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霞
摘 要:國有企業(yè)改革自90年代提出之后,進行了一輪又一輪探索和嘗試,國有企業(yè)的管理體系及市場地位決定了國有企業(yè)退出的復雜性,尤其是非上市國有股權的退出,涉及歷史遺留問題是否處理完全、國有資產是否存在流失或被低估等。本文結合案例,就非上市國有股權轉讓相關財稅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非上市? 國有股權? 轉讓? 財稅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4(b)--02
國有企業(yè)因歷史原因,部分形成管理層級多、鏈條長、法人單位數量多、企業(yè)效率低下的現狀,國家多次出臺政策要求壓減層級,減少法人戶數。結合上述背景,本文從非上市國有股權轉讓前的準備入手,對股東注冊資本的核查、代持股的處理、凈資產的確認、過渡期損益的認定及涉及稅費等相關問題進行分項闡述。
1 股權轉讓前的準備
1.1 股東注冊資本核查
納入“瘦身健體”的非上市國有企業(yè)大多是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成立的,成立時實收資本入賬依據可為驗資報告、資產證明、國有產權登記表、債權轉股權的賬面調整憑證等依據。根據現行《公司法》,無法確定國有控股的股東是否已全額繳納了規(guī)定的資本或是否存在投入應繳納資本后,又抽逃出資款的行為,需再對賬面實收資本的記載情況進行核實,以排除控股股東出資不到位或抽逃出資引起的相關風險。
1.2 代持股的處理
因歷史原因,國有企業(yè)中存在有員工代持公司股的現象,或由一名員工持多名員工股的現象,企業(yè)處置包含“代持股權”的國有股權時,首先應對國有股權實質權利進行界定,雖然《公司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公司的股東以工商部門的注冊登記為準,但在實際操作中,若回避代持股問題,可能影響股權轉讓的實施,也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糾紛。結合實際情況,其處置一般通過以下四種方式:
(1)與隱名的股東訂立“代持股協議”,明確隱名的股東實為實際控制人的合法權益。(2)由顯名的股東,支付合理的股權受讓價款,受讓隱名股東控制的股權后,再行開展國有股權處置。(3)通過第三方,與顯名的股東簽訂股權轉讓交易合同,實際受讓隱名的股東所控制的股權,并辦理相應的工商登記變更手續(xù)之后,實施國有股權處置。(4)通過擬轉讓企業(yè)出資,回購代持股權,依法辦理相應工商變更登記手續(xù),并支付對價給實際出資人后,再實施國有股權處置。
1.3 與股東間債權的處理
為避免股權轉讓后,股轉標的企業(yè)對原股東的追償,對持有的原股東債權可通過如下方式清理:
(1)標的企業(yè)在轉讓前,由原股東出資償還所欠債務。(2)由擬轉讓標的企業(yè)豁免該筆債權,通過債權債務協議簽訂的方式,實施債務重組方案。在所得稅匯算清繳時,原持股股東、標的企業(yè)雙方分別申報債務重組利得和債務重組損失,計入應納稅額所得額,一并做所得稅匯算清繳申報。(3)在不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由擬轉讓的標的企業(yè)做減資處理,通過減資方式歸還原股東出資款,達到清理與原股東間債權的目的。
2 凈資產及進場交易價格的確認
企業(yè)經過可行性研究及股東會、董事會批準后,即可開展財務相關清產核資、審計、評估及評估備案等系列工作。股權轉讓凈資產的確認,以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專項審計報告為前提,在此基礎上進行資產評估,評估結果上報上級產權管理部門進行產權轉讓備案,以備案批準的凈資產為擬轉讓股權的確認凈資產,并以此作為進場交易價格的基礎。根據《企業(yè)國有資產交易監(jiān)督管理辦法》(國資委、財政部32號令)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要求,產權轉讓項目第一次正式信息披露的交易底價,不得低于已經核準、備案的轉讓標的企業(yè)的評估結果;當未征集到受讓股東,新的轉讓底價不得低于經批準備案評估結果的90%。低于90%時,需要轉讓行為批準單位的書面同意,才能繼續(xù)進行股權轉讓有關的工作。
