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干 嚴馨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有句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蘇教版高中語文解釋“始指異之”為“才指點西山并感覺到它的驚異”[1],將“指”釋作“指點”,為“用手指示”之意。整個句子中,“指”與“異”兩個動作具有承續(xù)性,即先“指”,然后感覺到驚異,二者應緊密銜接。在此處譯文中,“指點”為一種行為動作,“異”則是一種心理感覺,兩個詞的關聯(lián)性不強。此種釋義并未突出文言語境應有的銜接性與承續(xù)性。
《柳宗元集》載,“始指異之”之句,“指”一作“抵”。[2]可見,“始指異之”有傳本作“始抵異之”。其中,“抵”為“到達”之意?!笆嫉之愔钡奈囊鉃椤安诺诌_西山并感覺到它的驚異”,指柳河東此時已身處西山。法華寺今名高山寺,位于永州東山之上,與西山尚有湘江、染溪之隔。所以,就地理位置言之,法華寺與西山并不屬于同一范圍,柳河東此時身處法華寺所在的永州東山。故從傳本選文來看,蘇教版《語文》選文無誤,此句確實應做“始指異之”。
法華西亭,即建在法華寺西廂房之外的亭子。柳宗元作有《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一文,記敘此事。在法華寺西廂房之外,生長有茂盛的竹林,還有陡峭的山崖,其處雜草叢蕪,遮礙視野。柳宗元命仆人鏟除雜草,取己之俸祿建蓋西亭。由于法華寺居于永州最高處,故剪伐雜木之后,該處視野豁然開朗,可直視遠方無礙,將四方景觀盡收眼底,“叢莽下頹,萬類皆出,曠焉茫焉,天為之益高,地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澤之大,咸若有而增廣之者?!盵3]《始得西山宴游記》原文正為“望西山,始指異之”。所以,“指”之意應與“望見”這一視覺動作相關。唐代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三十四“指”條注引顧野王云“指,謂意之所指”。[4]此處“意之所指”即為“注意”之意。顧野王為南朝梁陳時人,精研文字訓釋,著有《玉篇》,其與柳宗元時代相近?!爸浮贬尀椤白⒁狻钡挠栣屧谑芳业浼腥杂斜A?,《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一》“承圣指”之句胡三省注“指”曰“意之所向為指”。[5]可見,解“指”為“注意”這種釋義符合傳統(tǒng)經(jīng)典注釋的語用特征。從《始得西山宴游記》文本來看,“注意”不僅承接“望”這一視覺動作,是其由外在到內(nèi)在的深化,更是引發(fā)“驚異”這種心理知覺的有效開始。所以,“始指異之”應解為“才注意到西山并對它感到驚異”。
綜上可見,對照《柳宗元集》傳本,蘇教版《始得西山宴游記》“始指異之”之句所選文句無誤。參合傳統(tǒng)語詞訓釋,“始指異之”之“指”應釋為“才注意到西山并對它感到驚異”。此種注釋不僅貼合《始得西山宴游記》的文本語境,亦符合經(jīng)典注釋的語用特征。
參考文獻:
[1]丁帆,楊九俊.《語文》(必修一).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9.64.
[2][3]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762.750.
[4]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小學類.上海:商務印書館,2002.253.
[5]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