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邦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里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它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是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教學既要注意知識的傳授,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這樣,才能使學生成為能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有創(chuàng)造才能的人,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呢?
一、以道理激發(fā)情感
情感以認識為基礎,只有曉之以理,才能保證學生的情感符合社會要求,使行為有正確的方向,具有實際效果,要培養(yǎng)學生對某種事物的情感,就應該讓他們了解有關知識,懂得有關道理。知識越豐富,道理越深刻,情感就會越深厚,俗話說:“知之深,愛之切”。所以我們強調以道理激發(fā)情感,讓道理和情感互相交融。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八冊中的《九色鹿》一課時,就可以在引導學生了解調達在金錢面前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丑惡行為,與九色鹿奮不顧身,見義勇為的行為對比,讓學生明白該怎樣做人的道理,從而也激發(fā)了學生要保護動物的情感。
二、以情感激發(fā)情感
情感的特點之一具有感染性,所謂感染性,就是以情感激發(fā)情感,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用自身的情感,來感染學生,從而讓學生和教師一起對教學內容產生共鳴。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要使學生感動,首先要教師感動?!崩?,在教學《在大海中永生》一課時,教師在范讀課文時,被“骨灰撒大海,鮮花送偉大”一部分激動得幾乎沒法繼續(xù)往下讀,語氣哽咽,這時的學生竟一個個也哽咽一起。這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產生了對偉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這正如賀拉斯所說:“必須按作者的愿望,左右讀者的心靈。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別人臉上的笑容。同樣,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別人臉上引起哭的反應?!?/p>
三、以朗讀激發(fā)情感
課文的情感,學生不是一下子就能領會的,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育感染。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朗讀,應以朗讀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學中,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情感上受到感染。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這樣既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又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感染。如在教學《特殊的葬禮》一文時,我就采用了個別讀和集體讀相結合,讓學生在讀中對比出塞特凱達斯瀑布過去的雄偉壯觀及今天面臨消亡的原因。激發(fā)學生要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這樣,學生既能生動活潑地學習,情感又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四、以情境激發(fā)情感
情感具有情境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氣氛和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情感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學生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如課堂教學中的圖片、錄音、錄像等情境。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的樂趣中自然地協(xié)調大腦兩半球的互相作用,在愉悅中受教育。如在教學《走,我們去植樹》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走入大自然,領略植樹造林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從而達到要美化環(huán)境的目標。
五、以實踐激發(fā)情感
情感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實踐性。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的動力。所以要從實踐開始,以實踐激發(fā)情感。如課外實踐的課堂,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可以創(chuàng)造異彩紛呈的情感氛圍??刹扇《鄬哟危▽W校、班級、小組)、多種類(小記者團、運動隊、團藝組等)廣泛開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動腦筋動手,身心沉浸在一種成功的極度喜悅之中。這樣得到行為要求和行為訓練可以加深學生對情感的體驗,養(yǎng)成良好的情感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