3 過渡期損益的處理
產權交易合同中明確,產權交易過渡期是指審計評估基準日至產權交割日的期間。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北交所的交易合同范本可以根據企業(yè)實際情況修訂,部分產權交易過程中,關于過渡期的損益處理,合同中可明確依照國辦發(fā)(2005)60號規(guī)定執(zhí)行。但上述兩個文件有相互矛盾之處,國辦發(fā)(2005)60號約定過渡期為評估基準日,直到工商變更登記完成,即過渡期為審計、評估基準日至標的企業(yè)工商變更完成之日,與產權交易合同的審計、評估基準日至標的企業(yè)產權交割日之間,存在有明顯的時間間隔,產權交易合同未考慮標的企業(yè)工商變更登記所需時間及可能遇到的障礙。為避免出現此類有可能發(fā)生的轉讓方、接收方爭議的事項,可在產權交易合同中進一步明確過渡期損益的直接承擔方。
4 股權轉讓過程中的相關稅費
非上市國有股權轉讓過程中,同一擬轉股標的企業(yè),股轉方案的不同,引起的稅負就可能產生較大的差異。當標的企業(yè)凈資產為正時,若在實施股權轉讓工作之前,先對標的企業(yè)原股東進行利潤分配,且該分配為稅后利潤分配,企業(yè)法人股東分配所得屬于稅法規(guī)定的免稅行為,但個人股東仍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在此基礎上,再行開展股權轉讓相關工作,可將賬面凈資產降低,降低股權轉讓應納稅所得額。若按照正常股權轉讓程序開展股權轉讓相關工作,其涉及稅、費具體分析如下:
4.1 增值稅
股權轉讓的收入,在扣除完投資的成本后,在會計科目中確認為投資收益,該收益不屬于增值稅36號文規(guī)定的征收范圍,無需繳納增值稅。個人轉讓股權屬于增值稅免稅范圍,無需繳納增值稅,僅有上市公司轉讓股權,需按照金融商品轉讓繳納相應增值稅。
4.2 所得稅
(1)企業(yè)所得稅。企業(yè)轉讓股權,無論受讓方是企業(yè)還是個人,股轉行為產生的投資收益在企業(yè)所得稅匯算清繳時均應如實申報,其稅費計算如下:企業(yè)應納所得稅額=(轉讓股權收入-取得該股權所發(fā)生的成本-轉讓過程中所支付的相關合理費用)×25%。綜合考慮企業(yè)類型的稅收優(yōu)惠,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yè)轉讓相關股權時,所得稅稅率為20%;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yè)轉讓持有股權時,所得稅稅率為15%。
(2)個人所得稅。當企業(yè)轉讓股權過程中涉及員工個人股一并轉讓時,持股主體個人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若交易為溢價轉讓,個人股東需以股權轉讓收入減除股權原值及相關合理費用后的余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且以股權轉讓方為納稅人,以受讓方為代扣代繳義務人,在轉讓方和受讓方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并完成股權轉讓交易之后,至標的企業(yè)變更股權登記之前,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扣繳)申報,受讓方憑稅務機關開具的完稅憑證(或免稅、不征稅證明),辦理工商變更。
4.3 契稅
股權轉讓過程中,若涉及標的企業(yè)的土地、房屋權屬不發(fā)生變更,無需繳納契稅,但增資擴股時,以其作價出資,契稅無法免除。
4.4 印花稅
印花稅是股權轉讓合同雙方必須繳納的稅種,需要按照產權交易合同,合同雙方均須按照協議價格的萬分之五計征印花稅,若是由單方繳納時,需按照合同交易價款的千分之一計繳。
4.5 土地增值稅
