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
(中國電建核電工程有限公司,濟南250000)
接地網的設計和施工在發(fā)電廠、變電站的運行使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人工接地體材料的選用,在一般情況下,普遍采用的是鋼材;而在土壤腐蝕性較高的場合,如在沿海地區(qū)、鹽堿地以及其他地區(qū),目前的趨勢更傾向于采用銅材作為人工接地體的材料【1】。
在使用銅材作為人工接地材料的電廠、變電站的電氣工程項目,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有不少工程反映,接地網附近混凝土內的鋼筋和鋼構架,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腐蝕,有些情況較嚴重;另外,接地網附近的循環(huán)水、消防水及生活水等地下管道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現(xiàn)象。此類腐蝕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必然對電氣工程項目的運行造成安全隱患。
在此,我們簡要摘錄一下有關規(guī)范對接地網及材料的規(guī)定或描述。
第9.6章節(jié)“應該用足夠載流量和機械強度的導體連接到下列物體,包括所有接地電極、接地井以及一些可連接的地方、金屬、水或氣管道”。
第11.2.1章節(jié)“銅是常用的接地材料。銅導體除了具備高的導電性能外,在防止地下大多數(shù)腐蝕的問題上,也有其優(yōu)越性”。
第11.2.5章節(jié)“銅質或鍍銅鋼制地網會跟埋地的鋼結構、管道形成原電池,這種原電池會加速后著的腐蝕”。
第4.1.1章節(jié)“可利用下列接地級,包括以下幾方面:
1)埋設在地下的金屬管道,但不包括有可燃或有爆炸物質的管道;
2)金屬井管;
3)與大地有可靠連接的建筑物的金屬結構;
4)水工構筑物及其他坐落于水或潮濕環(huán)境的構筑物的金屬管、樁、基礎層鋼筋網”。
相同點:都提到了可利用地下的金屬管網及建筑物構架等作為自然接地體。
不同點:IEEE80—2000《交流變電站安全指南》中提到了采用銅材作為主接地網材料后,會和埋地的鐵制金屬形成原電池(鐵銅原電池),加速鐵制金屬的腐蝕。
為了探索當采用銅材作為主接地網的材料后,地下鐵制金屬加速腐蝕的原因,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基礎化學公開試驗課——鋅銅原電池反應,參見圖1。
圖1 鋅銅原電池反應模型
圖1中,所用實驗儀器及用品為:燒杯、鋅棒、銅棒、電流計、導線、小刀開關K、硫酸溶液、LED低電壓型燈、絕緣插座(用于固定鋅棒、銅棒)。
實驗操作過程:用絕緣插座將鋅棒、銅棒分別固定在空燒杯的底部,然后倒入硫酸溶液,使鋅棒和銅棒充分浸泡在硫酸溶液中,再用導線、小刀開關K、電流表及LED燈把鋅棒和銅棒連接起來。當小刀開關K接通后可以看到,電流表的指針發(fā)生偏轉,LED點亮,表明鋅棒和銅棒間有電流產生,同時銅棒周圍有氫氣逸出。
實驗結論:鋅銅2種金屬在硫酸中發(fā)生了原電池反應,鋅被氧化腐蝕。
對于圖1——鋅銅原電池反應的模型,為方便問題的闡述,可以分成2個部分,
液體中的部分:液體中的鋅棒和銅棒,通過電解質硫酸作為媒介,產生了電子的轉移,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并且在鋅棒和銅棒之間建立了電壓,同時鋅棒被氧化腐蝕。液體中主要發(fā)生的是化學反應。
液體上的部分:當小刀開關閉合時,電流表中有電流流過,電流表針發(fā)生了偏轉,同時LED被點亮,此部分是電學中最基本的電氣回路。
可見,鋅銅原電池反應,同時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和電學現(xiàn)象,因此,鋅銅原電池反應也常稱為鋅銅電化學反應。
根據(jù)本文第3節(jié)有關規(guī)范的要求,地下鐵制管網作為了自然接地體,并且和人工接地體銅接地網相連,地下管網和銅接地網之間充滿土壤,土壤中含有水分。參見圖2——地下鐵制管網與銅接地網原電池反應回路圖,圖中的Fe代表地下管網,Cu代表地下銅接地網。
