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觀課議課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適切的觀察點,是否抓住了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對于比較專業(yè)的、有嚴謹程序的課堂觀察,主要由課前會議來確立觀察點,可從教學策略和能力培養(yǎng)兩個視角來梳理;對于日常的、沒有嚴謹程序的聽評課,主要通過分解師生行為來確立觀察點,可以時間為橫軸,以教學環(huán)節(jié)為節(jié)點,以思維發(fā)展水平為縱軸來分解。
關鍵詞:觀察點 觀課議課 課堂觀察 聽評課 課前會議
基于證據,是專業(yè)化(科學化)的一種重要特征,觀課議課也不例外?!罢n堂的復雜性決定了任何觀察者都不可能獲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所有信息,這就要求觀察者找到某個切口來開展課堂研究,這個切口便是觀察點。因此,找到適切的觀察點,或者說找到一個教學過程中的‘真問題,是開展基于證據的課堂觀察(觀課議課)的前提條件?!比欢?,如何找到一個適切的觀察點,卻是廣大教師觀課議課時橫亙在面前的難題。
一般來說,從專業(yè)性的角度考慮,觀課議課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專業(yè)的、有嚴謹程序的課堂觀察,一類是日常的、沒有嚴謹程序的聽評課。但不論哪種類型的觀課議課,以適切的觀察點切入課堂研究,都是有效觀察的關鍵。
一、專業(yè)的課堂觀察——通過課前會議確立觀察點
有嚴謹程序的課堂觀察一般由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后會議三部分組成。課前會議是專為觀察者與執(zhí)教者搭建的就課堂教學進行專業(yè)交流的平臺,以便觀察者在進入課中觀察之前,對將要觀察的課堂有較為全面的理解,進而找到觀察課堂的切入點。所以,課前會議是觀察者找尋適切觀察點的有力抓手。
例如,一次課前會議上,執(zhí)教者做了如下陳述:
本節(jié)課是高三一輪復習課。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策略是問題教學法:通過問題驅動,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形成知識結構。按照這種復習策略,我設計了五大問題,通過五大問題復習鞏固三大知識點,并選用五道例題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每個問題的解決都按照四個環(huán)節(jié)展開:(1)呈現問題,提出要求;(2)學生自主解決問題;(3)獲選學生的典型錯誤;(4)師生分析典型錯誤,得出正確結論……
根據執(zhí)教者的課前說課,我們可以怎樣確立觀察點?
(一)教學策略視角
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策略是問題教學法,該教學法的關鍵在三個方面:一是問題的設計,二是問題的解決過程,三是知識體系、思維方法的總結升華。而這三個方面里,第二個方面是核心——只要抓住了第二個方面,問題設計的質量如何,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體系是否形成了、學科思維方法是否獲得和感悟了、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等,都能被觀察到并從中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觀察點似乎可以定為“問題的解決過程”。但如果模擬課堂教學情境,就會發(fā)現,這個觀察點很難操作,需要處理的信息可能非常龐雜——師生的所有信息、教室中其他的信息都要獲取。這對于主要依靠眼睛和耳朵等原始感官來獲取信息的單個觀察者來說,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且,過于龐雜的信息會使處理數據并得出觀察結論也變得非常困難。可見,把“問題的解決過程”作為觀察點,還是不夠清晰、不好操作,難以真正成為研究課堂的切入點。只有對“問題的解決過程”進一步解析,梳理出其中的關鍵要素,才可能找到適切的觀察點。
從上述問題解決的四個環(huán)節(jié)來看,學生出現的典型錯誤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線索:環(huán)節(jié)一、二,讓學生有機會暴露知識和能力上存在的缺陷;環(huán)節(jié)三,讓教師有機會在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典型錯誤;環(huán)節(jié)四,是以學生的典型錯誤作為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認知,提升能力,獲得學科的方法,感悟學科的基本思想。通過這樣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完整的知識與能力體系。因此,“教師獲取和利用學生的典型錯誤”就是一個操作性強、目的明確、能夠由點帶面切入課堂研究的觀察點。
(二)能力培養(yǎng)視角
本節(jié)課的能力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五道例題來實現的。例題教學的關鍵有三點:一是例題的選擇,二是例題的解決,三是例題的總結。其中的核心是例題的解決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可以倒推出例題的選擇是否科學合理,觀察到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能力發(fā)展水平,了解到例題總結的基礎是否具備。那么,“例題的解決過程”是不是一個適切的觀察點呢?
