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圣文,劉歐美
(1.湖南科技學院 體育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2.湖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現(xiàn)今的中國正朝著文化強國的方向努力前進,而中國武術作為一項有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烙印的國技,是一項必須要廣泛傳播的文化。跆拳道近年來發(fā)展傳播的趨勢趨于火熱,段位制度是評價練習者的技術水平和練習程度的重要考核制度。跆拳道段位制的“十級、三品、九段”與中國武術段位制的“三級、九段”相對比,跆拳道的段位設置、考評內容、段位標志、推廣模式、時間限制等存在差異,跆拳道更加得符合練習者從易到難、從新手到黑帶的學習規(guī)律。研究借鑒跆拳道段位制成功發(fā)展傳播的經(jīng)驗,從中找到武術段位制現(xiàn)階段發(fā)展存在的問題,有利于中國武術段位制度的推廣,可以為中國武術段位制度的發(fā)展提供重要的實際意義。
1.1.1 跆拳道段位制 跆拳道在韓國的主要培養(yǎng)手段是根據(jù)等級水平來完成的。不同的等級水平可以用以評估一個人在跆拳道練習過程中的技能、文化水平和個性的不同程度。而跆拳道中的“段”可以限制人們在訓練中達到不同的個性價值,屬于一種標準次序[1]。因此,跆拳道在韓國實施的段位制是一種對人的整體水準的考核與定位。鑒于各段位都可以在技術、性格和各種理論上完成整體的學習,因此構建這樣一個段位制具有一定的促進發(fā)展作用。在跆拳道的學習階段中它屬于一項持續(xù)提升的過程。假如段位提升一段,則表明練習者有足夠的技能水平和優(yōu)秀的品格與個性,并有資格參加國家級的比賽項目。針對不同的年齡組而言,十五歲以上可以成為一個“段”,十五歲以下稱為“品”,段位的評定有利于青少年在成長中的性格和個性的建立。
1.1.2 中國武術段位制 中國武術段位制是根據(jù)個人從事武術鍛煉和武術活動的年限,掌握武術技術和理論的水平、研究成果、武德修養(yǎng),以及對武術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來進行評定的。凡參加武術套路基礎鍛煉年滿8歲或參加武術散手基礎訓練年滿13周歲(僅限男子),入段資格技術考評成績達7分以上,并接受武德教育者,可取得入段資格[2]。 從1995年起,中國武術段位制的發(fā)展初步實施。1998年在我國的全國范圍內得到落實,并根據(jù)練習者的水平進行的綜合評價所制定技術和理論內容,目的在于在國際武術發(fā)展中實現(xiàn)持續(xù)宣傳與應用,為了建立更高衡量武術段位制的標準,由此設定了相對系統(tǒng)的科學理論和技術體系。
2.2.1 跆拳道段位制度與中國武術段位制度的等級劃分 跆拳道段位制把段位制設置為“十級、三品、九段”,又分為級位、品位和段位三個等級。級位從低到高水平設置分別是十至一級,段位從低到高分為一至九段。此外,跆拳道規(guī)定了一到九個榮譽段位。
中國武術段位制把段制設置為“三級九段”,以個人多年的武術學習和武術活動為基礎,具有一定的武術技巧和理論水平、科研成果,武德修養(yǎng),對武術的發(fā)展有一定的貢獻,把武術段位設為九段,分為段前級位和段位兩個層面,段前的等級由低到高設置為一至三級;段位設置由低到高為一至九段。此外中國武術規(guī)定了榮譽中、榮譽高階段位,在這之中榮譽的中間段位是四段、五段、六段,榮譽的高段位是指七段、八段、九段。
綜上所述,跆拳道與中國武術段位設置都為九段,在此外也都設置了九個榮譽段位,二者段位制度的劃分唯一區(qū)別在于段前級別的設置,跆拳道段前設置了十個段前級,武術只有三個段前級。
如表1、表2所示,跆拳道段位標志級位標志從低到高分別為:十級(白帶)、九級(白黃帶)、八級(黃帶)、七級(黃綠帶)、六級(綠帶)、五級(綠藍帶)、四級(藍帶)、三級(藍紅帶)、二級(紅帶)、一級(紅黑帶)。品位從低到高的水平設置分別是一至三品;段位從低到高的設置分別是一至九段。品位和段位腰帶統(tǒng)一為黑色,一段則在黑色腰帶上為一橫條,二段為兩橫條,依次類推至九段[3]。
表1 跆拳道級別、段位制等級標志
