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平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大同有限公司山西大同037000)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水磨灣煤業(yè)有限責任公司,位于大同市左云縣東南25 km處,行政區(qū)劃左云縣,井田位于大同煤田東南部,東距大同市約60 km,西北距左云縣城25 km,現(xiàn)計劃回采22101 工作面,煤層傾角3°~10°,煤層厚度范圍為3.45 m~7.90 m,平均厚度為4.06 m,煤層沒有夾矸,結構比較簡單。煤層頂板大多數為粉砂巖,煤層頂板結構比較復雜,含0~5 層夾矸,為全井田可采的穩(wěn)定煤層。
如圖1所示,為進風巷道,支護方式為錨桿和錨索聯(lián)合支護,巷道斷面形狀為矩形,巷道凈高3 200 mm,凈寬4 000 mm,原支護頂錨桿采用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規(guī)格? 20×2 000 mm,間排距1 000×1 500 mm,外露長度250 mm,采用W 型鋼帶連接;頂板錨索采用? 18.9×7 300 mm 鋼絞線,間排距1 500×3 000 mm;幫錨桿間排距1 000×1 500 mm,每排布置3 根,采用? 18×1 800 mm左旋螺紋鋼。
圖1 22101工作面進風巷現(xiàn)有的支護設計圖
(1)巷道破壞范圍廣。22101 工作面進風巷由于埋深大,導致圍巖呈現(xiàn)出工程軟巖特性,巷道圍巖呈現(xiàn)出一種松軟散落破碎的狀態(tài)。除此之外,經過在現(xiàn)場測試圍巖松動圈以及鉆孔窺視巷道發(fā)現(xiàn),進風巷道遭受嚴重的破壞,存在的裂隙尺寸大,且較為發(fā)育。
(2)錨桿及其構件失效。22101 工作面進風巷道改進前的支護段,由于煤層埋藏的比較深,加上進風巷道實際的支護強度以及支護所需的錨桿本身強度的影響,進風巷道周圍巖層變形嚴重,其中一部分錨桿(索)失去應有的支護作用。
(3)22101 工作面進風巷四周巖層呈現(xiàn)出一種松散破裂,周圍巖層裂隙比較大,節(jié)理比較發(fā)育,給進風巷道的支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巖層位置較低的地方影響尤為顯著,這種周圍巖層破斷離散的狀態(tài),更容易引起進風巷道出現(xiàn)破碎形變,導致進風巷道失去應有的穩(wěn)定狀態(tài),致使巷道圍巖的塑性區(qū)兩幫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圍巖應力集中明顯,兩幫的移近量很明顯,巷道頂板的移近距離比較大。
錨桿支護的主要目的是加固圍巖的承載能力,原支護方案支護力不強,導致巷道周圍巖層整體提升強度不明顯,圍巖自身的承載能力低,頂板仍然處于高應力狀態(tài)。
巷道采用錨桿錨索聯(lián)合支護,根據巷道實際現(xiàn)場情況及礦方現(xiàn)有材料,得出的優(yōu)化后的支護方案頂部錨桿加長,縮小間排距,采用? 20×2 500 mm型左旋螺紋鋼錨桿,錨桿間排距900 mm×700 mm,邊錨桿與頂板夾角80°,錨固長度1 200 mm 進行錨固,預緊力為43 kN;巷道兩幫各自多加一根錨桿,各4根錨桿,并且錨桿加長400 mm,采用? 20×2 200 mm型右旋螺紋鋼錨桿,縮小間排距為900 mm×700 mm,下錨桿與柱幫垂直方向夾角10°,上錨桿與柱幫垂直方向夾角15°,錨固長度600 mm,預緊力為30 kN。托盤:120 mm×120 mm鐵托盤:300 mm×200 mm×50 mm。錨索采用? 18.9-L8300 低松弛鋼絞線,間排距1 600 mm×1 400 mm,錨固長度為1.5 m,預緊力為100 kN。圖2為優(yōu)化后22101工作面進風巷支護示意圖。
圖2 22101工作面進風巷支護優(yōu)化示意圖
為檢驗優(yōu)化方案的可行性,通過FLAC3D 進行數值模擬。數值計算模型模擬幾何尺寸:依據實際地質情況,構建長為200 m,高為80 m,寬為75 m的摩爾-庫倫模型,進行三維計算模擬,對進風巷道周圍巖層的單元格進行了加密處理,其目的是為了更深入的研究進風巷道圍巖的情況,每個單元格長度為0.5 m,在離巷道比較遠且不影響模擬精確度的情況下,適當的擴大網格尺寸,模型共劃分630 596節(jié)點,56.9萬個單元格,平均容重取2.5×104 N/m3,按照煤層柱狀圖將各個巖層依次分組,總共15層。
