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毛澤東文藝生涯》有感"/>
□東城區(qū)體育館街道東玉北街社區(qū)聯(lián)合工會 景珊
毛澤東,一位改變中國命運的偉人,一生坎坷卻鑄就輝煌。生在陜北,我從小聽過好幾個版本的 《東方紅》,也在黃土地上、在電影電視中感受毛主席的雄韜偉略,更是從祖輩的回憶往事中朦朧懂得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平時工作不忙的時候,我就擠時間翻翻書,其中最偏愛的無疑還是社區(qū)工會的那上百冊圖書,本本堪稱精選。近日,仔細閱讀了 《毛澤東文藝生涯》上下兩卷。這一套書是我國第一部偉人毛澤東的傳記,其時間跨度從毛澤東誕生到逝世,詳細地講述了他本人的文藝生活及其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文化史的深遠影響。
仔細閱讀你會發(fā)現(xiàn),書中所用材料均系公開發(fā)行、內部發(fā)行或未曝光的珍貴檔案,言必有據(jù);基于這些材料,作者梳理出了一條毛澤東文藝生涯的脈絡,以毛澤東的人生為軸線,從一個特殊的視角展現(xiàn)了現(xiàn)當代文學史和政治史的面貌。從文藝的角度解讀,而又遠不僅僅局限于詩詞;以時間為脈絡,融合空間、歷史;窺見其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終生,留戀忘返。
中學時的2002年,學校把5月23日定為校園藝術節(jié),意在紀念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60周年。于是,當書中多次提到陜北故鄉(xiāng),提到延安文藝座談會,我就倍感親切,于是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體會。毛澤東同志的講話中有一些觀點,我認為不僅在當時的社會受用,在現(xiàn)代的社會也一樣值得我們去推崇。
首先,毛澤東提出了 “文化戰(zhàn)線”的概念,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緊密結合,而文化與軍事的結合也是非常必要的。在經(jīng)歷了 “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之后,在科學和民主成為大潮流的前提下,無產(chǎn)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在新文化的沖擊下,如何使文藝更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絕對是值得當時的黨中央著重考慮的議題。
其次,毛澤東談到 “工作對象”問題,就是文藝作品給誰看的問題。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文藝同樣具備服務的功能。所以,搞清楚服務對象是人民,文藝才能找準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當前,如何在時代感中“感”時代,在大眾化中 “化”大眾,也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社會轉型、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宗旨。
此外,毛澤東還非常關注 “文化改造”。他提出,要讓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變化,讓自己的世界觀來一番改造,文化在其中的改造作用不可忽視。那么在改造過程中,古、今、中、外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毛澤東在 《講話》中提到 “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又在1956年提出了 “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方針也是促進社會主義中國文藝大繁榮的基本方針,影響深遠。
縱觀毛澤東同志的文藝生涯,我深感人一定要“活到老學到老”。尤其習近平同志也提出,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家風純正,雨潤萬物;家風一破,污穢盡來。作為一名年輕人,與自己一家人攜手前進的路還很長。在路上,要向毛主席學習,多讀書,多學古文化,還要不斷更新頭腦,和家人一起建設好家風,在情感滿足的情況下不想腐,也讓我的小家庭成為和諧社會的一個穩(wěn)定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