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雯
【摘要】近年來,隨著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è)生人數(shù)的增加,高校實習生的數(shù)量也在逐年增長,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è)生人數(shù)約為600萬,而2019年這一數(shù)字約為834萬。根據(jù)教育部統(tǒng)計,2020年這個數(shù)字將會達到874萬。由日益增長的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è)生人數(shù)可知,高校實習生的數(shù)量也是逐年增長。目前,我國并未對于實習合同有較為具體的規(guī)定,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遭遇到的人身、財產(chǎn)損害日益嚴重。因此,本文討論了高校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通過《合同法》角度對實習合同進行分析,并且對保障實習生合法權益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合同法;實習合同;實習生合法權益
一、關于高校實習生與實習單位法律關系的界定
高校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目前學界仍有爭議。按照《勞動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勞動者具體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得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從事勞動并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由于高校實習生在實習單位的工作時間較短,所獲報酬往往低于正式員工的薪金,實習單位也不會替實習生繳納有關的社會保險。綜上,筆者認為,高校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不應被界定為勞動關系,但是可以將其界定為合同關系,由《合同法》來對其進行主要調(diào)整。
二、從《合同法》角度分析實習合同
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了十五種有名合同,但是實習合同并未歸納在其中。因此,實習合同應當被劃歸為無名合同,通過《合同法》總則部分來對其進行調(diào)整。從民事法律主體的角度來看,高校實習生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而實習單位也多為正規(guī)的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兩者均達到了訂立合同的主體要求。然而,在實習合同簽訂過程中,雖然雙方都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在法律知識及社會閱歷的豐富程度方面卻相距甚遠。因此,許多公司常常利用高校實習生法律意識薄弱及社會閱歷較少等弱點,設定對高校實習生不公平的格式條款,以達到在實習過程中壓榨實習生的目的。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diào)查中心2016年對2000名高校學生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在有過實習經(jīng)歷的受訪高校學生中,71.3%的人遭遇過不公平對待:首先是工作量過大或工作時間過長(51.8%),其次是工作與招聘啟事描述不符(45.7%)。這些實習生與實習單位簽訂的不符合自身實際利益的實習合同違反了我國《合同法》第三條所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因此,解決實習生與實習單位訂立的不公平的格式條款問題成為了保證實習合同遵循平等原則的首要問題。
另外,雖然實習合同的訂立主體為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但是在實習過程前,實習生所在高校往往會充當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重要角色。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diào)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在2017年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在參與問卷的2021名受訪者中,有半數(shù)同學表示曾在大學期間遇到過強制實習。實習生所在高校并不是實習合同訂立的主體,因此在實習生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常常推卸責任。筆者認為,雖然高校與實習合同的訂立沒有直接關系,但是高校往往是連接實習生與實習單位的橋梁。從這一方面來看,高校的角色類似于居間人,但由于高校并沒有實質(zhì)介入實習合同的訂立并因?qū)嵙暫贤暮炗喍鴱闹蝎@利,因此其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居間人。高校作為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最后教育場所,應當為保護實習生的合法權益而對實習單位進行適當?shù)膶彶椤H舾咝3霈F(xiàn)為追求實習率的提升而刻意隱瞞實習單位的問題等情況時,仍然不能忽視高校的有關過錯。
三、關于保障實習生合法權益的建議
一是出臺關于各類實習合同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鼓勵地方人大及地方政府對于當?shù)貙嵙暽膶嵙晢栴}因地制宜。在上文所提到中國青年報的調(diào)查中,有63.0%的受訪者建議出臺專門法律法規(guī)厘清各方權責。但我國目前對于實習合同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相對較少,對于實習合同的規(guī)范較為寬泛。相較于大陸地區(qū),我國臺灣地區(qū)自1944年起對交通事業(yè)實習、礦場實習等不同的實習領域出臺了具體的規(guī)定,對于實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侵害實習生合法權益的情況規(guī)定了較為具體的解決方案。這一點值得借鑒,我國可以鼓勵地方人大及地方政府著重于本地區(qū)優(yōu)勢及實習生所出現(xiàn)的問題,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法規(guī),既能發(fā)展好本地方優(yōu)勢產(chǎn)業(yè),又能解決本地區(qū)學生實習過程中的問題。
二是將高校歸入實習合同的歸責領域,避免高校推卸應負的責任。在上文中,筆者認為高校的角色類似于居間人。在居間合同中,居間人為委托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提供機會或進行介紹,但是委托人與第三人是否訂立合同與居間人無關。也就是說,委托人應該對于自己與第三人所簽訂的合同做認真的核查。但是在實習合同的訂立過程中,由于實習生的法律意識較為薄弱,對于實習合同是否存在不平等的格式條款及實習單位的好壞辨別能力弱。這時,高校作為實習生及實習單位的牽線人,更應該為實習生鑒別實習合同及核查實習單位所存在的問題。不僅如此,若出現(xiàn)因高校與實習單位之間的利益關系而雙方共同給實習生施壓以至于實習生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的情況時,有關法律法規(guī)更應該追究高校的責任。
三是建立關于處理實習糾紛的校外專門平臺。在上文提到的中國青年報關于實習問題的調(diào)查中,關于怎樣維護實習生合法權益的問題,有62.7%的受訪者建議專門為實習生建立維權平臺。筆者認為,建立專門解決實習糾紛的校外平臺更有利于保障實習生的合法權益。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實習生的社會經(jīng)驗及法律知識欠缺,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很可能會遭遇實習單位對于問題的搪塞。第二,在實習糾紛中,實習生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取證較為困難,若提起訴訟,訴訟產(chǎn)生的時間成本及金錢成本,實習生無力承擔。第三,由于現(xiàn)實的實習糾紛中,常常會出現(xiàn)學校以不發(fā)放畢業(yè)證為由,強制學生實習,間接導致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更容易被實習單位侵犯其合法權益。因此,筆者認為,專門建立的處理實習糾紛的平臺不應該從屬于實習生所在學校,而應該從屬于地方政府機構。至于當發(fā)生實習生、實習單位、實習糾紛發(fā)生地不屬于同一地點的情況時,筆者認為應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管轄規(guī)則來判定。
四是對實習生加強實習教育,提升實習生的法律意識。部分實習單位會與實習生簽訂包含不平等格式條款的實習合同,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實習生的社會資歷較淺、法律意識不足。因此,在有關部門加強實習生合法權益保護的同時,高校及實習生自身也要提升對于實習問題的認識程度,提高實習生的法律意識,使實習生在自己的合法利益遭到侵害時,敢于向有關部門反映。
高校學生是即將進入社會的群體,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梁,而實習階段則是高校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一個過渡時期。因此,從《合同法》角度分析實習合同,通過政府、高校等外力來保障實習生在簽訂實習合同時及實習過程中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不僅對于實習生十分重要,對于整個社會也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曾鎮(zhèn)杰.實習合同若干法律問題研究[D].法制博覽,2017(9).
[2]盧迎.高校大學生實習合同及其配套措施的研究[J].科技資訊,2010(35).
(作者單位:福建農(nóng)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