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朗欣
【摘要】小學科學覆蓋小學一至六年級,科學教師由專職與其他兼任老師組成。小學科學的教學資源量大但十分混亂,未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資源庫,這使得科學課堂枯燥乏味。利用大數據手段進行有效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fā)與使用可以豐富學科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將會淺談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進行教學資源開發(fā)使用的方法,并分析一些遇到的問題。
【關鍵字】大數據;科學;教學資源;開發(fā)與使用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使用是每一個學科豐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學習發(fā)展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科教師不斷完善自身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小學科學課程的發(fā)展歷史由來已久,經過四個時期,從“格致”課到“科學”課,學科內容不斷豐富,也不斷調整。在新時代的中國,大數據分析已經越來越普及,不同的行業(yè)、不同的人群都正在利用大數據手段進行行業(yè)優(yōu)化及業(yè)務調整。
一、大數據理論與科學
(一)大數據與科學數據
大數據(big data),或稱巨量數據,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guī)模龐大,無法通過目前常規(guī)軟件數據,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其進行抓取、管理、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fā)現力和流程優(yōu)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簡單來說,要進行大數據分析,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采集樣本的各類數據,并運用定制的數據分析方法或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在科學課堂、科學技能培訓的過程中,每一項數據的集合就能夠構成大數據條件,包括學生年齡、舉手回答次數、學科成績、一道常識題的正確率、不同年級學生提問的次數、訓練過程中對于各種情況的處理等,可以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各項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果,并根據結果做出適當的課堂調整以及訓練規(guī)劃。
(二)利用大數據手段進行科學數據分析
在科學課堂和科學訓練中所收集的數據是大量的,從幾十個到幾百個樣本中抽取所需數據再進行匯總分析。但是,我們所收集的數據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受任課老師、班級氛圍、課程內容安排等因素所影響。
因此,在數據收集之前,教師需要優(yōu)化的大數據手段,以達到盡可能準確的分析效果。在我校新城小學,一共有35個教學班級,根據國家標準開設科學課程,目前有開設科學課的年級有:一、三、四、五、六年級,共29個教學班(根據教育部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從2017年9月開始,小學一年級將增設科學課,并將其作為基礎課程)。
在科學課方面,我校老師實現資源共享,規(guī)劃教學進度。在科學技能培訓方面,我校開設科技社團,輔導老師協(xié)調訓練工作。在這些前提下,我們可以嘗試進行數據收集,采用錄像機錄像、調查問卷、測試卷等輔助手段,采集數據,再進行處理分析。
(三)利用分析結果進行課程調整與資源開發(fā)
教師通過科學數據分析,得出樣本各項的結果,經綜合分析后,可以做出相應的決策,下面我通過一項分析結果進行具體應用說明。
在課堂錄像和記錄中,我統(tǒng)計了不同年級在《環(huán)境保護》主題科學課堂中的舉手提問次數與回答問題次數。結果發(fā)現:五六年級學生的提問、回答次數少于三四年級,三四年級學生的提問、回答次數少于一年級。
記錄如下表:
舉手提問次數與回答問題次數統(tǒng)計表
從以上的統(tǒng)計表,我們可以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在課堂上爭取表現的積極性會有所減低。這個數據分析結果似乎與我們的普遍認知有所差異:從教育心理學與人體生理學方面來說,在小學階段,小孩處于體能與智力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學習能力與課堂注意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升。
數據是客觀的,并不含有人的主觀因素。針對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學習特點,在低年級科學課上設置提問環(huán)節(jié),并通過競賽、小實驗等,使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更加濃厚;而在中高年級的科學課上,老師結合實際生活,把課程內容安排的更加符合學生的“胃口”。
二、促進教學資源開發(fā)與使用
(一)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fā)現狀
