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敏
關鍵詞:人物研究法;意義;原則
中圖分類號:K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1 — 0028 — 03
歷史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每位歷史人物就像反映社會某個側面的鏡子,因而人是歷史研究的“題眼”,歷史人物研究和評析是當前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許多學者都熱衷于研究歷史人物,通過其思想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做出正確的價值評價和價值判斷,進而從人物論時代,從時代論人物,了解一個時代發(fā)展背景和特征,客觀公正的評價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作用。
(一)準確深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觀點
研究人物會廣泛查閱、整理資料,經過文獻的整理和打磨將人物的思想進行詳細的解讀、分析,能夠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其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例如,在研究毛主席時,人們會分析毛主席青年、中年、老年三個人生階段不同的性格特征,了解在不同的性格影響下,會做出什么樣的決策,而這些決策如何影響他的一生,以及未來中國的發(fā)展。正是因為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志存高遠,心懷天下,廣結善友,勇于探索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質,才為他后期參與革命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研究人物需要通過大量的史料才能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能夠最快速的了解其生平及思想的還是其著作,通過著作的研究,才能更加真實、客觀、公正的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分析一個人一生活動的全過程,弄清其思想發(fā)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對歷史人物本身作歷史考察。
(二)透過人物分析了解時代的發(fā)展特點
“人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都會與他周圍的事物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研究人物就必須與他所在環(huán)境結合起來,透過人物了解到這一時期發(fā)展的特點。例如,研究毛澤東,就可以從其思想中了解到中國發(fā)展不同階段的特點,在其青年時期,可以了解當時中國整個國家的發(fā)展現(xiàn)狀;在研究了其抗戰(zhàn)時期的思想后,能夠更加明晰這一時期中國處于帝國主義侵略的時代背景;新中國成立后,能夠從他的重要講話中了解到這一時期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特征。古代許多的詩人都以詩明智,通過詩歌揭示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
(三)客觀公正的評價人物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研究人物最終都會落到對人物的評價上,如果未能詳細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特點,對人物的評價就很難客觀公正。只有結合時代特征,詳細了解人物思想,才能對其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通過人物研究,全面認識人物的思想,根據(jù)不同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客觀公正的分析他在其中的作用。例如李鴻章,歷史對他的介紹大多表現(xiàn)在割地賠款簽字上,未能深層次了解其在爭取民族尊嚴中所做的努力,因而歷史對他的評價大多貶多于褒。而他倡導的洋務運動,創(chuàng)建的北洋水師都以失敗告終,以致后世給他戴上了“賣國賊”的帽子。梁啟超認為:“日本非與中國戰(zhàn),實與李鴻章一人戰(zhàn)耳”;趙爾巽評價:“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種種評價,皆認為李鴻章功大于過,奈何卻讓其背負了一百多年的罵名,未能給予他公正的評判。當前學術界研究李鴻章的學者越來越多,也能透過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綜合評判其歷史成就,給予他公正客觀的評價,“大奸臣”、“賣國賊”的罵名少了,對他在民族危亡時期所做的貢獻有了更多的肯定。
(一)人物研究過程存在的問題
1.存在歷史虛無主義和教條化現(xiàn)象
歷史虛無主義以所謂“重新認識”為名,丑化、詆毀歷史人物,對于研究的人物從局部事實或一段時期的經歷出發(fā),以偏概全,變相的貶低或否定人物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作用。在研究過程中還容易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把人物的言論當成僵死的教條,生搬硬套,只唯書,只唯上,不唯實。許多學者在評價人物時會存在歷史虛無主義的現(xiàn)象,采用極端消極和激進主觀的態(tài)度解讀歷史、評價人物,將人物的功與過置于一段時期來評價,或只取其只言片語全盤否定。例如,歷史上對毛主席的評價眾說紛紜,有人因為他晚年的錯誤而完全否定其個人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的指導作用。在“兩個凡是”的禁錮下,有人將毛澤東的言論教條化,把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定都當做不變的真理,無論是歷史虛無主義,還是教條主義,都是錯誤的,都無法做出正確公正客觀的評價。對人物的研究,學術界應該尊重歷史,尊重史實,既不能隨意拔高,也不能惡意矮化,更不能神化,應將其置于一個正確合理的歷史背景,針對具體的歷史時期做出具體的判斷。
