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近些年,我國對新聞行業(y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深。新聞行業(yè)在取得實質性進步的同時,對于出鏡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報道技巧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保證新聞報道質量和提高出鏡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本文從職業(yè)心理素質,知識素養(yǎng),新聞判斷力,表達能力等方面,為出鏡記者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出鏡記者;新聞素養(yǎng);報道技巧
一、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出鏡記者的素養(yǎng)淺析
(一)自信、冷靜是出鏡記者必備的職業(yè)心理素質
在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要有足夠的自信。這樣在出鏡時就能夠給觀眾以信服感,所以新聞記者在進行報道之前,要對整個新聞事件的背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將有助于自信心的樹立。在現場直播報道的過程中,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的難度。記者必須時刻保持頭腦的冷靜和清醒,對于現場的情緒進行準確的表述,但不過分沉迷其中,造成自身情緒低迷的狀況發(fā)生,尤其是在交通意外事故、自然災害、比賽現場等這些特殊的場合時,記者要有能力跳脫出現場氛圍,進行準確、真實的報道。
(二)充足的知識儲備、恰當且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鏡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時間通常都很短,所以這就需要出鏡記者將及時報道的新聞與評論能夠聯(lián)系起來,并且在播報的同時挖掘具有價值的信息,做到播報、敘述、評論相結合。新聞記者康輝在進行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現場連線報道時,與直播間進行了8分鐘的連線??递x不僅對會場的情況進行了介紹,還將現場的相關數據和會議背景信息進行了引入。對會場的氣氛、熱度以及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的參與成員等均進行了報道。在報道過程不僅流暢自然,而且信息內容的豐富也使得新聞更加飽滿生動。因此,出鏡記者在進行有聲語言表達時,要做到精準、恰當、貼切。
(三)體態(tài)語言也是新聞報道中的一項表達形式
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出鏡記者對于報道時的肢體語言表達要進行管理。在進行實物演示的過程中,記者需要依靠肢體語言來傳達信息。如果記者對自己的動作力度、速度、幅度等沒有一個合適的把握,電視媒體就有可能會將它無限放大,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來。對于出鏡記者的服飾發(fā)型,也會側面影響新聞報道的效果。
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時,記者應以正裝出現在鏡頭前,在安全事故類型新聞中,可以佩戴安全帽進行播報。在一些主題活動、慶典等報道中,可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或與活動主題相關的服飾來進行報道。
二、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的報道技巧研究
(一)報道地點很關鍵
出鏡記者在進行直播連線的過程中,不僅要追求新聞的時效性,更要注重新聞播報的現場感。一個好的播報地點選擇,能夠為新聞報道增添感染力和說服性。
央視記者白巖松在進行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兩次都選擇了落馬洲大橋作為直播地點,并且這兩次的直播都用了“一腳踏香港,一腳踏深圳”的做法來進行現場報道。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還牢牢抓住了香港回歸祖國的深刻意義。
另外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一個適合觀察的報道點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夠提高直播連線的信息量,還能豐富報道視點的多樣性。
(二)表達內容眾多,要有敏銳的選擇
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記者需要迅速掌握第一手資料,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對于新聞現場以及背后的信息要進行充分的描述,增強現場感和真實性。通過采訪目擊者、權威人士等增加連線過程中的信息量和權成性。
在進行個人觀點表述時,應以第一人稱進行報道,通過自身在現場的感受進行表達,成為觀眾的眼睛、耳朵、鼻子,讓觀眾能夠在新聞報道中獲取和感受信息。
最后,也是對新聞記者進行直播報道時最有挑戰(zhàn)性的,記者應在報道時展開及時的評述,加強傳播效果,使新聞報道更加全面、立體、深入人心。要能夠提出一些觀點,并引發(fā)觀眾的思考。
三、結語
新聞視角的選擇往往能夠決定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因為記者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和價值導向的使命,所以在報道視角的選擇上,需要記者在新聞現場做大量的工作采集信息,通過觀察和自身的體驗,獲取最具價值和報道意義的新聞視角。并且在與觀眾進行交流時,要注重情感的表達和分寸的把握,時刻將人文關懷意識貫穿報道的始終,使得現場報道更具溫度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