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一詞來(lái)源于《禮記·大學(xué)》:“《詩(shī)》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盀槊窀改?,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
《后漢書》載杜詩(shī)為南陽(yáng)太守,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將之與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說(shuō),這時(shí)“父母”一詞已經(jīng)有了地方官的含義。宋初王禹偁《謫居感事》:“萬(wàn)家呼父母?!逼渥宰ⅲ骸懊耖g呼令為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