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四平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丑”實際上是其“核心”內容之一,無法回避,否則,便不是完整的美學;“丑”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美”——當我們想到“丑”時,實際上在內心深處已經有了“美”,即已經有了“丑”是“美”的否定形式、“美”“丑”是二元對立的觀念,或者可以說,已經認為“丑”實際上潛藏著“美”了;“審丑”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審美”——一種迂回的“審美”,即通過“審丑”來否定丑、肯定美,或者說“審丑”實際上是一種人性凈化的審美活動。由此可見,莫言小說雖然充斥著大量的“丑”——丑人、丑事、丑物、丑景、丑語,但實際上也潛藏著大量的美人、美事、美物、美景、美語;莫言小說注重審丑也意味著注重審美。由此可見,莫言小說注重審丑無可厚非。
但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莫言小說注重審丑未必無可厚非。一般來說,文學具有三大基本的社會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審美作用。所謂“認識作用”就是能幫助人們識別真假、善惡、美丑。所謂教育作用就是告訴人們要識別真假、善惡、美丑,進而去惡存善。所謂“審美作用”實際上就是“教育作用”的實現,尤其是去惡存善的實現。因此,從“本性”上來說,文學作品是不應該注重審丑的——不應該不加選擇地、放肆地描寫丑甚至是渲染丑,這正如魯迅所說:
作為缺點較多的人物的模特兒,被寫入一部小說里,這人總以為是晦氣的。殊不知這并非大晦氣,因為世間實在還有寫不進小說里去的人。倘寫進去,而又逼真,這小說便被毀壞。譬如畫家,他畫蛇,畫鱷魚,畫龜,畫果子殼,畫字紙簍,畫垃圾堆,但沒有誰畫毛毛蟲,畫癩頭瘡,畫鼻涕,畫大便,就是一樣的道理。(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半夏小集》,《魯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P620)
然而,莫言(長篇)小說卻注重審丑,甚至將“‘大便寫得一片輝煌、燦爛、美麗,甚至含有某種思想”。(王金城:《從審美到審丑:莫言小說的美學走向》,《北方論叢》,2000年第1期),顯然與文學的“本性”和魯迅所言“背道而馳”。這固然可以說是小說的“進化”,但不一定就是小說的“進步”——莫言長篇小說所描寫的丑都是“‘積極的惡?;蚍Q之為丑惡”,即“倫理道德評價也就是惡的內涵”,“由于理性的消隱,不管是賦予美的事物以丑的意象,還是賦予丑的事物以美的意象,都使莫言小說缺乏審美意義的丑,而更多的是非審美意義的丑?!氨幻鑼懙目腕w”呈示出“種種丑惡的、粗俗的、令人作嘔的現象”,“作者對描寫對象的選擇是呈頗有用心的,什么丑我就寫什么,幾乎是作者故意的夸張”,“把丑的描寫當作一種無可阻擋的強烈欲望,發(fā)展到了‘毫無節(jié)制的地步。”(丁帆:《褻瀆的神話:〈紅蝗〉的意義》,《文學評論》,1989年第2期)由此可見,莫言(長篇)小說注重審丑實際上是大可厚非的。
另外,像莫言小說一樣注重審丑的小說在中國當代文學中所在不少,這是文學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一種客觀存在——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簡單地做出“好”“壞”的判斷:一方面,它與世界文學發(fā)展的總體趨勢保持“同向”或“同步”——自現代派文學始,世界文學一個突出的特征便是注重審丑,從這一點來說,它對于文學或中國當代文學來說,顯然不是壞事;另一方面,它背離了文學自身最基本的品質——審美,即表現美、張揚美,進而達到至善,也放棄了文學自身最基本的“義務”——具備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審美作用。結果,在莫言小說中,“把遍布于自然界的丑作為一種神圣的炫耀,使一般閱讀者感到的不是滑稽與可笑,而是恐怖與惡心”,“使傳統的人倫道德黯然失色”,并最終導致小說“引得許多吃客和看客惡心而反胃”。(丁帆:《褻瀆的神話:〈紅蝗〉的意義》,《文學評論》,1989年第2期)像莫言小說一樣注重審丑的其他中國當代小說也大抵如此。由此可見,它對于文學或中國當代文學來說,顯然不是好事。因此,文壇和學界肯定不應該“推濤作浪”,從而使文學更加背離自身最基本的品質、更進一步地放棄自身最基本的“義務”;但是,也不應該全盤否定、遏制甚至批判——如前所述,它對于文學或中國當代文學來說并非全然是壞事,既然如此,當然不應該全盤否定。
如前所述,它是文學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一種客觀存在,既然如此,那一定有其存在的基礎,如世界文學潮流或趨勢、讀者等。因此,“人為”地遏制甚至批判不僅可能無濟于事,而且可能適得其反,讓作者產生逆反心理,以至于在作品中變本加厲地“審丑”,讓一些本來沒有關注或不愿意關注這種“審丑”讀者也關注起來,以至于受其影響,成為一個注重審丑的讀者。隨著文學的發(fā)展,它可能最終只是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種現象,否則,它如果“愈演愈烈”,文學將徹底背離自身最基本的品質、完全喪失其基本的社會作用,最終走向消亡;最后,它也隨著文學的消亡而消亡。
(作者系文學博士、作家,曾任中央財經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yè)學科帶頭人,現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茅盾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