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欽祎 上海市嘉定區(qū)桃園幼兒園
“我是中國人”主題開展之際,我和班級的孩子們進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調查。當孩子們分享自己的調查結果時,我們發(fā)現他們對“皮影”呼聲最高。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為了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滿足他們對主題的探索欲,我們班的“皮影劇場”拉開了帷幕……
活動開始了,姚姚來到皮影劇場,手拿電筒和皮影嘟囔著:“一個人拿手電筒和皮影,都不能做動作了,要不燕子你來拿?!毖嘧咏舆^手電筒拿了會兒,抱怨道:“我舉好久了,手好酸?!?姚姚建議:“那再換個人拿吧?!?/p>
交流分享時,姚姚迫不及待地說:“老師,我有個問題!皮影戲有沒有什么省力的方法,這樣就不用舉手電筒了?!?/p>
這個問題一下子激起全班幼兒的共鳴,皓皓說:“可以讓老師拿著!”悠悠說:“你們可以試試手電筒放桌上呀?!毙√钦f:“還可以一起做個支架!”……姚姚聽完大家的想法開心地笑了。我說:“謝謝大家的出謀劃策,那不如我們一起去試試朋友們的好方法?!?/p>
“皮影劇場”是個別化活動中幼兒最喜愛的地方,他們喜歡聚在這里探索著皮影戲的各類道具材料。從姚姚的狀態(tài)中可以看出他質疑能力較強,對自己的問題渴望得到解決,且姚姚的提問引發(fā)了集體的共情,班中的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幫助姚姚解決問題,他們有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以分享交流為契機,鼓勵幼兒把操作過程中的問題與大家分享,滿足幼兒的表達欲望,提高幼兒的表達力,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xù)活動做好鋪墊。
第二天,活動開始了,姚姚、梓鑫來到皮影劇場。他們試了試小伙伴們提出的好方法,但發(fā)現:如果請老師幫忙拿手電筒,活動空間會變??;如果把電筒放在搬來的桌子上,幕布上的影子會不完整。結果總是有些不盡如人意。于是,他們把自己的問題呈現在“五板一墻”上。
自由活動時間,幾個孩子聚集在一起,小魚指著小舞臺的“五板一墻”問:“你們記的什么呀?”“手電筒放太低的話,幕布上的影子就會不完整,叫老師拿又太擠了?!币σφf,“有沒有什么方法把手電筒架高?”幼兒們開動腦筋為姚姚出謀劃策。最后,他們決定做一個手電筒支架。我問道:“那需要做些什么呢?”小魚說:“首先要收集一點資料?!绷硪粋€孩子說:“還要準備一些搭支架的材料!”……
我欣喜地發(fā)現幼兒能根據活動的具體情況進行簡單的分析后再提出問題尋求答案,他們的提問更有實效性和針對性。幼兒互動中出現“首先”“還”等字眼,可看出他們萌發(fā)了邏輯性并有計劃性的預設。在實踐失敗時,幼兒選擇記錄問題并展示在“五板一墻”上,也體現幼兒的自主和獨立,他們的毅力也得到了磨練。但我觀察到幼兒仍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實踐方法就近取材,對適宜性考慮不全面,方法的多樣性仍有提升空間。
“五板一墻”作為教師活動的抓手,通過墻面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提供幼兒自由的空間,提出疑惑,增加幼兒參與感,助推幼兒互動,觸動他們的解疑熱情。在記錄問題、解答同伴問題時,幼兒的書寫能力和解讀信息能力得到了鍛煉。
又過了一天,姚姚、梓鑫、燕子再次來到皮影劇場,這一次他們要制作支架。
方法一:使用吸管做支架,但吸管太軟,無法支撐手電筒,支架散架了。
問題解決:姚姚和梓鑫商量,吸管實在太軟,決定用木棍代替塑料吸管。
方法二:用繩子扎的木棍三角架會松動,不夠牢固,支架再次散架了。
問題解決:三人找來扭扭棒,梓鑫和燕子扶好木棍,姚姚用扭扭棒不停地繞,使勁地擰,支架出現松動。
嘗試了兩次都失敗了,幼兒有些沮喪。我拿來平板電腦在他們面前晃了晃。姚姚看到后說:“我們去網上查查資料吧!”幾個孩子湊在一起查資料,很快又有了新想法。
方法三:手電筒與三角架接觸面少,雖然夾住了,但稍碰一下便會掉下來。
問題解決:他們用相同的材料連續(xù)做了兩個三角支架,用扭扭棒將兩個支架連接在一起,再將手電筒的兩頭分別架在兩個支架上,增加支架的穩(wěn)定性和牢固性。這一次,木頭支架完成了。
制作木頭支架使幼兒的學習變得更為聚焦,更有目的性。幼兒在活動中的動態(tài)調整是將腦中零星的想法變成實際的操作,也是幼兒思考與反思如何制作更牢固的木頭支架的過程。當幼兒屢次失敗后自然出現消極情緒時,幼兒再次嘗試獲得成功,他們的抗挫性得到提升。
本次活動聚焦幼兒運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制作支架的過程中,幼兒的綜合能力不斷被挑戰(zhàn)。當幼兒出現消極情緒時,教師以動作暗示介入,不削弱幼兒積極性的同時引導幼兒再次嘗試。讓幼兒在體會成功的滿足感后,也將進一步調動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能,從而讓幼兒的探索激情得到最大的發(fā)揮。
