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甘棠
50多年前,我在武鳴雙橋機電學校(今武鳴職業(yè)技術學校)擔任教師。那時,班里有許多八橋村的學生,他們不止一次地告訴我,武鳴雙橋鎮(zhèn)八橋村大伍屯的民居“七十二道門”,是一座典型的壯族古建筑民居,雖歷經磨難,卻一直保持得相當完美。
后來,學生們帶著我到“七十二道門”游覽,那美輪美奐、超凡脫俗的壯族民房建筑群落讓我不住地感慨:“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華民族傳統哲學思想,影響著壯民居建筑“七十二道門”的群落布局、環(huán)境設計和裝飾風格,同時又使其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意境,人們可以透過那一磚一石,解讀出許多壯民族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
大伍屯所在的武鳴伊嶺溪谷休閑農業(yè)示范區(qū),是個景色絢麗的風水寶地,196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游覽伊嶺巖風景名勝后留下詩句:群峰拔地起,仿佛桂林城。大塊揮神筆,平疇展畫屏。煙寰天際綠,霧繞雨中青。借問此何處?騰翔屬武嗚。
這是對包括大伍屯在內的伊嶺地區(qū)景色的絕妙描寫。
最近,我和學生們相約重游了修茸一新的“七十二道門”。當我們走在“七十二道門”門前那歲月打磨過的青石板路上,眺望那占老的紅磚黛瓦馬頭墻,不禁沉醉在壯鄉(xiāng)古樸的詩韻畫廊之中,凝結了中華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的古民居“七十二道門”,見證了數百年來,漢、壯族同胞和睦相處,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的民族融洽濃厚氛圍。
鄧氏家族第二十三代子孫、雙橋職業(yè)技術學校84級學生鄧才哲特地在“七十二道門”大門口迎接我們。他告訴我們:所謂的“七十二道門”,是指大伍屯的“鄧家大院”民房建筑群落,應該說它是武鳴區(qū)乃至南寧市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之一。那“七十二道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雖是清朝同治年間建成的民居,卻蘊含著中原地區(qū)漢族傳統宅院四平八穩(wěn)的風格,又吸收了嶺南壯族地區(qū)干欄式民居建筑的特點,群落內隨處可見的雕梁畫棟凸顯出壯民族元素,而各式的牌匾又體現了中華傳統民族文化。
說到“七十二道門”,就不能不提起具有傳奇色彩的鄧氏家族了。鄧才哲介紹說,據鄧氏家族家譜記載,鄧氏家族祖籍江西撫州金溪,鄧氏家族太始祖鄧善嚴,1049年充入宋朝皇家軍隊,在山東省白馬縣兵站受訓,因訓練表現出色,被封了個小官銜——“南院副招導史”,1052年隨狄青南征,平定儂智高“叛軍”后,鄧善嚴就留守在“邕州府”并擔任了一些官職,此后,鄧善嚴的子子孫孫在南方繁衍不息,如今已遍布廣西各地,僅在大伍屯就有近200人。
至于“七十二道門”具體開建的時間,據鄧才哲介紹,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1885年至1910年:一是1864年至1888年,這也是最有權威的說法。據《武鳴大事記》記載,鄧家大院在1888年時已基本完工,鄧才哲本人就是在“七十二道門”內出生的:從他懂事開始算起,就和鄧家后人一直居住于此。
居住在“七十二道門”的住戶,最多時曾達100多人。這幾年,“七十二道門”古民居建筑群落由政府統一規(guī)劃、修整、保養(yǎng),原有的住戶便陸續(xù)地搬離出這一古民居。鄧才哲一家也搬到全屯統一規(guī)劃建成的小洋樓里。
鄧才哲說,“七十二道門”民房建筑群落的選址本身是極富有神話色彩的,談到這個話題,就必須先說說鄧氏家族的第八代先祖鄧文彩了。鄧文彩,生于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卒于咸豐五年(1855年),在鄧氏家族第八代子孫中,他排行老三。鄧文彩為人敦厚穩(wěn)重、肝膽俠義,有一定的武功,曾參加過武舉考試,雖未能金榜題名,但是他為保護家族安全,維護地方治安做了許多事情。1846年,年已73歲的鄧文彩榮獲清朝政府頒發(fā)的“恩賜九品”牌匾,至今此牌匾仍懸掛在“七十二道門”的正廳大門上。話說鄧文彩某日,在當地壯話名為“火垅”和“壇寧”的兩塊地方放牛,突然看見村口有一頭白豬跑過,因當時老百姓只飼養(yǎng)黑白相間的土豬,他便懷著好奇心去追,但是白豬瞬間消失在一片雜草荒野之中。鄧文彩感到十分驚詫,族人聽聞此事之后,都認為這是好兆頭,預示此處是風水寶地,便一致決定要在此處建房。