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故事要從九百多年前的宋仁宗慶歷五年(一〇四五年)說起:歐陽修因支持韓琦、范仲淹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革新運(yùn)動,被貶官至安徽滁州。
在中央身居要職的歐陽修,對治理地方自然是駕輕就熟,只不過一年,就讓滁州物阜民豐、人民安居樂業(yè), 《醉翁亭記》就是這個(gè)景象的文字記錄。不料這篇文章卻成了滁州人的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經(jīng)過九個(gè)多世紀(jì)的傳誦,醉翁亭成為一處旅游勝地、滁州人的精神無價(jià)之寶。
“醉翁亭”原為瑯琊古剎住持僧智仙欽佩歐陽修的文才,并同情他的遭遇,特地在山腰風(fēng)景絕佳處修筑一亭,以供太守歇腳飲酒。因歐陽修自號 “醉翁”,即依此號名為 “醉翁亭”。我們來到滁州,將參觀醉翁亭列為首要對象。而參觀醉翁亭的方式又十分特別,仿照 《醉翁亭記》里的描寫,采用散步的方式,體會當(dāng)年太守與滁州人暢游的情景。
《醉翁亭記》全文分成四段: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第三段開頭是這樣寫的: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痹跉W陽修筆下,負(fù)者 (背負(fù)物品的人)在路上唱歌,行者前呼后應(yīng),累了就在樹下休息,無論是彎腰走路的老人或需要人牽著、抱著的小孩,都在假日上山游樂,這是一幅何等熱鬧的景象!
我們從山下的停車場開始散步,先走一段約半公里的綠蔭人行道,抵達(dá)書有 “瑯琊山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巨石的入口處,買了票,再從有蘇軾手書的紅色 “瑯耶山”的巍峨牌樓再前行約一公里,這也是昔日歐陽修與民眾的登山之路。山路平坦,走來毫不費(fèi)力,道路兩旁綠蔭蔽空,涼風(fēng)徐徐,游人三三兩兩,老老少少都有,或說著話,或唱著歌,或蹦蹦跳跳,彷彿歐陽修筆下的歡樂景象。半路上看到一處寫著 “野芳園”的園子,出自于《醉翁亭記》第二段的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聽說里頭有不少罕見的植物,大伙兒便轉(zhuǎn)進(jìn)園子。踅了半圈,只看到一些平凡的綠意,以及一個(gè)小涼亭、池塘,另半圈正在整修,不得入內(nèi)。不消五分鐘,又繼續(xù)往醉翁亭前進(jìn)。
經(jīng)過近年新刻的 “醉翁亭”巨石,眼前出現(xiàn)了一處寬敞的林蔭。再走過頗有古意的 “薛老橋”石橋,橋下溪水潺潺,不遠(yuǎn)處有一個(gè)方型石池,池水清澈,寫有 “釀泉”之名,不知是否為文中所提到的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钡尼勅??沿著溪畔走去,便可見到刻有 “千年醉翁亭”紅字的巨石,往后一瞧,醉翁亭便在一堵石門石墻后啦!
從圓形門洞進(jìn)入,里頭并不寬敞,有一面石墻,中有一個(gè)拴馬孔,聽說是昔日太守上山時(shí)座騎休憩處。旁邊又有一處圓門,上書 “有亭翼然”,從門洞往右看,果真瞧見一個(gè)檐角,這些建筑配合著文章而設(shè)計(jì),既貼心又用心。步上臺階,看到一座由十二根柱子撐起的、享有將近千載盛名的亭子,上面懸有蘇軾手書的牌匾: “醉翁亭”。只見亭子十分新穎,全無歲月痕跡,不知翻修過多少次了,每一次整建,都寄托著后人無限的思念與情意。如今瑯琊山的山水仍在,古意仍在,醉翁亭的思古之幽情仍在,坐在亭內(nèi),遙想歐陽修當(dāng)年與民同樂的情景: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不禁為他親民愛民的行為而感動。歐氏能將被貶官的郁悶心情轉(zhuǎn)向造福民眾,這才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p>
亭后有座滁州人在北宋紹圣二年,為紀(jì)念曾任知州的歐陽修與王禹偁所興建的 “二賢堂”,內(nèi)有兩人的塑像。站在二賢堂門口,看到堂階下的醉翁亭,覺得山林懷抱中的亭子,散發(fā)著文學(xué)的芬芳,更加優(yōu)雅迷人了。
滁州除了保存醉翁亭,還在外圍規(guī)劃了諸多景點(diǎn),如充滿古意與浪漫風(fēng)情的影香亭;保有蘇軾手書的 《醉翁亭記》全文,堪稱稀世珍寶,彌足珍貴的新、舊 “寶宋齋”; “古梅亭”前有一棵據(jù)說已有千年的古梅樹;菱溪石旁有歐陽修所撰的 《菱溪石記》;還有解酲閣、醒園、醒心齋等,聊供旅人徘徊流連,尋得一些靈感,以及半日的暢意情懷。
當(dāng)參觀完這座千古名亭,再漫步返回山下的滾滾紅塵,也正如歐陽修文中所述的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我心里充滿了歡愉,既為滁州百姓,也為歐陽修能超越仕途的抑郁和苦悶。不是嗎?你看:“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蔽闹杏星f子的超然物我情懷,又有范仲淹 “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仁者胸襟,以庶民之樂為樂,這不正是政治人物的最高境界嗎?
歐陽修說: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本浦皇且环N催發(fā)劑,山水也本無情,是人賦予了山水無盡的情意,有情人在山水里轉(zhuǎn)移了苦悶,寄寓了深情,我們在 《醉翁亭記》里,看到了一顆偉大的靈魂,在滁州留下了千古不易的資產(chǎn),讓人們永恒的享用、永恒的歌頌!
來吧,有空散步去醉翁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