相對于小學語文、數學和英語,小學科學的發(fā)展歷史雖然不短,但是仍未形成一套成熟和系統(tǒng)的學科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資源庫。因此,許多教師在教學相關內容時,靠的大多是個人對于教材的理解,用的是有限的配套材料與光盤。
要使科學學科保持活力、學生主動地尋根問底探究知識,教學資源開發(fā)與合理使用時必不可少的。當今是信息化時代,也是大數據時代,老師到網上查找合適的資源,運用于教學當中,這一種方法已經越來越普及,成為了教師規(guī)劃科學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可惜的是,這一些資源不是作為科學教學資源的補充,而是會被當成是課堂的主體。雖然許多老師在網上分享他們的課件、教案時,內容都十分豐富,但是,并不是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內容都符合所有學校學生的實際需求。如果我們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使用,利用大數據手段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二)利用大數據手段進行教學資源開發(fā)與使用
大數據的特點是數據量大、規(guī)模大,而且還會發(fā)生持續(xù)性的增長趨勢,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可收集的數據除了量多以外,覆蓋面也很廣。作為教師的我們可以利用校內一切可用于數據采集的資源,如,錄像機、相機、多媒體功能室、網絡資源等,在校內全面收集科學課堂及科學技能培訓的信息,再分析利用,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科學課堂。
以本校科技社團為例,該社團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初衷而成立的學校社團。科技小組的成員遍及學校二至六年級,??萍忌鐖F對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思維能力等日常訓練,提高學生的科學綜合能力。在日常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老師會通過收集、錄像機等記錄下學生的訓練情況,再深挖數據信息,如,學生討論情況、實驗失敗或成功次數等,在對數據進行預測分析,尋找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訓練計劃。另外,輔導老師還會對學生進行相關的理論指導,通過制作課件,定制測試題,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技知識技能學習。教師也會把這些資源推廣到全校的科學課堂中,把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帶到課堂,以達到教學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目的,在校園內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的氛圍。
以各項比賽為載體,在課堂上注重科學知識的滲透,利用大數據手段進行教學資源開發(fā),我校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形成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這將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科技社團成員也在各類比賽中累創(chuàng)佳績。
三、遇到的問題與展望
(一)數據采集
科學課遍及班級的范圍比較廣,且任課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同,難以針對某一方面順利地收集課堂數據。學校間軟件、設備等配置情況不同,在大部分時間,教師只能通過手機、錄像機或問卷等方式來記錄課堂,不能完全滿足數據采集的需要。
(二)數據分析與研究對策
一方面,許多軟件公司都開發(fā)了數據分析軟件,但教師日常忙于教育教學工作,更常使用的是文字編輯與課件制作軟件,難以兼顧軟件學習數據分析軟件。另一方面,對于大數據分析的平臺還不夠完善,沒有更多的資源供教師獲取使用,造成研究對策滯后,課堂內容不夠豐富等問題。
(三)展望
當今社會正在不斷發(fā)展,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更加應該與時俱進學習更加先進的知識。我希望大數據平臺能夠更加完善,相關資源進入校園內,讓教師提升信息技術能力的同時,運用其中的技術手段,開發(fā)教學資源,真正地使課堂貼近學生,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四、結語
沒有創(chuàng)新的科學課堂是沒有生命力的,課堂中的學生更是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zhàn)略支撐”。大數據浪潮正在迎面撲來,利用大數據手段分析課堂,實現教學資源開發(fā),可以還給課堂原來的生命力,學生打好堅實的知識技能基礎,為搭建以后知識大樓鋪下第一塊磚。
參考文獻:
[1]饒彬.大數據分析支撐下的消防實戰(zhàn)化訓練探索[J].水上消防,2017(06):26-28.
[2]王延峰.淺談網絡大數據的統(tǒng)計與分析利用[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6(11):237.
[3]王海艷,金偉晟.大數據場景下基于可信社團的服務推薦[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4(03):22-27.
[4]王乾. 論大數據分析的方法論意義[D].武漢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