武術段位標志從低到高設置分別是初始階段:初段位:一段(青鷹)、二段(銀鷹)、三段(金鷹),中段位:四段(青虎)、五段(銀虎)、六段(金虎),高段位:七段(青龍)、八段(銀龍)、九段(金龍)[4]。
中國武術段位和韓國跆拳道段位的等級標志差異性格比較。中國武術段位的象征標志屬于一種徽飾,三級、九段通過熊貓、鷹、虎、龍這四種動物和青、銀、金這三種三色構成。在這之內,熊貓為段前級別,青鷹為段級初期的一級標志,金龍為高段九段的標志。跆拳道的水平標志是用腰帶的顏色來區(qū)分的。通過白色、黃色、綠色、藍色、紅色和黑色的六種顏色和組合用來表示等級和跆拳道的段位。第1至9號是黑帶,是通過用黑帶上的特殊標記就可以劃分這一段位的大小[5]。
表2 中國武術級別、段位制等級標志
中國武術的等級標志要求配置在前胸,來區(qū)分武道的等級,需要從正面才能觀察到會徽標志。跆拳道級別的標志是由腰帶的顏色來區(qū)分的。穿著白色道服,配上腰帶,顯而易見的可以判斷此人的跆拳道段位。在跆拳道中,只要你穿上白色道服,就要求一定要系上腰帶。否則,你將無法參加跆拳道訓練。在訓練中,腰帶一方面會促進訓練,一方面會加強訓練者這件的彼此學習與競爭。而在中國武術中,體現(xiàn)段位的徽章在各種武術活動中不嚴格要求佩戴,因此它的意義和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體現(xiàn)。
2.2.2 跆拳道段位制與中國武術的禮儀、服裝對比 在古代的朝鮮文化深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感染,重視倫理觀念,倡導“以禮為始,以禮為終”的文化,跆拳道敬禮方式為“鞠躬禮”[6]。在每門課程的開始或結束時,向國旗致敬以體現(xiàn)他們對跆拳道的敬重和對祖國的熱愛;向場地致敬以感謝場地提供了練習的場所;向教練致敬以感謝教練的細心指導;向隊友致敬,感謝他們的一直陪伴和友愛互動。正是因為武者在這些簡單、固定的動作中無形地受到感染。借助重復訓練,學生將持續(xù)加深對“禮”的了解,在最后形成鞠躬的習慣。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禮儀之邦,而武術作為一項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特別重視禮儀,有未曾習武先習德之說。武術禮儀是習武者應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是習武之人文明禮貌的一種體現(xiàn)。武術禮儀最常見的為抱拳禮,在武術段位手冊中第九條明確指出在參加單人項目時上場和下場時需向考評長行抱拳禮,二人項目時被介紹人應向觀眾行禮,開始需相互行禮,結束后與考評長相互行禮,再向觀眾行抱拳禮。在中國由于武術擁有眾多的器械,因此由不同器械又分為不同的禮儀,如抱刀禮、持劍禮、持棍禮、持槍禮等等。
綜上所述,跆拳道和武術都非常注重禮儀的培養(yǎng),同時由于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熏陶,形成了不同的禮儀習慣。二者不同的在于跆拳道的禮儀對比于武術更加的嚴格,跆拳道運動若見到教練沒有行禮可能會被教練批評或懲罰,而武術的禮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更注重于武者的自律。
2.2.3 跆拳道段位制與中國武術的段位考核內容 跆拳道段位制的考核分為晉級考試和晉段考試兩個方面。評估內容主要有理論知識檢驗和技術評估。除技術考核外,跆拳道考試的內容也十分重視學習者的精神禮儀[7]。在考核的過程中,要嚴格考察受考人的個人意志、耐心、勇氣、個性等的綜合素養(yǎng),它貫穿于韓國文化和精神,同時也是跆拳道運動得到廣泛傳播的主要緣由之一。技術評估主要為技術水準、技能測試和品勢(套路)演示。跆拳道技術是根據(jù)基本步法、踢腿等動作所組成,其評估內容也是基本的練習內容。技能測試是第一級和第二級的測試內容,而晉升者通常通過踢板來表演自身的技能與功力。品勢(套路)演示是包括二十個基本動作組成,動作次數(shù)不多,便于學習者掌握。技術評估內容是基本技術和品勢、實戰(zhàn)、破關、特技等,逐段增加難度(見表3)。
表3 跆拳道晉級考核內容
