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娟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課堂教學既有“教”的活動,也有“學”的活動,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再通過對知識的理解和一定的訓練獲取信息,掌握知識,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體現“教”的有效性,更體現“學”的有效性。然而,在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較為被動;音樂教學不能同實際接軌;作為課程的主體教學對象,小學生輕視音樂課。目前存在的很多問題造成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果不佳,所以,如何解決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人通過總結,就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究。
一、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
音樂課堂教學是教與學雙方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輸出的流動過程??茖W地制定教學目標是提高這一流動過程的有效途徑,每節(jié)課應有科學而明確的指向性、能反映教材的本質內容,而這個方向和目標必須以總體目標為依據。如在設計花城版第一冊第1課《我今天上學嘍》的教學目標時,根據一年級學生剛入學的激動、興奮,通過聽、讀、拍等活動,讓學生體驗x、xx兩種節(jié)奏的長短,并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為日后的音樂課堂學習奠定基礎。
二、積極地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
全面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出不同的課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戲引入、場景引入等。這些情景引入形式都將給我們的音樂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設計花城版第二冊《十個小印第安人》這課時,教師以“十個小朋友”的游戲方式引入后又以故事情境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師帶著學生“來到印第安部落”,接著課件中出現一所印第安房子,通過尋找“開門暗語”的方式使學生了解歌曲、感受歌曲,最終達到學習歌曲的目標。整節(jié)課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玩得不亦樂乎,學得更是輕松愜意。
三、靈活地運用課堂語言
教學活動的靈魂就在于教學的語言技巧,教學語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課堂氣氛生動活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音樂課堂因其藝術性和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需要更精妙的語言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如花城版第八冊《牧場上的家》,教師課堂語言運用最多的是“老師聽到幾句唱得很不好”“還不太好”“你們想不想再唱一遍”,學生在這種語言的引導下變得有些失去信心,對一遍遍重復欣賞音樂產生了審美疲勞,最終導致的效果就是:一堂課下來,不僅歌曲沒學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受到了打擊。在運用教學語言的時候應該注意抓住學生特點,對待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語言。比如在上花城版第九冊《青年友誼圓舞曲》一課時,教師充分了解五年級學生的個性特點,語言中帶著對學生的尊重和挑戰(zhàn)。教師通過“誰來試一試”“老師想請一個舞伴”等各種引導和激勵的語言,使學生一步步進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課堂情境,最終,學生跟著教師一起舞起了三拍子的華爾茲,感受三拍子舞曲的風格,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利用先進教學科技,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
現代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也為小學音樂教學增色不少,音樂教師完全能夠使用目前最為普遍的多媒體技術增加課堂內容,激發(fā)小學生多重感官上的審美力,增強小學生鑒賞作品的能力,有助于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如在花城版第一冊《過新年》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將人們開心過新年的場景播放出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問學生過年時候的心情,接下來,就可以播放歌曲,然后教小學生們打起節(jié)拍,帶動他們興高采烈地唱這首《過新年》。
五、組織音樂實踐,提高審美能力
小學音樂的教學要求是:音樂課以審美為主,以興趣為學習動力,注重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chuàng)新,鼓勵小學生參加音樂活動,把這視為小學生學習音樂、體驗審美的一個途徑。所以,小學音樂老師一定要組織音樂實踐活動,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努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例如,在展開音樂《蝸牛與黃鸝鳥》教學時,我先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所有學習小組都準備一個和蝸牛與黃鸝鳥相關的節(jié)目,十分鐘后上臺展示成果。這個時候,小學生們都會積極思考和準備節(jié)目。其中一個學習小組展示的是小組合唱《蝸牛與黃鸝鳥》,一個學習小組展示的是小品《蝸牛與黃鸝鳥》,一個學習小組展示的是舞蹈《蝸牛與黃鸝鳥》,還有一個學習小組改編并重新創(chuàng)作了《蝸牛與黃鸝鳥》……通過讓學生體驗音樂實踐活動,既可以幫助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可以幫助提高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