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毅
關鍵詞:耶律大石;西遼;漠北
中圖分類號:K24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3 — 0123 — 03
耶律大石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代孫,在契丹王朝覆滅的前夕,成為領導契丹殘部繼續(xù)抗金的杰出部族領袖,他帶領契丹余部先后北走漠北、西遷西域,并建立起在世界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西遼帝國。學界對西遼的建立過程多有論述,但從地緣角度分析大石西遷的成敗得失,尚有可待商榷之處。本文旨在拾遺補缺,發(fā)一家之言。
遼保大三年(1123)秋九月,耶律大石從金營逃出投奔天祚帝。天祚帝得到大石所部,同時得到陰山室韋謨葛失部族的支持,自認得到上天相助,再謀出兵,收復燕云。對此,耶律大石卻極不認同,他向天祚進言:
“自金人初陷長春、遼陽兩路,則車駕不幸廣平淀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都云中,及陷云中則奔夾山。向以全師不謀戰(zhàn)備,以致舉國漢地皆為金人所有,國勢微弱至此,而方求戰(zhàn),非計也。當養(yǎng)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1〕
耶律大石認為,西北是契丹民族的根脈,而天祚帝在與女真決戰(zhàn)過程中,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保衛(wèi)以五京為中心的農耕地區(qū)的防御戰(zhàn)略,忽視調動西北游牧民族的戰(zhàn)爭潛力,是造成帝國危機的主因。
李錫厚先生認為:“廣平淀即遼后期冬捺缽的通常地點,亦即潢河、土河匯合處的一片平原,當在中京之北。耶律大石的這番話表明,他認為在長春、遼陽兩路被女真攻陷后,天祚本應堅守廣平淀,而不應該一步一步地自北向南撤退,以致將舉國漢地都丟失掉。廣平淀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因為它是捺缽所在地。遼朝的五京實際上只是各自所在地區(qū)的行政中心,并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天祚帝不堅守廣平淀而退守中京、燕京、西京(即云中),從而丟掉了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捺缽,因此也就很難號令全國——尤其是北方廣大游牧地區(qū),而這些地區(qū)正是遼朝武力賴以存在和壯大的根本,所以大石認為不守廣平淀就是‘不謀戰(zhàn)備?!薄?〕
李錫厚先生深刻的指出了遼朝晚期統治者面臨的一個根本性的矛盾,那就是契丹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地域究竟在哪?筆者認為,契丹民族的崛起、發(fā)展乃至最后消亡的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在于并沒有廣大穩(wěn)定的民族根基,契丹民族世居的兩河流域(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處于中原、東北、漠北地區(qū)三方包圍之中。空間狹小,強敵環(huán)伺;具有明顯的易攻難守的特征,即易于進攻、難于防守;作為四戰(zhàn)之地,弱時為害,強時為益,這也是契丹民族歷史屢遭侵伐,部落離散,而一旦崛起又勢不可擋的主因。
對于漠北地區(qū),遼帝國經過近二百年的反復征服,才最后底定。在遼末與女真的戰(zhàn)爭中,遼朝始終在漠北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不是將其調入東北作戰(zhàn),這是遼朝統治者對漠北地區(qū)的統治,沒有絕對自信的體現。在帝國晚期,以五京為中心的農耕地區(qū),是帝國人力、物力、財力的主要輸出地,已經成為帝國賴以存在的根本,失去五京,就意味著帝國的瓦解。這也是天祚帝不愿放棄五京廣大地區(qū)的根本原因。耶律大石認為,面對金兵勢不可擋的攻勢,主動放棄城鎮(zhèn),收縮集中兵力,退守漠北地區(qū),保持半壁河山,養(yǎng)精蓄銳,以期卷土重來不失為上策。
天祚帝顯然沒有這個信心和耐心去實現耶律大石的復國計劃。堅持出兵南進。耶律大石知其不可能成就復國大業(yè),夜間離開天祚帝大營,率鐵騎二百逃亡漠北。
保大四年(1124),耶律大石率部到達遼朝北疆重鎮(zhèn)——西北路招討司駐地可敦城,召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個軍州的長官和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里、密兒紀、合主、烏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個部族的首領舉行大會。在大會上,耶律大石慷慨陳詞:
“我祖宗艱難創(chuàng)業(yè),歷世九主,歷年二百。金以臣屬,逼我國家,殘我黎庶,屠剪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塵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番,剪我仇敵,復我疆宇。惟爾眾亦有軫我國家,憂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濟生民于難者乎?”〔3〕
