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紅
古詩文比較閱讀,就是將兩篇或兩篇以上、內(nèi)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聯(lián)系的古詩文,加以比較分析、對照鑒別地閱讀。在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中達到提高學生遷移思維能力和深入分析問題能力的目的。
古詩文比較閱讀文段(或詩歌)的選取一般遵循以下原則:一、幾個文段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點”,課外文段往往是對課內(nèi)文段的補充或延伸,在文體、主題、題材、人物形象、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等要素中有一個或多個相同(相近)之處。二、比較閱讀的各文段之間存在著“可比點”,或同中存異,或異中有同。三、課外選文與課內(nèi)選文難易程度相當,均為淺易文言文。
常見題型:1.翻譯文中的重點語句;2.按要求(用原文中相關語句或用自己的話)概括淺易文言文的主題、內(nèi)容及作者的觀點;3.分析文言文中的表達技巧;4.簡要評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5.針對文中的人物、事件談談自己的認識和感想,或作簡要評析。
考點一:內(nèi)容理解
(2019·湖南邵陽)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
三閭祠①
〔清〕查慎行
平遠江山極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開。
莫嫌舉世無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國恨?歲時③猶動楚人哀!
湘蘭沅芷年年綠,想見吟魂自往來。
【注釋】①三閭(1ǚ)祠:位于湖南汨羅。②漠漠:這里形容荒涼寂寞。③歲時:節(jié)令。
甲乙兩文都在談人才問題,甲文指出因為
“? ? ? ”的現(xiàn)實,造成了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終被埋沒摧殘;乙文中,詩人認為“? ? ? ”導致了屈原終被放逐的命運。(請用詩文原話回答)
【解析】
本題考查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找出相關的語句回答即可。
參考答案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未有庸人不忌才
考點二:寫法比較
(2019·山東東營)
【甲】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笨得C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蹦巳∫缓J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笨得C笑而遣之。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①?
——歐陽修《歸田錄》
【乙】族兄中涵知旌德縣時,近城有虎暴,傷獵戶數(shù)人,不能捕。邑人請曰:“非聘徽州唐打獵,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幣往。歸報唐氏選藝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則一老翁,須發(fā)皓然,時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滿,半跪啟曰:“聞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賜食未晚也?!彼烀蹖?。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爾尚畏耶?”入谷將半,老翁顧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嘯聲,果自林中出,徑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縱八九寸,橫半之,奮臂屹立,虎撲至,側(cè)首讓之,虎自頂上躍過,已血流仆地。視之,自頷下至尾閭,皆觸斧裂矣。乃厚贈遣之。
老翁自言煉臂十年,煉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掃之,不瞬;其臂使壯夫攀之,懸身下縋不能動。《莊子》曰:“習伏眾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p>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注釋】①此句為作品原有內(nèi)容。(庖?。敖馀!笔钦f透徹把握牛之筋節(jié)骨肉等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才能游刃有余。(輪扁)“斫輪”是說斫輪奧秘難以傳授,需要在實踐中領悟。
簡要說明兩文在寫法上的共同之處及其作用。
【解析】
常見的寫法有襯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鋪墊、伏筆、設置懸念等,平時要熟練掌握這些寫法,對照文本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示例一 借事說理。作用:兩文敘述真人真事,從中引申出普遍的規(guī)律或道理。這種寫法深入淺出,啟人心智,發(fā)人深省,更具說服力。
示例二 善設懸念。作用:甲文先說射技“舉世無雙”,而賣油翁“但微頷之”,這一懸念令讀者產(chǎn)生了心理期待。乙文寫請來的老翁“須發(fā)皓然,時咯咯作嗽”,這樣的人焉能伏虎?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飯的請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簡陋,把虎喚醒等都形成了懸念。這樣寫令故事富有傳奇色彩,情節(jié)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考點三:人物形象分析
【甲】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世說新語》
【乙】楚厲王有警鼓,與百姓為戒①。飲酒醉,過而擊,民大驚。使人止之,曰:“吾醉而與左右戲擊之也?!泵窠粤T。居數(shù)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韓非子》
【注釋】①戒:警戒的信號。
請分別概括華歆、王朗、楚厲王三人的品質(zhì)特征。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內(nèi)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寫方法,作者對人(事)物的評價,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jīng)歷等;最后結(jié)合文中重點段落和句子答題即可。
參考答案
華歆:守信用、講道義;王朗:極端自私、背信棄義;楚厲王:不重視誠信,隨意說出戲言,知錯能改。
考點四:鑒賞比較
(2019·遼寧沈陽)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宿江邊閣①
◎杜 甫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
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
鸛鶴②追飛靜,豺狼得食喧。
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
【注釋】①此詩作于大歷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慶云陽)到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閣。②鸛:形似鶴的水鳥。
對兩首詩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望岳》的七、八兩句寫詩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絕頂,俯視群山,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精神。
B.《宿江邊閣》的五、六兩句將鸛、鶴追飛后的寧靜安棲同豺狼的爭喧搶奪對比,一靜一喧,渲染夜晚野外凄清與悲涼的氣氛。
C.古人用字頗為考究,《望岳》中的“割”字形象地寫出泰山的高峻,《宿江邊閣》中的“翻”字使詩歌描繪的畫面充滿動感。
D.杜甫詩歌的主體風格為沉郁頓挫,《望岳》和《宿江邊閣》這兩首詩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種風格。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內(nèi)容及詩歌風格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得出答案。D不恰當,《望岳》的風格不是“沉郁頓挫”而是“氣勢磅礴、一往無前的豪放風格”。
參考答案
D
古詩文比較閱讀的題型和單篇古詩文閱讀的題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其考查內(nèi)容涉及到兩個古詩文語段,一般是對兩個古詩文語段從語句、語言、內(nèi)容、人物、寫法、主題等方面進行比較。
求同型題目要通過對不同閱讀材料的分析,找到幾者間的“聯(lián)系點”;求異型題目關鍵是找準有助解題的指向性詞語,以免跑題。
1.求異型:首先認準“同”的是哪個方面,然后同中求異,找出相應的內(nèi)容;2.求同型:先明確“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點,然后從“異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確所要“解釋”的對象,再弄清從哪里去尋找相應的解釋;4.綜合型:前一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問題的先決條件,因此解題的關鍵是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