2.脫離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孤立地評價人物的作用
許多學者慣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和思維來分析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以今天的條件和道德標準去要求他們,孤立地研究人物的活動,沒有將人置于所處的社會關系來研究。例如,如果僅僅考慮李鴻章簽過的不平等條約,洋務運動的失敗等表面上的事件,而不聯(lián)系李鴻章背后清政府,當時的朝局,國家積貧積弱,敵強我弱的局面,最后只能將過錯都歸結于李鴻章個人,讓他成為時代的罪人。在研究毛主席晚年的錯誤時,也不能將這些錯誤完全歸結于毛主席個人,更應該考慮當時國內外的政治局面,國際上風云變幻,國內“四人幫”的反動叛亂,才導致對當時的形勢出現(xiàn)錯誤的估計。當前學術界脫離具體條件研究人物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這都不利于客觀的評價人物的歷史地位。
3.人物研究時存在片面化,缺乏整體性思維
有些學者總是側重于研究人物好的一面,或不好的一面,對其好的一面大肆吹噓,對其不好的一面過分貶低,沒有將人物進行整體性分析,導致對人物的研究和評價出現(xiàn)片面化的現(xiàn)象。例如,在對我黨的一些歷史人物研究時,出現(xiàn)了割裂、碎片化的現(xiàn)象,沒有將我黨的歷史看作是一個完整的歷史,只是對人物某一時期所做出的決定進行評價,過分貶低了他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例如,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締造者陳獨秀同志,他在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也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機會主義二次革命論”,給我們黨帶來了血的教訓,戴上了“反黨”,“反革命”,“叛徒”的帽子,在學術界對他的評價爭議已久,對他的研究缺乏整體思維的考慮,將他的貢獻和他的過錯割裂開來,但進行人物研究不能太過片面化,要知道肯定人物的功績,不等于抹殺他的錯誤,應將二者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評判。
(二)人物研究法應遵循的原則
1.遵循客觀公允,實事求是的原則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論原則,也是最基本的科學方法,離開實事求是,其他歷史研究方法論原則就會失去其科學性〔1〕。在研究人物的過程中,要給予人物客觀公正的歷史評價,使其獲得應有的歷史地位,就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事實是堅持真理的依據(jù),要堅持從事實出發(fā),讓事實發(fā)言,讓實物說話,盡可能多的收集全面、真實、有效的資料,保護好第一手資料,加強資料的整理,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研究分析,使其更有邏輯性,才能讓人物的研究更有說服力。實踐具有客觀性,人物的的實踐活動也是客觀的,所以對人物的研究也要遵循其實踐活動的客觀性,不能根據(jù)研究者的主觀臆斷隨意下結論或評價。人物研究法應尊重客觀事實,并加以考證,通過真實可靠的資料,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準確的認識人物,客觀公正的評價人物,對其作出正確的歷史定位。
2.堅持統(tǒng)籌考慮,辯證分析的原則
鄧小平同志認為:“評價人物和歷史,都要提倡全面和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全面統(tǒng)籌和辯證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原則的重要體現(xiàn),這一原則在研究人物時至關重要。在研究過程中特別容易出現(xiàn)斷章取義,支離割裂的現(xiàn)象,將人物在某一階段所做的錯誤或未達到實際效果的決定擴大化,進而全盤否定其在整個歷史上所做的貢獻,這樣容易犯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我黨對人物的研究尤為重視,一直以來都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原則,全面考慮,辯證分析。在研究人物時要秉持這一原則,既不能將人物的整個活動割裂開來,也不能籠統(tǒng)地對其進行模糊抽象的評價,要運用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掌握對立與統(tǒng)一的法則,把握好人物整個活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統(tǒng)籌考慮影響人物活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注重人物研究的整體性和連續(xù)性。
3.堅持知人論世,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
