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西藏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陜西 咸陽 712082)
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是藝術與文化的共同載體,起源于先秦時期,是華夏古老文化的精髓,千百年來,逐漸形成了一項高水準、高難度的綜合性藝術形式。
傳統(tǒng)戲曲發(fā)展至今,不但要面對外國表演藝術、新生藝術形式的沖擊,同時還面臨著國內受眾老齡化、人才逐漸流失的困難境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只剩下不到200種劇種。因此,從2008年起,國家教育局開始提倡讓傳統(tǒng)戲曲走進校園,同時在10個省份陸續(xù)開展“京劇進課堂”的試點模式,涵蓋了一至九年級。2016年,教育部又進一步的提出“大力推進高雅藝術、傳統(tǒng)戲曲進校園”的倡導。這一舉措不但將戲曲與校園文化結合的相得益彰,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面、興趣愛好以及藝術鑒賞力,同時也拉進戲曲與學校的距離,有利于戲曲的傳承,為戲曲的發(fā)展提供了解決之道,具有重大意義。
1.民大附中戲曲社團成立
為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打造校園文化教育特色,我校自2016年起,便開展了“戲曲進校園”,活動,于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組建了“民大附中戲曲社團”,學生主要為二至五年級的學生。因為我校地處內地,不在區(qū)內辦學,生源主要為校內子弟和周邊地區(qū)學生,由于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等種種因素,學生大部分為漢族,同時,社團在報名時,采取自愿報名的形式,由于藏線學生對于戲曲的認知不是很充分,在音樂藝術環(huán)節(jié)方面比較薄弱,所以,戲曲社主要發(fā)展陜線教學,社團成員主要是漢族學生?!叭f事開頭難”,戲曲社在成立之初,可謂困難重重。學生對戲曲文化的陌生和接受程度,都是我們在教學中要面臨的問題。最終,校方?jīng)Q定,先實行大面積的普及教學,利用課堂,在二至五年級中,教授《戲曲操》,通過身體的律動,初步感受戲曲的文化底蘊。同時,在課堂相關教學中,加入戲曲文化的普及,最初,主要以培養(yǎng)興趣為主,為成立“戲曲社”奠定了基礎。
2.民大附中戲曲社組織結構
3.民大附中戲曲社安排
于2016—2017第二學期,校方成立了“民大附中戲曲社”,成立初期,配于兩名教學老師,主講教師及副班主任老師。教學老師制定了相關的教學計劃,開學初期制定學習計劃,學期末上交期末成果及總結資料。每學期都要進行學生的選拔,通過“唱”、“表演”等形式,選取部分表現(xiàn)較好的學生,加入社團。在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每學期選取一至兩種劇種進行教學,課程安排為“常規(guī)教學課”“形體課”兩種課堂形式。在“常規(guī)教學課堂”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及興趣,選取相關的教學內容,不應太難,一般選取課本中出現(xiàn)過得欣賞片段或耳熟能詳?shù)膽蚯纾?016—2017學年度,主要學習豫劇《朝陽溝》片段、《誰說女子不如男》,黃梅戲《女駙馬》。2017—2018學年度,主要學期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報花燈》、《賣水》,這樣便于學生的學習。在“形體課堂”中,學習戲曲的表演形式,例如:旁腿踢、側腿踢、勾腳、花旦圓場、小生步法、丑角步法等戲曲相關內容表現(xiàn)內容。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每學期的校園活動,戲曲社都能帶來精彩的節(jié)目,多多給予學生這樣的舞臺展示,不但鍛煉了學生們吃苦耐勞的品行,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興趣及自信心。
在2017年第五屆“慶六一”校園藝術周開幕式、閉幕式上,《戲曲操》、《戲曲大觀園》節(jié)目得到師生及家長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宣傳了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2018年第六屆“慶六一”校園文化藝術周閉幕式上,戲曲社展示了《唱大戲》節(jié)目,弘揚了京劇,傳承了文化。同時于2018年7月1日被選派參加咸陽市“黨恩如山,紅心向黨”為主題的慶七一文藝晚會暨2019年春晚選拔賽第二場,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認可。
首先,將戲劇曲藝文化引進校園,對教師的培訓是必不可少的,傳承和發(fā)揚民族民間文化,在此活動中,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門,向民間藝人學習,對難度較大的要將民間藝人請進校園坐堂授藝,培訓教師,這才有助于在校園內開展戲劇曲藝文化學習教育活動。在日常教學中,深入開展戲劇曲藝文化內容的深入搜集,加大校本教材的編排,保證我校民族文化凸顯本土特色。其次,對于初、高中學生,特別是藏族學生的教學還沒有做到實質性的開展,在后期的教學中,要做到戲曲教學的擴大化,不但是小學部,初、高中學生及教師都要做到普及。最后,多發(fā)掘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增添戲曲課程的教學內容,積極參加社會上的各項比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