深入分析“例題的解決過程”,如果要收集到足夠的信息,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1)教師出示例題的時機是否合適;(2)例題以何種形式出現;(3)例題出示后,教師是否有時間提示,學生的解題時間是多少;(4)解題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哪些基本解法、哪些好的解法、哪些困難;(5)學生解題時,教師是否提供了指導,提供了什么指導,給誰提供了指導,指導了多長時間;(6)學生解答的情況如何,有多少人解出來了,有多少人解不出來;(7)教師對學生的解題過程和解答情況是否知曉,知曉了多少人的,知曉了哪些人的;(8)教師選取了哪些學生的哪些解題信息作為后續(xù)的教學資源,采取了哪些技術手段來獲取這些解題信息。
顯然,如果是一個人觀察“例題的解決過程”,是很難收集到如此龐雜、全面的信息的。我們可以把“例題的解決過程”作為一個大的觀察主題,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組內分工,每人觀察一到兩個方面。如果不能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主題式觀察,一般可以從以上八個方面中選擇一到兩個開展觀察。如:(4)和(6)組合,提煉的觀察點是“學生的解題策略與結果”;(5)、(7)和(8)組合,提煉的觀察點是“教師指導解題的過程與結果”。觀察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組合,形成不同的觀察點。
當然,還可以采取不同的視角對課前會議的說課內容進行分析,尋找不同的觀察點。但不管哪種分析視角,都要建立在對將要觀察的課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所以,課前會議的重要性也就凸顯出來了,通過課前會議確立觀察點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抓住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因素,深入分析后,再模擬觀察,就可以找到關鍵信息,提煉要點,進而找到可觀察、可記錄、可推論的觀察點。
二、日常的聽評課——通過分解師生行為確立觀察點
在日常的聽評課中,囿于時間和人員集中的困難,專業(yè)的、嚴謹的課堂觀察模式一般較少開展——往往有課中聽課(觀察)和課后會議,沒有課前會議。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聽課(觀察)者在課前對將要聽的課是不了解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立適切的觀察點呢?
深入分析課堂教學可知,聽課者和執(zhí)教者有一個共同的時間維度,在同一時間維度里,“師生發(fā)生了哪些行為”“學生的思維水平發(fā)展到了什么層次”這兩個關鍵因素觀察到了,課堂的要害就抓住了;執(zhí)教者和學生之間的橋梁是教學內容,“教和學的內容是否匹配”“教學內容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這兩個關鍵因素觀察到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就抓住了。因此,以時間為橫軸,以教學環(huán)節(jié)為時間節(jié)點,以思維發(fā)展水平為縱軸(如圖1所示),分解師生主要行為,就可以有序地、相對系統(tǒng)地記錄下課堂的關鍵信息。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沒有課前準備的狀態(tài)下,進入課中觀察時,按照時間、教學環(huán)節(jié)、思維發(fā)展水平、師生行為等要素,也可以提煉出一些較好的觀察點,如“教學時間分配的合理性”“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思維水平的關系”等。
可以看到,在課前無準備(無課前會議)的情況下,面對紛繁復雜的課堂,能否快速確立適切的觀察點,聽課(觀察)教師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對于同一學科的教師而言,他們對將要聽的課有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教學中的一些關鍵點有自己的理解。他們進入課中觀察時會在快速的類比、對照中進入體驗狀態(tài),依據自身的教學經驗與課堂中正在發(fā)生的教學進程進行比較性理解。這種理解的深刻性與教學經驗的豐富程度是密切相關的,與聽課(觀察)教師的理論基礎也有緊密關聯。因此,要想提高聽評課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應該注重積累,勤于反思總結,從而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同時也要注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加強學科知識、方法與思想的積累,切實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
無疑,對任何人來說,確立操作性強、切入性好、有專業(yè)深度的觀察點都是有一定難度的。這需要我們在大量的觀課議課活動中,不斷地學習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課程素養(yǎng)和觀察技能,才會有對課堂的獨特理解,才能精準地確立適切的觀察點。而這也恰恰是觀課議課的重要意義之一。
參考文獻:
[1]吳江林.課堂觀察的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9(3).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20年第2期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