可以發(fā)現(xiàn),圖2和 公開實驗課中的圖1(鋅銅原電池反應)的類似,地下管網和銅接地網間形成了原電池回路,形成了兩個電極,由于電極間直接連接的原因,地下管網和銅接地網間發(fā)生了原電池反應,從而加速了埋地鐵制管網的腐蝕。
圖2 地下鐵制管網與銅接地網原電池反應模型
需要進一步說明,水是極弱電解質,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下,尤其是雨后,隨著土壤中含水量的增多,電解性質表現(xiàn)的要突出許多。實際工程中,土壤中的水往往含有弱酸,弱堿或鹽分,其電解性進一步增強。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銅接地網的作用下,地下鐵制管網加速腐蝕。
為討論混凝土內的鋼筋,圖3為銅接地網作用下的腐蝕過程。
圖3 鋼結構立柱和銅接地網的連接圖
圖3來自工程實例,來源于某2×660MW發(fā)電廠工程項目,設計方為某省級電力設計院(該設計院在省級電力設計院中,國內綜合實力排名前三甲)。圖3具有代表性,國內電力設計院幾乎均將此圖作為典設圖集,并在工程中普通使用。
由圖3可以發(fā)現(xiàn),混凝土上方為鋼結構立柱,立柱通過專用的地腳螺栓固定在混凝土表面上,混凝土內鋼筋非常密集,所有的鋼筋緊密連接,已經澆筑在混凝土內。圖3左側,一根鋼筋向上方引出,牢固地焊接在鋼結構立柱底部;圖3右側,鋼結構立柱通過1根截面積為240mm2的銅絞線和地下銅接地網緊緊連接。
由于圖3過于復雜(更多地表達了施工的工藝過程),不利于問題的討論,為此,將圖3簡化成圖4——混凝土內鋼筋和銅接地網原電池反應模型。仔細對比圖4和圖3,在原電池反應回路方面,二者是等效的(即圖4是圖3的另一種表達和簡化)。
圖4 混凝土內鋼筋和銅接地網原電池反應模型
圖4和圖2相比,從回路上看二者幾乎是等同的,只是圖4中的Fe和Cu之間,從空間物理結構上看,多了混凝土的“隔離帶”,由于“隔離帶”的存在,和圖2相比,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圖4中的Fe和Cu間的原電池反應更為偏弱和困難一些。
混凝土及鋼筋的情況說明:
1)鋼筋是導體,混凝土含有硅酸鹽,如果混凝土內的水分較多,其導電能力尚可,能夠較好地連接到大地。因此,在民用建筑領域,混凝土內的鋼筋也通常作為接地極或防雷接地裝置來使用。JGJ 16—2016《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guī)范》第11.8.8章節(jié)規(guī)定“民用建筑宜優(yōu)先利用混凝土內鋼筋作為防雷接地裝置”。
2)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加入了較多的水分,成形后結構中密布著很多大大小小的毛細孔洞,因此會有一些水分儲存。當埋入地下后,地下的潮氣,又可通過毛細管作用吸入混凝土中,保持一定的濕度。
3)鋼筋混凝土在其干燥時,是不良導體,電阻率較大,但當具有一定濕度時,就成了較好的導電物質,電阻率??蛇_100~200Ω·m。潮濕的混凝土導電性能較好,是因為混凝土內的硅酸鹽與水形成導電性鹽基性溶液【2】。
總體上看,圖4和圖2是屬于同一類型的,但是針對于不同的場合和條件(圖4多了混凝土隔離)而已,因此我們就只對圖1和圖2做橫向對比。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圖1鋅銅原電池反應模型和圖2地下管網及銅接地網原電池反應模型的對比
通過第4節(jié)的討論得出,所有問題的原因都在于:地下鐵制設備和銅接地網的外部直接連接,可忽略電阻,如果沒有外部連接,地下鐵銅間雖能構成原電池,但不會發(fā)生持續(xù)的原電池反應,地下鐵制設備也不會加速腐蝕。
因此,可以得出一重要的結論,在銅材作為人工接地體材料的情況下,地下鐵制物體或設備是絕對不能再作為自然接地體來使用的,不能連接到地下銅接地網。
站在化學科學的角度,通過本文分析,了解到地下鐵銅間的原電池反應,也找到了地下鐵被加速腐蝕的原因。同樣通過更多的化學分析,也能找到更多問題的答案,包括銅接地網條件下:土壤和水資源的污染,地下設備陰極保護的失效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