針對優(yōu)化支護之前的錨桿支護方案支護不理想這種情況,對現(xiàn)有的錨桿支護進行優(yōu)化設計。優(yōu)化支護后進風巷道圍巖應力、相應的變形及破壞情況的模擬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支護體系下巷道圍巖垂直位移分布云圖
圖4 不同支護體系下巷道圍巖水平位移分布云圖
通過觀察圖3(b)及圖4(b)圍巖位移云圖可發(fā)現(xiàn),總體看來,優(yōu)化的支護系統(tǒng)滿足了巷道的支護要求。
根據以上數值模擬結果,采用原始支護方案時,進風巷道垂直中心軸的右側0.55 m位置處為進風巷道頂板的最大位移,最大移動量為84.32 mm。進風巷道垂直中軸線右側1.36 m 的位置處為底板的最大位移,巷道底板的最大移動量為32.30 mm;進風巷道垂直中心軸右側的0.80 m 的位置處為進風巷道頂板的最大位移,巷道最大移動量為69.0 mm,進風巷道垂直中軸線右側1.50 m 的位置處為底板的最大位移,進風巷道頂板和底板移近程度顯著減少,總移近量為94.3 mm,比改進前的支護方案減少了41%,其中頂板移近程度比原支護方案減少了43%,底板移近程度較原先的減少了28%。
根據以上圖4所示的圍巖的水平位移分布云圖的對比,發(fā)現(xiàn)進風巷道兩幫最大移近量統(tǒng)一都向進風巷道頂板偏移,并且呈現(xiàn)非均勻分布,進風巷道兩側的最大位移點都各自不定量向巷道腰線上邊偏移,偏移量隨著巷道支護強度的增加而增大,說明巷道容易發(fā)生變形的區(qū)域在進風巷道腰線偏上的位置處,所以應加強此區(qū)域的支護強度。同時,優(yōu)化后的方案對兩幫變形的控制效果明顯。
采用優(yōu)化后的支護方案,巷道圍巖變形程度顯著減少,采用優(yōu)化后的支護方案效果更好。
圖5 圍巖垂直應力曲線
對圖5分析可知:采用優(yōu)化支護方案,大約在巷道兩幫腰線的位置處,為進風巷道所受到的應力最高點,進風巷道左側所受到的應力范圍為22.5 MPa~40 MPa,距離進風巷道邊緣2.23 m~3.9 m 處大約為最高點的位置;進風巷道右邊所受到的應力范圍為24.7 MPa~48.9 MPa,距進風巷道邊緣1.6 m~3.5 m處為所受應力最高,從距離采煤工作面15 m的監(jiān)測斷面的位置開始,所受到的應力峰值逐漸上升,距巷道邊緣距離也跟著突然陡增,說明回采對應力變化的影響超前約15 m左右。
綜合分析,采用優(yōu)化后的支護方案,回采期間周圍巖層應力及應力的影響程度得到了很好得控制。
得到優(yōu)化方案后,礦方決定在22101 工作面進風巷巷道掘進面后100 m 的試驗段進行優(yōu)化方案驗證,并且在試驗段每隔10 m 處斷面安裝多點位移計進行檢測,檢測周期為15 天,試驗段所得監(jiān)測數據整理如圖6所示。(實驗段頂板下沉量實驗段兩幫收斂量)
圖6 掘進過程中巷道斷面圍巖變化
由圖6 可知,巷道頂板下沉量隨時間增長逐漸增大,最后穩(wěn)定在33.8 mm,兩幫移近量隨時間逐漸增大,最后穩(wěn)定在9.44 mm。通過對試驗段的跟蹤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試驗段巷道頂板穩(wěn)定性良好,巷道頂板沒有出現(xiàn)任何裂縫,巷道兩幫也沒有片幫情況出現(xiàn)。說明在15天內巷道頂板及兩幫一直處于不斷變形的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位移趨于穩(wěn)定,圍巖變形將得到良好的控制。
綜上,在應用優(yōu)化后的支護方案后,巷道兩幫及頂底板的變形均控制在允許范圍,能夠滿足巷道通風及行人的要求,雖然靠近工作面?zhèn)鹊南飵蜕罨c變形較大,但是整體性良好,因此22101工作面進風巷支護合理,在掘進過程中能夠保證巷道正常安全的使用。
水磨灣煤業(yè)22101 工作面進風巷為厚煤層巷道,通過現(xiàn)場實測發(fā)現(xiàn)巷道產生變形的原因是:受掘進影響,22101 工作面進風巷原支護對頂板巖層及兩幫的控制力度不夠,導致頂板下沉量大,巷道收斂變形大,造成巷道頂板煤巖易整體碎落,部分錨索斷裂失效,在此基礎上進行支護優(yōu)化。經過數值模擬及現(xiàn)場應用實測,發(fā)現(xiàn)優(yōu)化后的支護體系能夠保證22101 工作面進風巷在掘進過程中巷道正常安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