人物和事件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有其產生、發(fā)展、衰亡的過程。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把歷史人物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評價的方法論原則,恩格斯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中并且和這個環(huán)境一起發(fā)展起來的”〔2〕。人與環(huán)境雙向互動,時代環(huán)境是人物活動的舞臺和條件,人物是時代舞臺上的扮角者,人在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的同時,也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人物的產生、發(fā)展、衰亡過程及其所做出的實踐活動與所處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正所謂“知人論世”,同理,知世方能論人,人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人物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于具體的時代環(huán)境,也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條件,不能將時代與人物割裂開來。研究人物必須采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其與所處的時代背景相結合,放在特定的范圍內去考察,考慮到具體時間,具體環(huán)境里的歷史過程的客觀內容,對每一特殊的歷史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本質要求。
1.文本研究法
研究人物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過一些人物傳記、著作及有記載的文本資料的閱讀、整理、分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特點及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與之相關的另一些人物等等。所以,進行人物研究,首先要廣泛收集有關人物的真實、全面、有效的資料,盡可能多的是第一手資料。其次是閱讀有關人物的傳記,例如,閱讀有關毛主席的著作時,應當先閱讀《毛澤東傳》,才能更全面的把握毛主席不同的革命時期所做的不同的戰(zhàn)略決策。現(xiàn)在要更好地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應該讀讀習近平的相關著作,才能更深刻的了解一個國家領導的成長、發(fā)展歷程及執(zhí)政理念的形成過程。最后,要深入研究人物的思想以及對其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就要深入研究人物的相關著作,領悟人物思想的精髓。文本研究是人物研究的基礎工作,通過掌握詳備的人物檔案和資料,才能更有說服力和研究價值。
2.事件聯(lián)系法
林璧屬先生曾說:評價一個人必定要結合其一生的全部活動進行綜合考察,但不是要考察其一生的經歷,也不是要終其一生的活動,而是將產生了歷史效應的實踐活動作為評價的根據(jù)。所以研究人物也不能孤立通過文字上的東西片面分析,還要與人物具體的實踐活動,發(fā)生的事件相結合,全面的分析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及人物在事件中所處的地位,發(fā)揮的作用,最后確認該事件對歷史有何種程度的影響,進而對人物作出正確的評價和定位。事件聯(lián)系法是人物研究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不同的事件中不同的人物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同一事件中不同的事件段人物作出的決策也會不一樣,都會影響對人物的研究,所以將人物與事件相結合,為對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據(jù),也增強了人物研究的可靠性。
3.環(huán)境分析法
馬克思認為人與環(huán)境具有雙向互動性,“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人,同樣人也改造環(huán)境”,可見,人與環(huán)境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系,片面的強調人對環(huán)境的影響,或是環(huán)境對人的作用都是不準確的。所以在研究人物時,既要研究與人物本身息息相關的文本、事件,還要將人物置于其所處的環(huán)境統(tǒng)籌分析。郭沫若提出:“歷史是發(fā)展的,我們評定一個歷史人物,應該以他所處的歷史時代為背景,以他對歷史發(fā)展所起的作用為標準,來加以全面的分析。這樣就比較易于正確地看清他們在歷史上所應處的地位”〔3〕。所以,將人物看成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根據(jù)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進行研究,能夠在文本研究法、事件聯(lián)系法的基礎獲得更可靠的研究資料,才能把握住人物活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了解環(huán)境對人影響,才不會使人物的研究有失偏頗。因此,環(huán)境研究法是對人物進行全面研究的重要保障。
〔參 考 文 獻〕
〔1〕胡占君,郭繼武.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原則〔J〕.紅旗文稿,2017,(12):2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86.
〔4〕王春璽.歷史人物評價要堅持實事求是與恰如其分原則——論鄧小平對待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態(tài)度〔J〕.北京黨史,2012,(06):33-36.
〔5〕周進.歷史人物研究與歷史虛無主義批判〔J〕.紅旗文稿,2018,(17):28-30.
〔6〕尹正達.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進行歷史評價的原則、標準和方法〔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7,(04):34-41+65.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