根據財稅〔2018〕57號,在改制重組時以房地產作價入股進行投資,暫不征收土增稅,但不適用于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股轉雙方任一方為該企業(yè)性質,即不享受此政策。如果擬轉讓標的企業(yè)名下有大量房屋、土地等房地產,在股權轉讓完成后,該標的企業(yè)的實際控制人發(fā)生了變化,間接導致了房地產實際所有人發(fā)生了變化,稅法規(guī)定,此種情形相當于不動產轉讓,需要繳納土地增值稅。
5 案例與分析
甲公司成立于2005年,為其母公司A公司下屬的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主要職能為承接母公司擴張過程中剝離的不良資產,并對其進行進一步整合,降低相關資產風險,提升資產價值。
2018年,甲公司擬對母公司A公司劃轉來的乙企業(yè)實施股權轉讓,母公司A公司持乙公司股權100%。2017年乙公司年審報告顯示,乙公司資產總額855.00萬元,其中:對母公司A公司的債權780萬元,負債總額1900.00萬元,所有者權益總額-1045.00萬元,其中:實收資本500.00萬元。若以此為基礎,實施股權價值轉讓,預計股權轉讓價格為0,轉讓后母公司仍將面臨近800萬元債務風險及可能的股東抽逃資本金等的法律風險。
5.1 債權債務處理
為解決上述與母公司債權債務的問題,可通過如下方式:
(1)母公司A公司先行償還對乙公司的債務,但此方法占用資金金額較大,且存在一定的財務風險。(2)在股權轉讓實施前,由乙公司豁免A公司的債務,但乙公司為A公司100%控股的企業(yè),不符合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五十六條的相關規(guī)定,若乙公司和A公司未按照獨立企業(yè)之間的業(yè)務往來支付價款、費用的,稅務機關有權在該業(yè)務發(fā)生的3年內進行調整;有特殊情況的,可延長至10年內進行調整。若該方式實施,無疑增大了乙公司及A公司未來的稅務風險。(3)將該筆債權確認在凈資產中,由受讓方先行摘牌,待標的企業(yè)工商變更完成后,再由A公司支付乙公司欠款。
經過綜合分析論證,對乙公司的股轉最終采用了第三種方式進行操作,同時,通過對債權債務掛賬的進一步清理,夯實了乙公司的資產。截至評估基準日,乙公司凈資產評估值為625.75萬元,確認對母公司A公司債權總額560.00萬元,此次股權轉讓A公司收到轉讓款655.75萬元,在乙公司工商變更完成之后,母公司A公司償還了債務。
5.2 賬務處理
母公司A公司賬務處理(單位:萬元):
借:銀行存款 655.75
貸:長期股權投資 500.00
投資收益 155.75
母公司償還債務時:
借:其他應付款? 560.00
貸:銀行存款? 560.00
5.3 稅費情況分析
該股權轉讓行為涉及稅費情況分析如下:
5.3.1 增值稅:該股權交易行為產生投資收益155.75萬元,投資收益不屬于增值稅的應稅范圍,無需繳納增值稅。
5.3.2 企業(yè)所得稅:股轉行為產生投資收益155.75萬元,需要在所得稅匯算清繳時一并申報,若A公司虧損金額或可彌補虧損金額大于應納稅額所得額,則無需繳納企業(yè)所得稅,否則需要按照母公司A公司的所得稅率繳納企業(yè)所得稅。
5.3.3 印花稅:股權轉讓合同雙方均須按照協議價格655.75萬元的萬分之五計征印花稅,即6557500.00 *0.05%=3278.75元,若是由單方繳納時,需按照合同交易價款的千分之一計繳,即6557500.00 *0.1%=6557.5元。
參考文獻
葉美靈.廣東風險投資退出平臺建設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8.
鄧詩彗.廣州產業(yè)基金管理公司國有股權投資基金退出方式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陳仕華,盧昌崇.國有企業(yè)高管跨體制聯結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基于“國有企業(yè)向私營企業(yè)轉讓股權”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