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昊
摘 要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持續(xù)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傾向選址于場地寬裕、周邊限制條件較少的新城區(qū)進行建設。老舊城區(qū)由于場地周邊老建筑條件復雜、用地面積緊張、交通可達性不強等各方面的劣勢,給新建綜合體項目帶來了大大小小的難題。同時文化類建筑種類繁多而復合性強的功能特點,也是建筑師所面臨的一項巨大挑戰(zhàn)。本文以筆者作為主創(chuàng)參與的南京市工人文化宮項目為例,探討老舊城區(qū)內錯綜復雜的周邊條件下,如何實現(xiàn)整合多種功能的文化類建筑綜合體設計(圖1)。
關鍵詞 老舊城區(qū);文化類建筑綜合體;用地緊湊;功能復合
1項目概況
原南京市工人文化宮綜合樓位于新街口商貿經濟圈中心,隨著廣大職工群眾對文化體育活動、學習、娛樂場所需求的日益增加,老舊的配套設施已無法滿足相應的要求。為了填補文化宮活動場所的不足,于南京市秦淮區(qū)白下路257號新建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南京市工人文化宮。
基地原為南京市委黨校用地,周邊環(huán)境極為復雜。北側的五福新村以高密度低層住宅為主;西側為多層住宅區(qū);基地東側為江蘇海事職業(yè)學校用地;南側與南京廣電大廈、南京海關緝私局等高層建筑隔街相對。
場地內包含原市委黨校教學樓、禮堂、宿舍等多棟多層建筑,同時場地北側還有三棟民國保護建筑?,F(xiàn)將原黨校教學樓予以保留,民國建筑予以加固修繕,其余建筑將予拆除[1](圖2)。
2設計理念及布局推導
設計理念:
(1)強調工人文化宮的公共性、開放性。
(2)功能區(qū)塊之間通過公共空間連通,形成視線交互。
(3)輕松透明、手法簡練,強調公共空間的可視性表達。
(4)采用適宜的綠色技術,實時呈現(xiàn)樓宇的節(jié)能情況。
布局推導:
(1)考慮到整體建設成本,以及對西側北側建筑的退讓及日照等問題,保留原教學樓,其余建筑予以拆除。
(2)根據(jù)江蘇省城市規(guī)劃管理技術規(guī)定,確認沿道路及西北側老建筑的退讓距離,明晰可建設范圍。
(3)場地西側、北側、東側有較多老舊住宅建筑,方案設計需考慮對其的日照影響。建筑形體需要在日照反推所得的形體輪廓內布局。
(4)根據(jù)日照形體輪廓的趨勢,塔樓——“職工之家”體量布置于場地東南角,最大程度地減小對周邊住宅的日照影響。
(5)朝向南側白下路,東側復興巷打開公共空間,形成“L”形公共區(qū)域,引入外來人流。
(6)確認公共空間布局后,將劇場、影視賞析等功能沿白下路布置,形成公共展示界面,同時利于人員疏散;將體育館、健身活動等功能沿復興巷布置,整體功能布局形成四個區(qū)塊,互不干擾。
(7)通過二層平臺整合四個功能區(qū)塊,在二層設置文化中心、體育中心、職工服務中心的出入口,釋放一層展覽空間,形成外部公共空間立體化。
(8)增加公共大廳,將各個功能區(qū)塊在二、三層聯(lián)系起來。
(9)將為塔樓服務的大廳提到六層,釋放地面層的使用空間,同時也將塔樓五、六、七層的公共功能聯(lián)系起來[2](圖3)。
3功能分區(qū)
南京市工人文化宮總建筑面積約72000平方米,包含文化中心、體育中心、服務中心、宣傳展覽、教育培訓、管理辦公、配套輔助七大功能區(qū)塊。
職工之家(塔樓)位于場地東南角,裙樓體育中心位于場地東北,文化中心位于場地西南,與保留建筑整合在一起。通過二層平臺整合四個功能區(qū)塊,在二層設置文化中心、體育中心、職工服務中心的出入口,釋放一層展覽空間,形成外部空間立體化,強調平臺空間的休閑交流功能。二、三層內部公共空間連通,形成視線交互(圖4)。
職工之家(塔樓)1、2層沿街設置展覽功能,3、4層為職工服務大廳。空中大廳位于6樓,聯(lián)系5~7層的食堂、交流室等公共服務功能。8~14層為勞模工作室、職工創(chuàng)新成果孵化室等功能。體育中心底層為職工文化活動展廳,2層為乒乓球室、健身中心,3層為綜合體育館,可容納1片籃球場或6片羽毛球場,活動看臺250座。文化中心1層為職工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展廳,2層為600座劇場,4層設置影視賞析廳。培訓中心(保留建筑)底層為陳大羽紀念館,2層與文化中心連通作為舞臺后場,3~5層為活動室,6層布置文化宮辦公功能。地下1層為展廳、泳池及設備輔助用房,地下2、3層為機動車停車庫及輔助設備用房[3](圖5)。
4交通流線
由于項目用地極為緊張,內部空間局促,設計方案考慮設置多個建筑架空層,以解決場地內部車行交通問題。
沿白下路設置主要機動車出入口,沿復興巷設置次要機動車出入口,并于場地西側、北側就近設置地下機動車出入口。場地內部人車分流,機動車停車位全部位于地下車庫。場地內沿建筑周邊設有消防車道。中部平臺下可通行消防車,圍繞塔樓形成消防環(huán)道。于復興巷一側設置消防撲救場地(圖6)。
5建筑造型
造型設計基于分析建筑空間和形體的組合,形成可以解讀的、富有形態(tài)邏輯的建筑,表現(xiàn)工人文化宮方正簡潔的、經濟高效的建筑氣質。通過梳理不同功能和類型的空間,形成了不同的立面表達方式。通過通高玻璃幕墻立面表達開放性,形成空間內視線的溝通;標準化的方格窗表達單元空間的特點;劇院、體育館、多功能廳等不需要自然采光的盒子空間采用隨機變化肌理的立面處理。
立面選擇經濟適用的材質表達真實簡潔的效果,同時也利于日常維護。主樓及圍繞平臺的公共部分選擇通透的玻璃幕墻以體現(xiàn)建筑的開放性;平臺、柱子采用清水混凝土飾面;板狀構件和東西立面實墻處理采用暖灰色陶板;塔樓窗間墻的穿孔鋁板及玻璃幕墻的鋁合金格柵形成了精致化、人文化的立面層次;在東西向通道兩側的外墻設計了垂直種植立面,體現(xiàn)了綠色生態(tài)的設計理念(圖7)(圖8)。
6結束語
在老舊城區(qū)新建大型文化類建筑綜合體,需要面對諸如用地面積緊張,對周邊住宅建筑的日照影響,交通可達性不強,文化類建筑功能布局是否合理等種種重要且零碎的問題。
南京市工人文化宮方案設計,由老舊城區(qū)內場地的周邊條件為出發(fā)點,綜合考慮各種制約因素,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同時研究如何在有限的場地內復合疊加多種功能性使用空間,形成合理、高效的文化類建筑綜合體。希望給廣大建筑師帶來一些啟發(fā),能夠更好地探索老舊城區(qū)內的文化類建筑綜合體設計思路。
參考資料
[1] JGJ/T41-2014.文化館建筑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2] 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設計通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3] GB 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