后來鄧文彩做食鹽生意發(fā)了財,他購買了火垅和壇寧的二三十畝地皮,供日后建房之用,卻因建房工程浩大,資金有限,至死未能如愿。在其彌留之際,他特地囑咐子孫,一定想辦法把這房興建起來。鄧文彩的孫子鄧致輝、鄧致寶、鄧致彰為完成爺爺遺愿,從年輕時就開始合力建大宅,他們一邊賺錢養(yǎng)家,一邊攢錢建房。在建房過程中,仨兄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鄧致輝家里人多,以出勞力為主:鄧致彰為人謹慎細心、善管理,負責管理建房的資金:鄧致寶聰敏,交際能力強,負責外出聘請設計師。幾經周折,幾經磨難,清同治三年(1864年),鄧家落實了建房方案,另外還專門請來了博白客家人建筑師起房子,前后耗時達25年,直至光緒十四年(1888年),才讓“七十二道門”拔地而起。
現在看來,“七十二道門”能夠在鄧文彩的孫子這一代建成,是因為那時已具備了建房的條件:一是鄧文彩事先購買好一塊地勢平坦的建房地皮:二是鄧致輝兄弟已經攢夠了建房的資金:三是清朝末年,匪盜猖獗,治安條件積極差,鄧氏家族為自衛(wèi)安寧,急需建起一所具備防盜自衛(wèi)的堅固房子,因此,鄧氏家族老老少少,對修建“七十二道門”均無異議。在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能夠修建起這樣一座氣勢恢宏的民居建筑,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1949年前后,“七十二道門”所處的火垅和壇寧按地域行政劃為“大伍屯”,此村名一直保留至今。而且非常湊巧的是“七十二道門”就在新修的南(寧)武(鳴)大道旁邊,交通異常方便。此后,經過當地政府鼎力相助和群眾不懈努力,“七十二道門”完好地保存下來。
中國古民居建筑歷來講究人與白然的和諧共生,強調建筑與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和映襯,追求虛實相生、情境相映、曲折盡致、意有回境,以達天人合一、渾然一體的境界。有學者來大伍屯考察時曾指出:“七十二道門”融合了本民族生活特點,彰顯了本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禮制,宗族家庭觀念,包羅著無限萬象的空間藝術想象,是華夏文明的歷史積淀、傳統文化的載體。
鄧才哲說,“七十二道門”是一座典型迷宮式民房建筑群落,正是特殊的人文歷史條件,讓“七十二道門”充分融入了壯族和漢族古民居建筑特色。如今修整后的“七十二道門”,占地1610平方米,其閉式長方形建筑,紅磚黑瓦結構,分外、中、內3層,大小67間房,每個房間一個門,加上一個大門,兩個側門,兩個后門總共有七十二道門,東西馬頭墻跨度長約50米,屋頂飛檐高翹,宏偉壯觀,堪稱地處壯鄉(xiāng)的“微型故宮”?!捌呤篱T”還以道家的太極八卦乾坤的理念進行設計,內線以陽線為“日”,外圍第二層以陰線為“月”,立有日月乾坤相輔相成的意境,寓含著四季平安、人丁興旺之意?!捌呤篱T”采用中軸對稱的傳統建筑風格,使得房屋擺布整齊、道路回環(huán)、門洞復雜、工程浩大。又因“七十二道門”修建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清末民初時代,故設有嘹望口,建有完整的排供水系統。
此時,恰好鄧才哲家里有事情,我們請鄧才哲趕快回去,改由“七十二道門”導游引導我們去參觀。導游帶我們進入大門到達正堂屋,大門楣高掛的紅底黑字“恩賜九品”牌匾醒目而威嚴,據說“恩賜九品”的冊封牌匾,直至1888年“七十二道門”建好后,后人才將此牌匾掛到門楣上,一是彰顯著鄧家祖上的功德,二是增加了民居群落的“官威”,可謂用心良苦。我們看到正堂兩側的廂房對稱分布,每間房獨立沒置一道門,正堂屋的各間房鏤空的雕刻木門、窗,真正是嘆為觀止、橫空出世,讓人贊不絕口。
我們穿過第一間正堂,抬眼可看見第二間堂屋正門“壽如松喬”的牌匾,兩側豎式書寫的小字記載著這塊牌匾的由來及年限:此牌匾為1910年鄧致寶六十大壽時,思恩府(當時的武鳴縣治)為褒獎其維護地方治安特別頒發(fā)的牌匾。
“七十二道門”的第三道門屏風上還刻著5只蝙蝠,寓意著五福臨門,善者多福長壽。在鄧家大院各側廂房里,擺放著360多件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具的展品,那舂米的石臼,那壯民族的真絲婦女服飾和鞋帽,那至今十分罕見占老的紡車等等原物原件,真實地映示出古時壯民族群眾的生活起居用品。
在游覽過程中,我們還有幸接觸到鄧氏家族的22代子孫鄧顯群。鄧老今年已是95歲的高齡老人了,但精神矍鑠、身體硬朗,是該屯為數不多的經歷新舊社會老人,是“七十二道門”百年來變化見證人之一。老人家深有體會地說:“七十二道門”這一百年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我們最大的感覺是,共產黨對老百姓真好,我們大伍屯的老百姓真是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