與跆拳道段位制相比,中國武術沒有段前級考核,段位考試是直接展開考試。考核評價內容主要包括理論考核和技術考核。段前級位晉升入段資格和一、二、三段的理論考核內容是基礎理論考試。高段位晉級理論考核的內容主要有基礎理論、科研情況、專著等。技術評估內容為與之相關的段位考試中規(guī)定的武術套路和訓練。武術的初始段位和中期段位的考核是以技術考試為主要內容的。從一段到六段位的晉級考試,主要根據(jù)套路、器械的困難程度與規(guī)則來逐段提升。高段位晉升考試的要求和規(guī)則是相對嚴格的,必須參照理論研究、科研工作、工作表現(xiàn)進行考核,以及對武術項目的傳播和推廣是否有重大貢獻(見表4) 。
表4 武術段位制考核內容
通過表3和表4的對比,可以明顯看出中國武術段位的考試內容缺乏對段前水平的考核,而跆拳道科則有對階段前水平的考核評價,主要涵蓋的方面是為了考察學生的基本步驟和踢法的基本技巧,也有基本的禮儀、絕技和品勢套路。它的要求相對更適合技術進步的階段特點,能夠促進初學者的積極性,能夠合理地培養(yǎng)他們的基本素質。而且,中國武術段位的技術評估內容只是套路演練。與跆拳道科系的內容相比較來講,缺乏整體的技術評估?;炯夹g體現(xiàn)了武者的基本技術程度,而武術段為晉級考核內容往往被忽視在這一點上,使得考核的內容似乎不夠充分,難以全面和準確地判斷武者的技術水準。
2.2.4 跆拳道段位制與中國武術的段位考評機構與審批制度 在現(xiàn)階段,跆拳道段位提升考試主要有三個方面,有自行審查、協(xié)會審查和國技院審查三部分。跆拳道道館,俱樂部,體育館,教育機構和其他機構展開自我審查和推廣評估;協(xié)會審查是指由韓國跆拳道協(xié)會的跆拳道協(xié)會進行五段及五段以下的考核。由國家技術研究所進行六段以上的晉級考試。這種分級晉升評估既增強了跆拳道制度的作用和價值,又具有可實施性和操作性。除此之外,跆拳道段前級位的提升考試并沒有對評估機構施加非常嚴格的要求。道館如果是按照程序規(guī)范開展,就能夠自行組織學員展開晉級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跆拳道練習者的興趣提升,吸引了各種各樣的人群加入,但是其規(guī)范程度有待加強。
當前,中國武術評審單位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級審批考核機構。初階段和中階段(即一至六段)的審批,主要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武術管理。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開展高段位的審批和考核工作。可見,中國武術段位的晉級考試評價機構的建立是比較集中和不靈活的。這種“集中式”的審查考核制度雖然在考核的嚴謹度上有了保障,但不能有效解決各級管理層的權益關系。無法有效進行段位晉升的考試,由此阻礙了部分武術愛好者參加段為提升的興趣,制約了中國武術段位制的進一步壯大與發(fā)展,并且這也是修習武術的人不愿意看到的。
2.3.1 擴充段位級別并有效改善段位標識 跆拳道段位制等級分為“級、品、段”。中國武術段位制的評價等級僅分為“級和段”。跆拳道的“十級、三品、九段”的水平設定比武術“三級、九段”的水平設定相對合理、有效。段前級位的設定與規(guī)劃相對細致,比較適合人類科學訓練的特點。中國武術可以借鑒跆拳道段的設置在段位中設置模式,擴充多層次的設置,引進段前級位的規(guī)劃。
跆拳道段前級位設置為“十級”。段前級的級別劃分太繁瑣,對學習者希望高速提升自己段位的期望有所阻礙,尤其是初學者的推廣熱情。中國武術的段前級位水平應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然而不應過高,它可以設置在6級或8級,這樣初學者就可以快速突破關卡,具有晉級的信心。
2.3.2 優(yōu)化順應不同拳種的考核標準與內容 中國武術段位制的考核與評價沒有段前級之分,是可以直接展開段位考試。中國武術段位制套路類的技術評估內容只是套路演練。與跆拳道科系的內容相比較而言,它缺乏基本的技術評估。整體技術表明了學習者的大致技術能力,然而中國武術段位的評估內容忽略了這一方面,使得評估的內容似乎不夠充分,難以全面準確地判斷從業(yè)人員的能力[8]。因此,中國武術段位制考核與評價內容的革新發(fā)展,不僅要重視晉升段位技術的綜合性,還要重視基本技術的整體性,還要重視實戰(zhàn)的操作性
2.3.3 豐富社會化考評機構及增設考評點 武術段位屬于官方性的考試,負責各部門工作的職能部門有權評估段位制。這必然會使得段位制的過度官方性,降低了參與段位考核的積極性,不利于武術段位制的推廣,要有效處理上述問題,必須將評鑒權力下放到基層武術單位,也就是社會化武術科評鑒組織或機構,使武術制度貼近基層。
