,描寫細致,可以使讀者很清晰的了解到書中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使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喜歡閱讀。對于當前高中生的語文課程學習而言,由于學習的內容少,但是涉及的知識點很多,知識范圍較廣[1],所以很多時候會出現(xiàn)學生學習的東西不夠用的情況,學生還不能夠完全讀懂和理解文章內容,教師應鼓勵學生善于對疑難問題,及時尋求老師的幫助,因為整本書內容涵蓋廣泛,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解決,防止問題累積過多。另外,在文感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本中節(jié)選章節(jié),對內容進行拓展延伸,激發(fā)學生對于整本書閱讀的欲望,設置自由提問環(huán)節(jié),由學生向老師提問關于節(jié)選文章或拓展內容,由老師進行有效的問答[4],由此激發(fā)學生繼續(xù)閱讀的欲望,例如,在學習必修一第五單元課文《鄉(xiāng)土中國》的時候,教師在講課期間盡量將情節(jié)描繪的生動,形象,對文章故事內容可以拓展到更大的層面,著重介紹中國基層傳統(tǒng)社會是什么樣的,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由于課文中對故事內容僅僅只是節(jié)選,達不到全面涵蓋,教師為學生們解析問題時可以順勢為學生們推薦拓展閱讀,學生們在聽了教師的講解后會對故事產(chǎn)生極大的閱讀興趣,由此達到文感培養(yǎng)的目的。
語文閱讀作為高中語文學習內容中比較重要的部分,在學生的語文發(fā)展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夠加強學生各個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在閱讀文章當面能夠更迅速的掌握核心內容,領悟文章主旨,在回答問題時掌握關鍵點,回答內容更加精煉。能夠促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向成功邁進一大步。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教師之間協(xié)作配合,堅持不懈,才能夠在培養(yǎng)文感的道路上獲得較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