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若玥
摘要:傳播觀念作為傳播的價值理念,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傳播活動。通過對傳播觀念如何發(fā)展的考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傳播史的發(fā)展。文章旨在針對中國的傳播觀念史的研究成果作一個簡單的梳理,以求對中國傳播史的研究作出一點貢獻。
關鍵詞:傳播史 傳播觀念 中國 變遷
關于傳播觀念的發(fā)展史,古今中外的研究討論從未間斷。由于傳播學這門學科比較年輕,又是在西方生根發(fā)芽,成長起來以后才傳入中國,因此,傳播學在中國的發(fā)展也經歷了一個適應國情的過程,與之相對應的傳播觀念也在不斷發(fā)展。
理清概念
既然專注于探討中國的傳播觀念,那么我們首先應該對此做出一個概念上的界定。傳播學作為一個涵蓋范圍比較廣的學科,它的研究領域也是非常繁雜的,即使是研究傳播史也仍然可以分為不同的領域。為了使其更加精確,筆者采用王琛的劃分方式,把傳播史的領域初步界定為:一是傳播媒介史,涵蓋文字史、印刷史、出版史、編輯出版史的相關內容,這是傳播的物質技術層面;二是傳播制度史,研究傳播者的角色、身份、組織、制度、機制等,是傳播制度層面的研究;三是傳播觀念史,是對歷史上人們關于傳播的認識、理念、倫理、習慣等研究。本文主要考察第三層面。
縱觀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施拉姆訪華開啟了中國關于傳播學“本土化”的研究歷程,至今三十余年的時間致力于研究中國本土的傳播史發(fā)展與變遷。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專注于中國傳播史研究的深圳大學的吳予敏,他在2008年時發(fā)表了兩篇論文《中國傳播觀念史研究的進路與方法》和《談談中國傳播觀念史的研究》。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對傳播觀念和傳播觀念史的定義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同時探討了研究中國傳播觀念史發(fā)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他給出了研究中國傳播觀念史的一些方法。以此為框架,探討中國傳播觀念的形成、意義、功能和演變,考察傳播觀念與傳播制度、行為的內在聯系??梢哉f,這兩篇文章對于我國學者研究傳播觀念史起到了理論指導的作用。
先秦作為我國古代傳播史上傳播活動最為活躍的階段之一,傳播觀念的形成也是由這個階段開始的。首先,何慶良的《先秦諸子對傳播功能的認識與應用》、廖聲武的《論先秦時期儒家的傳播思想》和夏曉鳴的《儒道傳播思想之比較》都是對先秦諸子時期傳播的研究。儒學思想家靠游說諸侯、辦學授徒、編輯整理古籍和著書立說,對中華文化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且儒家對傳播功能的認識有獨到的見解,他們認為向民眾進行教化傳播對贏得民心、穩(wěn)定政權有重要作用。同時,認為傳播作用具有雙面效應,統(tǒng)治階級應慎重對待傳播的影響。而何慶良則是就儒、墨、道、法、縱橫五家的傳播實踐特征及其對傳播功能的論述,將其劃分為政教派、功利派、無為派、監(jiān)控派和外交派五大功能派別。而邵培仁則在《論中國古代受眾的信息接受特色》和《論傳播學研究的中國特色》中,對于中國古代接受信息的方式進行了研究,認為“觀”“味”“知”是中國古代的信息接受方式,并對中國特色的傳播學進行了界定和闡釋。另外,方漢奇在《中國近代傳播思想的衍變》中,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對于中國近代以來各種傳播思想的發(fā)展變化進行了概括,將1840年到1911年的70多年劃分為中國傳播思想從萌芽到逐步形成的四個階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原武漢大學教授張昆所著的《傳播觀念的歷史考察》,這本書是從宏觀角度,對傳播史的三個領域:傳播制度、行為、觀念進行了考察。張昆認為,我國對于前兩個領域的研究非常廣泛,而傳播觀念則是一個相對被冷落的課題。因此,將傳播觀念作為重要性等同于前兩者的內容進行研究。為了更加全面,對于傳播觀念的探索也是從先秦諸子時期的孟子開始的。由以上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研究主要是注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傳播觀念的總體特點。