從“借力諸番”一詞,不難看出,契丹與當地各族的關系,顯然由原來的統治—被統治關系,轉化為有所依求的同盟關系。關于十八部的名稱和方位,根據周良宵先生的研究,作了總結概括“其中多數能夠辨識的部族,其居地是鑿鑿可考的。烏古里即烏古,在‘呼倫貝爾之地。敵剌,又譯作敵烈、迪烈等名,在‘烏古之西。大黃室韋在嫩江流域。王吉剌即弘吉剌,居額爾古納河上流。茶異剌扎答剌,居克魯倫河外。密兒紀即蔑兒乞,居色楞格河下游。鼻骨德當在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唐古即西夏。阻卜即韃靼,韃靼分布甚廣,但其主要部分九姓韃靼與卅姓韃靼則均在蒙古。忽母思即《遼史·太祖紀》天贊三年九月之胡母思善諸蕃,在元人文獻中則稱‘和林兀卑思之山,尼剌或即《遼史·百官志》諸部之捏剌;乣而畢當即部族表之紀而畢;普速完或當金群牧之蒲速斡、浦速椀。這些部族的分布均在蒙古與東北”〔4〕。從中不難看出,所謂的十八部,基本上就是北方漁獵和游牧部族之抗金力量的集結。
由于可敦城是遼朝的西北邊防重鎮(zhèn),軍隊不得隨意征調,軍隊在戰(zhàn)亂中得以保存,并且此地還擁有可騎乘的戰(zhàn)馬數十萬匹。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安置官吏,整頓兵馬,磨礪武器,得到精兵萬余人。但并未像他所說的那樣,去“救君父、濟生民”,而是貫徹他的既定方針——“養(yǎng)兵待時而動”。經過五年的休養(yǎng)生息,大石政權已有相當實力,于是耶律大石政權決定先向西發(fā)展,擴大領域,建立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然后再來消滅金朝,光復遼國。
大石西征起因,據韓鈞先生總結前人,有以下幾說。第一,金朝國力強盛,大石無法抗衡,而中亞的高昌回鵲、喀喇汗朝國力衰落,易于征服,而且,中亞的資源和占據商道的地理優(yōu)勢遠非偏處漠北的可敦城可媲美。第二,兵力不足,無法展開攻金等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第三,要在追隨者中維護其權威并給予他們回報。第四,漠北諸蕃的領袖只在形式上受大石的管轄,分裂主義的增長迫使大石不得不更遠徙西方。第五,大石西遷并非為了征服,而是為了到大食尋求支援和幫助?!?〕
綜合以上諸說,筆者認為,從契丹民族崛起之初的手段考察,從太祖阿保機起,一貫采用,先近后遠,先易后難,靈活權變的邊疆經略方針,以小搏大,才依次取得、西北、東北、幽云地區(qū),建立起遼帝國。耶律大石作為太祖阿保機的優(yōu)秀子孫,必然效法先祖的策略,而不是天祚帝那樣的貿然出擊,以慘敗收場。其次,女真民族作為東北的土著,本身擁有強大的戰(zhàn)力和韌性,金朝末年,成吉思汗統一大漠,遠征西域,勢如破竹,但對盤踞東北和中原的金帝國,雖然占盡優(yōu)勢,卻依然無法在有生之年平定之,臨終之前,定下聯合南宋,借道南宋,南北夾擊金朝的國策。由此對比不難對比,在金朝初年,國力處在勃勃生機之際,耶律大石僅僅依靠殘余的北方部族,去實現復國大業(yè),顯然是不現實的。第三、漠北民族與西域地區(qū),自古以來就存在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匈奴與兩漢,在西域相爭數百年就是明證。漠北地區(qū)雖然地域遼闊,但氣候寒冷,物產瘠薄,限制了游牧民族的發(fā)展和壯大,而西域天山南北兩路,綠洲遍地,物產相對豐饒。在與中原政權對抗的過程中,漠北民族往往取道西域,控制這一地區(qū),作為物力的補充。歷史上的匈奴正是因為統治了漠北和西域兩大地區(qū),才能對漢朝構成持久的軍事壓力。因此,耶律大石在無力復國的大背景下,進取西域,以求安身立命之地,也就可以理解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耶律大石北走、西遷建立西遼,是對遼朝末年,契丹地緣環(huán)境和自身實力清醒認識的基礎上的正確抉擇;另一方面,在北走、西遷,建立西遼的過程中,受客觀實力和主觀認識兩方面不足的影響,放棄了對漠北地區(qū)的持續(xù)經營,而改為遠走開辟契丹新家園的的現實選擇。漠北被大石放棄,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對復興遼國最重要的地利優(yōu)勢,進而不可能完成真正復國的偉業(yè),而成為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權。這無疑是大石最初復國初衷的反動。留在漠北的韃靼各部,經過百年發(fā)展,很快發(fā)展壯大,誕生了埋葬金帝國的元帝國。
耶律大石率領主力部隊西征后,金朝西北前線很快得到情報。金天會九年(1131),金軍元帥粘罕發(fā)燕云漢軍和女真軍一萬人令右都監(jiān)耶律余睹率領,北攻可敦城;又發(fā)燕云、河東夫運糧隨行。金軍的這次進攻卻因為沙漠的阻擋而以失敗告終,《大金國志》記載:“可敦城自云中由貓兒莊銀甕口北去,地約三千余里,盡沙漠無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勝計,車牛十無一二得還?!薄?〕此戰(zhàn),也成為百年后,金國最終亡于蒙古的先兆。
西遼延慶元年(1132)二月五日,耶律大石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在葉密立城登基稱帝。正式建立西遼帝國。耶律大石對文武百官說:“膚與卿等行三萬里,跋涉沙漠,夙夜艱勤,賴祖宗之福、卿等之力,冒登大位,爾祖爾父,宜加恤典,共享尊榮?!薄?〕西遼建立后,由于深受漢文化和中原政權典章制度的影響,雖然僻處西域,耶律大石依然仿照遼國舊制,上尊號為“天佑皇帝”,并改元為“延慶”,冊立皇妃蕭氏為“昭德皇后”,同時規(guī)定王朝官方語言為漢語。
