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濤
在2019年11月山東、海南等省市考查的2020年高考全國統一考試模擬卷中,現代文閱讀的論述類文本閱讀中有這樣一道簡答題:
“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p>
以簡答題的形式考查論述文的論證特點,過去沒有出現過。雖然浙江卷是獨立命題的,但這種考查形式、內容也值得我們關注。
提問“論證上有哪些特點”,就是要我們分析文本在論證過程中有何獨特之處。
要答好這道題,最重要的是具備論述文“論證”的相關知識。
“論證”的相關知識,主要是論述的基本要素,包括論點、論據、論證,其中論證又包括論證思路、論證結構、論證方法等內容。除了這些核心知識,還涉及一些寫作和邏輯方面的知識。
具體如下:
雖然課本中沒有對以上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整理,但這些知識都可以在論述文(議論文)篇目中找到對應內容,可以有意識地梳理一下論述文的知識體系。
比如,我們可以借助《拿來主義》一文學習、鞏固駁論文的論證思路:列現象—析弊端—挖根源—提方法。
文章先提出繼承文化遺產的兩種態(tài)度“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表現,分析了這兩種態(tài)度帶來的危害,進而探究兩種態(tài)度產生的根源,最后提出面對外國文化時“占有、挑選、創(chuàng)造”的“拿來主義”主張。
又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勸學》一文,鞏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層進式論證結構。
文章首句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觀點;接下來從學習的“意義”在于改變自己、提高自己,以及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這兩個方面去論證為什么“學不可以已”;然后論證怎樣才能做到“學不可以已”:學習要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再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師說》一文學習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
在論述“為什么‘學者必有師”時,作者對比了三組對象:“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愛其子”與“于其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從他們的結果、行為、心理等角度入手,深刻揭示了“師道不傳”的現狀。接著,作者以孔子從師為例,同時引用孔子“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钡拿?,闡釋了如何擇師,即“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下面來看模擬卷中的這道題目,考查的文本材料如下。
【材料二】
①為什么有人認為科幻小說欠缺文學性?
②科幻小說描繪幻想世界,我們當然能夠發(fā)現幻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細節(jié)設置和整體結構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們現在的社會結構和人的行為心理的。一般的小說在進行情節(jié)描繪的時候,存在一種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費筆墨在整個世界的構想上,細節(jié)的描繪和推陳出新就成了這些小說的長處。作家也不必為新的人際關系、社會行為、世界結構負責,只需直接去描繪既有世界下細微的情感波瀾和社會反應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說都是在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每個細節(jié)都牽涉新世界的結構,要為人物的行動設計好相應情境,因此他們必須不斷插入結構因素的解釋。作家一旦將筆墨只集中在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體的文風就不免顯得疏闊。讀者依據傳統的閱讀體驗去衡量,往往就會覺得科幻小說過于粗陋,即便是《三體》,在人物設置和情感描寫上也顯得新異有余、細致不足。
③從題材來說,科幻小說關注探索與發(fā)現,在某種程度上,這對細致的形式也產生排斥,從客觀上導致了科幻小說文學性的欠缺。探索的樂趣在于驚奇,要達到驚奇,必須在情節(jié)設計上出乎意料。遙遠星系、微觀世界、新奇未來、不斷穿越……在這些或恢宏或奇詭的題材的映襯下,科幻小說對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為形式探索無法與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閱讀快感。
④可見,科幻小說的特性導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會是傳統的文學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結構的深度開掘,其實這些方面自有其文學魅力。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荒軌蚍催^來看待科幻小說呢?文學理論家卡勒提出,文學性其實就像雜草。沒有任何一種草天生就是雜草,雜草是根據人們的目的來劃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種的是鮮花,那么任意生長起來的蕨類植物就是雜草;如果希望種植野菜,那么偶爾生長的鮮花就是雜草。文學史中的文學性已經形成慣性,但是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學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變革意識,那么我們就陷入將文學性純粹化、永恒化的誤區(qū),而這種態(tài)度忽視了文學性形成的機制。
⑤文學性重要嗎?重要。一種文學范式穩(wěn)定之后,各種文學規(guī)則才得以確立。但當新的文學樣式崛起,挑戰(zhàn)既有文學范式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原有的文學性不足以涵蓋新的文學樣式,這時文學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顧時代的要求,把文學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說會沿著自己的方向掘進,而將基于文學史樹立起來的文學性拋在腦后。
(摘編自王峰《科幻小說何須在意“文學性”?》)
文本出自《科幻小說何須在意“文學性”?》,文章標題雖然是問句,但論點很清楚,即“科幻小說無須在意文學性”。通讀材料后,也能得出這個結論。
文章開頭沒有陳述自己的論點,而是用設問的形式擺出別人的觀點:有人認為科幻小說欠缺文學性。
接著,作者開始分析科幻小說欠缺文學性的原因。從描寫世界的細節(jié)設置和整體結構方面看,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小說創(chuàng)作不同(段落②);從題材角度看,科幻小說更關注探索與發(fā)現(段落③)。
由此,作者在段落④歸納出“科幻小說的特性導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會是傳統的文學性”,而應該“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結構的深度開掘”。這也是作者觀點的具體描述,這是“立”。
接下來“駁”。首先作者認為科幻小說“自有其文學魅力”,并引用文學理論家的話闡述“文學性已經形成慣性,但是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學性都是如此”?!叭绻狈ψ兏镆庾R,那么我們就陷入將文學性純粹化、永恒化的誤區(qū)”,這種情況下,面對新崛起的文學樣式,如果不改造文學性本身,那就是“不顧時代的要求,把文學性固化”。如此一來,文章開頭別人的觀點“科幻小說欠缺文學性”,自然是站不住腳的。
可以看出,文本是循著“不破而立,先立而后破”的論證思路展開的,從論證類型上看,把它歸入“駁論”更適合。
全文的論證方法也很豐富。
有事例論證——段落②以《三體》的例子證明科幻小說因為重在描繪幻想世界,所以會忽視一般小說注重的文學性。
有引用論證——段落④引用文學理論家卡勒的“文學雜草”理論,來解說在文學性形成過程中的錯誤做法。
有對比論證——段落②始終將科幻小說與一般小說對比著來談。
有了以上分析,可以整理出如下參考答案:
①以設問開篇,引發(fā)關注;②采用辯駁的論證結構,先立再駁;③論證中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如例證法、引證法、對比法等。
(答出1點給1分,答出2點給2分,答出3點給4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雖然浙江卷未必會在論述類文本閱讀中如此考查,但是,借助課文和這道題來鞏固論證知識,既能幫助我們在閱讀論述文時舉三反一,也能在寫作論述文時,變閱讀文本中的論證知識為寫作的論證知識,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