到了近代,傳播活動更加活躍,首先是在鴉片戰(zhàn)爭后,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門打開使得西方先進思想能夠傳入,我國第一批報紙基本上都是由外國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在這個時期,由于中西方思想互相融合,我國的傳播觀念也呈現多元化融合趨勢。方漢奇在《中國近代傳播思想的衍變》中,就對這一階段的歷史及其觀念變遷作出了一個詳細的概述。而黃旦、韓國飚的《1981-1996 : 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對幾種新聞學術刊物的簡略考察》,則以三本知名刊物為調查對象,對我國傳播思想的歷史現狀進行調查研究。
在上述兩個階段的研究中,存在傳播觀念研究重視不夠的問題。在21世紀,更加注重多角度、多側面研究傳播觀念史,如李慶林的《論中國傳統(tǒng)傳播觀念和傳播智慧》和《論中國傳統(tǒng)傳播觀念的倫理特色》、汪鵬的《從碑刻媒介看中國古代傳播觀念》。更多的研究開始轉向其他角度,如秦漢、胡慧民的《改革開放40年中國對外傳播觀念的演變》,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傳播觀念和實踐的發(fā)展脈絡,總結了實踐經驗,有助于推動我國對外傳播工作。
在不同時期,我國傳播觀念呈現出不同特點,從地區(qū)視野到全球視野,從堅守傳統(tǒng)到與時俱進,從緩慢發(fā)展到迅速更新,都展現出我國傳播觀念史研究在前進發(fā)展中所取得的成就。
存在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
在中國傳播學本土化的歷程中,對于傳播史的研究和討論從未停止,更是產生了不少有借鑒意義和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但是,如果就傳播觀念史部分的研究成果來看,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是在對于傳播觀念史的研究中存在著兩個傾向。第一個傾向是討論仍以西方語境為主,將西方的四大奠基人和三大流派作為傳播觀念史的源流。這種研究是站在西方語境下,忽視了我國本土的傳播語境。事實上,就歷史而言,我國的傳播史源遠流長,就如上述有關先秦諸子的傳播觀念研究。第二個傾向是在研究傳播學時主要集中于討論近現代傳播學者的思想,沒有對思想的源流進行梳理和探索。要建立一個有完整框架的中國傳播觀念史體系,就要對我國自古以來的各種傳播觀念和思想進行追溯,探討這些思想的源流和脈絡,從個體著手,再將其置于更為宏觀的歷史環(huán)境中進行考察,做到古今對照、脈絡清晰,才能夠真正掌握我國傳播觀念的發(fā)展歷程。
其次是對我國傳播觀念史的了解不夠,以至于研究對象過于單一。在查閱我國傳播觀念史方面的文獻時,可以看出,古代和當代的研究比較多,但是對近代傳播觀念史研究較少。這是由于研究視角不夠大的緣故。如果能將這部分內容再深入地進行研究,則有助于我國傳播觀念史的框架搭建。由于這部分的內容太過于龐雜,對研究者自身的學科背景和知識儲備要求很高,且有關這部分的應用資料也不多,所以很多學者在研究時感到無從下手。
結語
我國傳播觀念發(fā)展史是與中國歷史發(fā)展相并行的。自有歷史記載開始,中國就已經有了早期的傳播活動和與之相對應的傳播觀念。在兩千多年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中,我國的傳播觀念不斷更新,與時俱進,呈現越來越多元的特點。在未來的傳播觀念研究中,可以更加細化不同歷史階段的傳播觀念,找準方向,推動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欄目責編:邵滿春
參考文獻:
1.姚錦云,邵培仁:《華夏傳播理論建構試探:從“傳播的傳遞觀”到“傳播的接受觀”》,《浙江社會科學》,2018(8)。
2.韓立新,劉 瑩:《傳播觀念的淵源、沖突、融合及傳播史研究新體系的構建——評《傳播觀念的歷史考察》(第二版)》,《新聞與寫作》,2017(7)。
3.謝清果:《2011-2016:華夏傳播研究的使命、進展及其展望》,《國際新聞界》,2017(1)。
4.吳予敏:《談談中國傳播觀念史的研究》,《新聞大學》,2008(2)。
5.王 ?。骸?0年來中國傳播史研究回顧》,《當代傳播》,2006(6)。
6.李慶林:《皇權專制的建構和敘事》,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7.夏曉鳴:《儒道傳播思想之比較》,《社會科學動態(tài)》,2000(11)。
8.廖聲武:《論先秦時期儒家的傳播思想》,《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3)。
9.黃 旦,韓國飚:《1981—1996: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對幾種新聞學術刊物的簡略考察》,《新聞大學》,1997(1)。
10.何慶良:《先秦諸子對傳播功能的認識與應用》,《新聞與傳播研究》,1995(1)。
11.方漢奇:《中國近代傳播思想的衍變》,《新聞與傳播研究》,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