西遼延慶三年(1134),東喀喇汗王朝伊卜拉欣邀請耶律大石率兵至巴拉沙哀。耶律大石于是建都巴拉沙哀,并改成虎思斡耳朵,東喀喇汗王朝成為西遼藩屬國。1137年,西遼軍控制費爾干盆地,與西喀喇汗王朝大汗穆罕默德軍交戰(zhàn),西遼軍大勝,穆罕默德逃回撒馬爾罕,并向塞爾柱王朝求援。1141年,塞爾柱王朝蘇丹親率十余萬大軍渡過阿姆河,進攻葛邏祿人。葛邏祿人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率契丹軍隊趕來援助,九月九日在撒馬爾罕北部的卡特文草原,會戰(zhàn)開始。耶律大石在達爾加姆狹谷立營,并派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刺、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領兵二千五百攻桑賈爾軍隊的右翼,樞密副使蕭查刺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領兵二千五百攻其左翼,自率其余部隊攻其中軍。桑賈爾軍大敗,死亡總數達三萬人。耶律大石以少勝多,獲得大勝并占領了西喀喇汗都城撒馬爾罕。
卡特文會戰(zhàn)成為中亞史上一次著名的戰(zhàn)役。奠定了耶律大石在中亞、西域地區(qū)的統治基礎,塞爾柱王朝的勢力被逐出河中地區(qū)?!霸嗷帒?zhàn)的花刺子模,東、西喀喇汗王朝和西州回鵲以及康里、葛邏祿部落等全部置于西遼帝國的統治之下,從而建立了絲綢之路中亞腹地與西域等地契丹治下的和平?!薄?〕
耶律大石及其政權的核心成員親身經歷了大遼帝國覆亡的歷史,對其政治的利弊得失都有所感悟和體會,在新的土地上,遇到的各種情況,有得有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經驗教訓,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本著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制定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基本政策。
西遼王朝的統治者為了把中亞地區(qū)建成為“光復舊地”的根據地,把當時先進的漢文化推行到自己新建的國家。政治上采用中原中央集權制度治理國家,這在中亞歷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結束了中亞各國內部紛爭不已和各國之間相互侵襲的局面;大一統的出現,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在經濟方面,對中亞人民實行“輕徭薄賦”政策。西遼王朝在中亞地區(qū)一般收取十分之一的土地稅。在宗教信仰方面,西遼王朝允許各種宗教在帝國的境內存在和發(fā)展。改變了喀喇汗王朝法定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為異教,嚴加限制或取締的做法。因此,西遼帝國境內的各種宗教都活躍起來。耶律大石把佛教帶回中亞,興建了一批佛寺,西遷后的契丹皇族還虔誠地信仰佛教。與此同時,對屬國屬部實行“柔遠懷來”,羈縻安撫的開明政策。
康國十年(1143),耶律大石去世,在位二十年,廟號德宗。耶律大石是遼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起初為挽救遼朝覆亡,轉戰(zhàn)長城內外,盡心竭力,后來審時度勢,率眾西征,建立起另一個新的帝國。疆域東起土拉河,西盡咸海,左右中亞形勢近百年;在戎馬倥傯中,總結遼朝衰亡教訓,吸收土著統治經驗,創(chuàng)建和制定了一套體制和政策,對中亞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
〔參 考 文 獻〕
〔1〕葉隆禮.契丹國志(卷12·天祚帝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33.
〔2〕李錫厚.中國通史—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6
〔3〕脫脫,等.遼史(卷30·天祚帝四)〔M〕.北京:中華書局,2016:402.
〔4〕魏良弢.中國歷史——西遼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8.
〔5〕韓鈞.耶律大石西遷相關問題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5,碩士學位論文,35.
〔6〕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7·太宗本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7.
〔7〕脫脫,等.遼史(卷30·西遼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99:27.
〔8〕魏志江.試論西遼帝國對中亞、西域的經略及其對絲綢之路的影響〔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5,(02).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