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jīng)濟學的奠基者理查德·塞勒著名的行為經(jīng)濟學理論中,最透析人性的一項研究,就是“心理賬戶”。
什么是心理賬戶呢?舉個例子:假設你買了一張500元的話劇門票,結果弄丟了,你還愿意再花500元買一張嗎?實驗表明,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是不會。
同樣的場景,如果你正興沖沖地去買票,卻發(fā)現(xiàn)最近剛買的價值500元的購物卡丟了。這時,你還會繼續(xù)買票嗎?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是會。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qū)別?這是因為,在我們心里,門票500元和購物卡500元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娛樂開支,既然丟了,再花錢就意味著超支。后者就不一樣了,購物卡屬于家庭生活開支,購物卡沒了大不了少買點兒零食,但它不影響娛樂開支呀。
看,盡管兩者實質上都是丟了500元,卻導致了我們完全不同的消費決定,這就是心理賬戶在起作用,就是人們在心里無意識地把財富劃歸到不同的賬戶進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賬戶有不同的記賬方式和心理運算規(guī)則,而這些方式和規(guī)則并沒有追求理性認知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層面上的“滿意最大化”。
通俗一點兒說就是,我們會把不同性質的錢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里面。比如說,生活必要的開支賬戶、情感維系賬戶、娛樂休閑賬戶等。雖然這些賬戶都在一個大賬戶之下,但其實各個子賬戶都是獨立的,且有單獨的使用規(guī)則,資金從一個子賬戶“轉移”到另一個子賬戶并不容易。
事實上,按照經(jīng)濟學理論,錢具有”替代性”,也就是說,1元錢和1元錢是可以任意替換的,并無差異。但心理賬戶的存在讓我們的決策傾向于非理性,更大程度上是追求情感層面上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