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二小學 江 梅
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它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打開科學的大門就是問號。”設計富有思考價值的、優(yōu)質的問題是有效課堂的前提條件。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創(chuàng)設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發(fā)展思維導航。我在教授蘇教版四年級《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出示情境圖:果園里栽了3 行桃樹,4 行梨樹,8 行杏樹,桃樹每行7 棵,梨樹每行5棵,杏樹每行6棵。你通過情境圖觀察,有何建議需要告訴大家?
學生1:只告訴我們已知條件沒有問題,不是一道完整的應用題。
學生2:根據(jù)現(xiàn)有的條件,可以提不同問題。
學生:3:可以畫圖,更直觀,如:
學生4:可以列表進行整理,如:
桃樹3行每行7棵梨樹4行每行5棵杏樹8行每行6棵
學生畫線段圖、列表、摘錄條件信息整理,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比較,從中了解列表整理信息的優(yōu)勢,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學會利用表格分析數(shù)量關系,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通過探究性問題引發(fā)知識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進行深刻的思考,學生在思考中解決了問題,掌握了新知識,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來源于動作?!币徽Z道出了動手操作是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最直接的辦法,動手是參與實踐活動的開始。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的數(shù)學課堂是無效課堂,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在親歷動手操作或體驗才能做在其中,樂在其中,得在其中。例如:蘇教版四年級數(shù)學《一一列舉策略》一課,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一個長方形的羊圈,有幾種不同的圍法?面積最大的是多少?學生帶著疑問走進探索的活動中,通過動手實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有的圍長6米,寬3米;有的圍長7米,寬2 米;有的圍長5 米,寬4 米;還有的圍長8 米,寬1米。有這么多種,到底怎樣圍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呢?學生帶著思考再次進行探究。終于發(fā)現(xiàn)18米其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只要長和寬的和能等于9米就是正確的圍法,而且按順序進行列舉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通過觀察操作、計算等不同的方法,發(fā)現(xiàn)了有四種不同的圍法,而且長和寬越接近的時候面積越大。當學生欲思而不通、欲達而不能時,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始終把過程和結果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探索飽含著發(fā)現(xiàn)的驚喜,閃爍著理性的光輝,帶給學生成功的體驗,同時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數(shù)學課堂時時刻刻在向未知領域前行,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彩虹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有的路線前行而成為“蘿卜干”。在追求課堂生成的背景下,只要我們正視和善待課堂上發(fā)現(xiàn)的錯誤現(xiàn)象,捕捉和利用其所蘊含的有價值的資源,就有可能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生長出比知識更具有魅力的因素,讓數(shù)學學習在生成探究中走向深化。例如:在教逆向推想策略后,課后有一道練習:小軍收集了一些畫片,他拿出畫片的一半多1張送給小明,自己還剩25 張。小軍原來有多少張畫片?我先讓學生嘗試練習,結果幾乎所有的答案都是小軍原來有51 張畫片。學生說一般就是除以2,逆向就是乘2,多1張再加1張,算式是25×2+1,到底對不對呢?我適時引導讓學生算出51 張畫片的一半是多少,學生因困惑而產(chǎn)生疑問,發(fā)現(xiàn)不對了,畫片不可能是半張。這時學生意識到答案是錯誤的。于是開始重新尋找答案。學生紛紛喊道應該是52張。為什么?可以結合學過的畫圖法來分析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學生們通過充分討論,豁然開朗。
數(shù)形結合讓學生的思維打開智慧之窗。這時我趁熱打鐵出了一道變式題把“多”字改成“少”字,學生很快就根據(jù)畫圖分析列出了算式(25-1)×2=48。由此可見,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在課堂情境中的每一次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并加以引導點撥放大,把它們轉化成適于學生探索的一個個有探索價值的問題,那么每一個課堂意外都會演繹出異樣的精彩。
華國棟先生在《差異教學論》中告訴我們,學生個體的問題是存在差異性的,延時留空給學生以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給大部分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與探索的空間,讓他們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交流想法。教師應蹲下身來看孩子,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保護思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更多的創(chuàng)意與靈感在等待中得以激發(fā)。
例如在計算上圖所示圖形的表面積時,所有學生都能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列式為(5×5+5×10+10×5)×2 或5×10×4+5×5×2,正當教師想進入后續(xù)環(huán)節(jié)時,一個學生提出了“看上去明顯有誤”的算法5×5×10,在平靜如水的課堂中,這個算法卻似春雷,當這個聲音響起時,所有學生都認為該生審題不清,大喊錯了錯了,算的是表面積不是體積,這時教師沒有急于評價,真相究竟如何?
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說理的機會,他是這樣解釋的:長方體的底面積是5×5,上下底面積是5×5×2,側面積是5×10,10是5的2倍,因此側面積可算成5×5×2,四個側面積是5×5×8,兩個底面積是5×5×2,四個側面再加上兩個底面,不就是5×5×10嗎?原來如此,5×5×10 是他根據(jù)圖形的數(shù)據(jù)特點利用側面積與底面積不同的2倍關系,而靈機一動的便捷算法,這個算法看似求體積,實際是別出心裁地求表面積,其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思考讓人贊嘆。對一個問題有差異性的見解時,教師應采用延遲性評價,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與空間,將學生的思維成因進行充分展示,讓新思想在展示中不斷進行有效碰撞,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一節(jié)數(shù)學課賦予學生的絕不是一種單純的數(shù)學知識,而是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著名科學家達爾文也說過: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認識。學習了畫圖策略后,出示這樣一道題:一個正方形紙片的邊長是20厘米,如果在這個正方形紙上剪去一個長是5 厘米,寬是3 厘米的小長方形后,剩余部分的周長是多少厘米?學生思考后展示。
學生1:這樣剪去一個長方形(圖1),通過觀察示意圖,我發(fā)現(xiàn)剩下部分的周長就是原來正方形的周長,即20×4=80(厘米)。
教師:想一想,還有不同的解法嗎?
學生2:我是這樣畫圖的(圖2),通過觀察示意圖,我發(fā)現(xiàn)剩下部分的周長比原來正方形的周長多了兩條小長方形的寬,剩余部分的周長是20×4+3×2=8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