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書輝
最近,許多人都發(fā)現(xiàn)自己朋友圈的微商開始推薦低聚肽保健品了。這種保健品號稱能夠抗氧化、抗疲勞、增強抵抗力、保肝護肝、降血脂、降血糖……可謂是“十項全能”。那么低聚肽到底是什么呢?低聚肽保健品真的有這么神奇嗎?
眾所周知,蛋白質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yǎng)成分,而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每兩個氨基酸相互連接就會形成一個肽鍵,多個氨基酸相互連接形成的一條含有多個肽鍵的鏈狀結構就是肽鏈。當肽鏈中氨基酸的數(shù)目大于50時,這個肽鏈就可以被稱為是蛋白質;當氨基酸數(shù)目大于10小于50時,該肽鏈則稱為多肽;10個以下的氨基酸組成的肽鏈就被稱為低聚肽、寡肽或小分子肽。
蛋白質進入人體后,胃里的消化酶會將蛋白質“切成”多肽、低聚肽甚至氨基酸來進行吸收。也就是說,我們身體里并不缺少低聚肽,從蛋白質到低聚肽的轉換過程是在胃里自動進行的。而保健品里的低聚肽一般是用酶對某種特定蛋白質進行水解處理后的產物。由此可見,保健品里所謂的低聚肽,只是提前把正常情況下胃要做的事情做了,而從生產線上得到的那些低聚肽,很可能還不如胃里消化酶水解得到的低聚肽更有多樣性。
從理論上來說,不同種類的低聚肽確實可能增強身體抗氧化、抗疲勞、增強抵抗力,以及達到保肝護肝、降血脂、降血糖等效果。因為人體的小腸不僅可以吸收被消化酶分解后的氨基酸,一些低聚肽也可以直接被小腸壁吸收進入到血液中。低聚肽在血液中進一步被分解,進而對細胞產生一些相應的生理作用。
低聚肽的功能與氨基酸排列順序和結構有關。保健品中的低聚肽在進入人體后,會被胃里的消化酶再次隨機“切割”,再次“切割”后形成的低聚肽或氨基酸因為結構的改變,其功能也會發(fā)生改變,所以擁有“抗衰老”作用的低聚肽在進入人體的消化系統(tǒng)后基本不再可能會起到同樣的作用。而且因為消化酶對低聚肽的“切割”是隨機的,誰也無法保證這一次與下一次吃下去的低聚肽具有同樣的功能。因此,保健品中的低聚肽被人體吸收后能夠產生的作用不一定有吃一個雞蛋來的作用更大。
也正是因為消化酶“切割”的不確定性,低聚肽在體外實驗中的各種讓人心動的作用在進入人體后很難實現(xiàn),所以低聚肽從理論到成為可以上市的產品,其實還有很長的距離。即便低聚肽能起作用,至少也應該是通過注射直接進入人體而不是通過消化道吸收。注射因涉及有創(chuàng)的操作也將被歸類在醫(yī)療服務中,而不是簡單的保健品就能做到的。
因此,各種保健品包裝上對低聚肽天花亂墜的描述,無非是偷換概念,蠱惑消費者乖乖掏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