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也夫
周爺孝正,著名口力勞動者。其巔峰期年度演講二百場。樂在其中,從不計課酬多少。主辦方設定兩小時,周爺常侃至五小時方才盡興,錢不多要一文。一次主辦方領導親臨會場,聽罷急忙囑咐下屬課酬加倍。小圈子中的朋友面譽周爺: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周爺明白這是調侃他,不搭腔。但聽到沈爺稱其為故事爺,則一臉肅穆:我怎么是故事爺,我是實干爺。周爺的演講廣為人知。今只述其作為社區(qū)普通一員的另類行為。
自1980年代始,停頓了30年的民居建設復興。北京前三門大街的居民樓首當其沖。周爺躬逢其盛,其所居樓房與長椿街地鐵站近在咫尺。樓高十多層,每個樓門內都有近百住戶。其時乃中國自行車之黃金期,戶均兩輛以上。一門住戶擁有自行車無數。樓中住戶下班歸來爭將自行車搬進樓門,將門廊堵得難以進出。自作自受,故沒有埋怨的理由,更乏改變的動力。唯周爺憤憤已久,每思鏟除陋習。其第一招是大字報,正楷端書:為大家出入便利,請將自行車放到門外。張貼數次,毫無效果。逼出周爺的第二招。夜深人靜時他出動了,把樓門內的自行車一輛輛搬到門外,而后重新張貼告示,諄諄教導。但第二日自行車就重回樓門內。第二晚,他將自行車搬到更遠處,翌日車子照舊歸來。周爺較上勁了,拿出殺手锏。深夜一點起身,搬起一輛輛自行車,從地鐵站南口入、北口出,兩個時辰下來將門內所有自行車都搬到有路障隔離的馬路對面。搬畢重新貼出不準放車的告示。翌日晨樓內眾生遍尋60米開外,不見各自的坐騎。終于找到車子后,再不敢放進門內。此樓多個樓門,從此只有周爺所在的門廊清爽。
家住地鐵站附近,雖有大利,也有小弊。譬如周爺這樓房。傍晚后常有男性內急者急匆匆跑出車站,一頭扎進某樓門,一泡尿宣泄而出。日復一日,樓門臊氣逼人。多人寫出告示輪番貼出,收效限于精神宣泄。周爺思忖多日,祭出下策。自費買個水桶,放在樓門內墻角,不求盡驅野尿人,唯愿尿歸一桶,減免遍地污穢。
星移斗轉,人事俱變。如今再無這等故事。原因不一而足:自行車銳減,內急者或許多了正當渠道,周爺也不在此樓了。豈止此樓。這個世上,周爺已是稀缺動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