中國武術段位制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實施武術制度,構建社會化的武術評價機制和組織。中國武術段位可以參考跆拳道段位傳播的成功經(jīng)驗,擴充中國武術協(xié)會授權的段位評鑒機構,下放評鑒權利,讓基層組織,各級學校及武術俱樂部.只要能進行武術活動,就能夠展開武術水平評估,并上報市級以上武術行政部門批準,根據(jù)當?shù)匚湫g部門負責指導和監(jiān)督落實。廣泛用于吸引各地民間武術從業(yè)人員,加強各評價機構的服務功能,并在一定期間內組織武術愛好者進行培訓。因為不同地區(qū)的社會文化、地理環(huán)境等社會環(huán)境是不同的,不同類型拳種的訓練也不同。在某一拳種練習聚集的地區(qū),可以通過相應拳種的武術訓練和講座,也可以借助現(xiàn)代的網(wǎng)絡科學技術,網(wǎng)上在線解答服務,使群眾了解段位制,擴大段位晉升考核數(shù)量,適應大量武術愛好者提升等級的自身需求,由此強化武術的普及和擴大。在此基礎上,一些地區(qū)也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舉辦各種武術比賽。比賽內容主要有考試內容,降低了參賽選手的資格,使武術愛好者有機會進行比賽和段位考試,大大提高了武術愛好者的參與度,促進段位制度的發(fā)展。
2.3.4 進一步提升武術段位制的文化內涵 伴隨著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全面發(fā)展與壯大,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大有提升,然而由于其他國家文化的進入與熏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逐步被忽視[9]。在上層建設上,我們只注重學生的基礎理論的掌握與了解,而降低了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視。這種重視知識教育,忽視體育的發(fā)展,使得武術文化在這個環(huán)境中的影響也很大,尤其是競技體育的進一步開展,致使人們對武術的普遍認識局限于一套拳法或者武術套路上,覺得中國武術是“花架”,并不存在一定的實用性。武術文化的缺失和對武術的誤解,使武術難以在短時間內大范圍發(fā)展。從根本上解決武術發(fā)展不完全局限于推廣模式、傳播方式,而是回歸傳統(tǒng)文化、武術文化,增加公眾對武術的認同感。此外,與跆拳道的禮儀相比,武術禮儀文化缺乏嚴格的規(guī)定。無論是在正常的訓練中,還是在比賽中,都要給同伴或對手用以抱拳禮儀,使得武術文化內涵與禮儀伴隨訓練者終身[10]。突出中國文化的特點,需要從禮儀和文化的視角進行推廣,更有利于中國武術自身發(fā)展和國際交流。
在段位制度的劃分和等級標志上,跆拳道段位制段前級比武術段位制段前級的劃分更細致,跆拳道段位制的等級標志明顯易區(qū)分,武術段位制的等級標志不夠醒目。在禮儀、服裝對比上,跆拳道和武術段位制手冊中對禮儀和服裝都有各自的要求。在段位考核內容上,跆拳道段位制考核偏向于基本功,中國武術段位制考核更偏向于整體的技能水平。在段位考評和審批機構上,跆拳道段位考評和審批更貼近基層,但審批權力下放過大,武術段位考評和審批過度官方性,不夠靈活。因此,在發(fā)展理念上,跆拳道段位制對武術段位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進一步在考評內容、段位標志、文化內涵方面等合理推進。
1)武術段位制可以優(yōu)化段位劃分,擴充段前級。有效改善段位標識,使其更加醒目易分辨。
2)由于武術門派眾多,因此服裝無法做到統(tǒng)一,但是可以在服裝上增設標志性標志以便于易區(qū)分服裝所代表的門派。在舉辦一些活動時對服裝做出一些硬性標準。
3)適當調整考核內容,增加一些基本功的考核,在考核內容中對于禮儀方面給予一定的考核比重,對于散打對抗考核考慮下年齡方面的影響。
4)武術段位制可以適當?shù)叵路旁u鑒權力到基層武術單位,使武術段位制更貼近基層,豐富社會化考評機構,增設考評點,使學者晉段考核更快捷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