此次個別化活動的開展,不僅給予幼兒全面發(fā)展的機會,也給予教師機會,充分解讀幼兒行為,優(yōu)化教學能力,更新教育理念,進一步優(yōu)化師幼互動。
1.幼兒的發(fā)展——做一個會思考會探索的“小當家”。
活動讓孩子們自己當家作主,成為活動真正的主人。幼兒在自己的興趣和問題需求的驅動下自主學習,嘗試查閱資料,尋求解決方法。幼兒的思維圍繞解決問題運轉,并不斷推進問題的解決,在潛移默化間他們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發(fā)展。
幼兒自主探索的過程也對幼兒多元能力進行綜合考驗。當同伴提出不同建議時,幼兒接納其他人建議的能力得到提升;當同伴間共同搭建三腳架時,合作能力有了進步;當遇到挫折時,堅持性提升到新高度;當分享自己的成果時,語言表述能力也能得到發(fā)展。
2.教師的發(fā)展——做會優(yōu)化會推進的“調味劑”。
“光源支架”的深入推進是基于幼兒的興趣與生成的問題,教師充當優(yōu)化活動過程,助推師幼互動的調味劑。發(fā)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了幼兒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那么教師做了些什么呢?
表1 教師收集的幼兒對皮影戲的問題
(1)轉變視角,肯定幼兒多樣化提問。
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幼兒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問題,從“是不是”“有沒有”到“為什么”“怎么可以”“還可以”,從寬泛的提問到針對性提問,幼兒的提問變得更有效更聚焦,在實踐后也就出現了繼續(xù)深入研究的新想法。
(2)轉換身份,支持幼兒多維度探究。
《指南》指出:“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的掌握而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痹诨顒油七M的過程中,教師努力地“管住自己”,更多地順應和支持幼兒。在幼兒解決手電筒問題時,教師沒有過多介入,而是成為“觀察者”,觀察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過程中,教師發(fā)現幼兒的探索與發(fā)現比之前多了許多。
通過對幼兒的觀察與解讀,轉變?yōu)橹С终?。在幼兒不斷碰壁時,教師提供了平臺讓他們與同伴信息交換(交流分享;設置皮影戲“五板一墻”);在幼兒靈感乍現時,提供幼兒所需材料(在百寶箱里添置木棒、吸管、扭扭棒、橡皮筋、固體膠等材料);在幼兒陷入困境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也有意識地與幼兒分享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在幼兒出現困難時給予暗示或提示(“五板一墻”信息板內放入支架的制作信息;動作暗示),幫助幼兒獲得一些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也充分調動幼兒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1.發(fā)揮“工具”最大價值,為幼兒答疑解惑奠定基礎。
幼兒的活動通常是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再生成新問題—再解決新問題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下階段我們將“五板一墻”、錄音筆、平板電腦等多媒體工具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我們發(fā)現在“五板一墻”的使用中,幼兒看不懂、讀不清同伴的記錄,所以投放的工具試圖幫助幼兒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疑惑,讓同伴更明白他人的觀點。同時,利用“五板一墻”,增加幼兒之間的互動,持續(xù)提升幼兒共同協(xié)商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資源”最優(yōu)效益,為皮影戲深入拓展提供保障。
從活動開展至今,幼兒信息的輸入來源多為親子收集的資料或教師的高結構活動,幼兒與皮影戲的距離似乎總隔著一層紗。教師希望利用周邊的資源,把課堂搬出幼兒園,讓幼兒真真實實地去看一場皮影戲演出,感受皮影戲現場的臺前幕后。有了幼兒的真看、真摸、真感受之后,相信接下去的活動開展也會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