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滄 粟慧
[摘 要]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立后全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是中國的農業(yè)大省,處在中國與東盟進行對外貿易的前沿,在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立運行后廣西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總額不斷增長,但廣西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貿易逆差不斷增加、農產品相似程度高、農產品貿易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提出充分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充分發(fā)揮互補優(yōu)勢,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廣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農產品貿易
[中圖分類號] F74?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3283(2020)03-0008-03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Between Guangxi and Asean——The Background of CAFTA Operation
Zheng Wencang? ?Su Hui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xi Nanning 530007)
Abstract: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the total trade volum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accounts for 13% of the total world trade, covering 11 countries, benefiting 1.9 billion people and GDP of up to $6 trill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s economic development. Guangxi i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in China. Guangxi is at the forefront of foreig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gricultu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gricultural trade in Guangxi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Through analysis,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has made the total agricultural trade between Guangxi and ASEAN increase continuously, bu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uangxi, such as increasing trade deficit, high similar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mperfect agricultural trade system.
Key Words: Guangxi; CAFTA;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立后,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總額占全世界貿易總額的13%,范圍覆蓋11個國家、惠及19億人口、GDP高達6萬億美元。從人口上計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qū);從經濟規(guī)模上看,是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qū),是發(fā)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qū),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廣西是中國的農業(yè)大省,且處在中國與東盟進行對外貿易的前沿,在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立運行后廣西農產品貿易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具有現實意義。
一、廣西與東盟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整體變化情況
(一)CAFTA建成前,廣西與東盟農產品進出口分析
CAFTA建成前,2004—2009年廣西與東盟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總量上的變化趨勢總體上是上升的,由2004年的19314萬美元增長至2009年的61580萬美元,翻了3.23倍。但是貿易總額增長的過程并不平穩(wěn),在2005年、2006年曾出現大幅度下滑,較2004年下降了一半。貿易增長的幅度也并不穩(wěn)定,總貿易額增長速度在2005年最低時低至-51.6%,2006年有所緩和但仍然處于-7.5%的負增長狀態(tài),在2007年達到最高的319.2%,2008年卻再次下滑至23.7%,到2009年下滑至9.9%,波動劇烈。從進出口順差逆差的角度來看,廣西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過程中,順差和逆差交替出現,差額幅度較為接近。以上統計數據反映出CAFTA建立前,廣西與東盟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波動中交替緩慢增長的特點。
(二)CAFTA建成后,廣西與東盟農產品進出口分析
CAFTA建成后,2010—2017年廣西與東盟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有了極大的改觀。從總量上看,廣西與東盟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49080萬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687949萬美元,2010—2017年雙方農產品貿易總累計額3624370萬美元是2004—2009年貿易總累計額700394萬美元的5.17倍,貿易規(guī)模較之前更為龐大。貿易增長過程基本保持持續(xù)平穩(wěn)上升的狀態(tài),增幅穩(wěn)定在-4.2%至44.1%之間。自2010年起,廣西陷入全面貿易逆差狀態(tài)并持續(xù)至今,且逆差額日益增大。
二、CAFTA建成后關稅政策變化及對廣西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于2010年正式成立,但關稅削減早在2004年便逐步展開,2004年“早期收獲計劃”對經常性交易產品進行了關稅下調,為CAFTA的建立做出了重要鋪墊。2005年簽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貨物貿易協定》明確了未來各階段關稅縮減的計劃。
(一)CAFTA建成前后關稅政策的變化情況
2004年,中國和東盟各成員國達成共識啟動“早期收獲計劃”,對雙邊貿易意愿強、極具互補性的這部分產品優(yōu)先采取大幅、快速的關稅削減?!霸缙谑斋@計劃”中包含了活體家畜、肉類、水海產品、蔬菜、水果和堅果等雙方交易數額大、交易頻繁的特色商品。東盟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6個老成員國在2006年將該部分產品關稅削減為0,其他東盟新成員國也在2010年削減為0。
2005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貨物貿易協定》的簽訂擴大了降稅范圍,由“早期收獲計劃”的500多種經常性特色產品擴增至7000多種正常商品,進入了全面關稅削減階段。但是該階段對降稅產品還是有所區(qū)分的,分為正常商品和敏感商品,正常商品又分為一軌和二軌兩類,敏感商品分為一般敏感和高度敏感,這種區(qū)分影響了不同類別產品的降稅進程。
(二)關稅變化對廣西與東盟主要農產品進出口的影響
將2004—2009年與2010—2017年廣西向東盟出口的主要農產品的總量比較,關稅變化后,幾乎所有出口的主要農產品總量均增長了1.19—16.6倍不等。再從兩個時期的年平均出口量的變化趨勢來看,水海產品、蔬菜、水果堅果、茶葉、中藥材、生絲發(fā)展趨勢較好,還有發(fā)展的空間。但是從單個商品來看,活豬、活家禽、豬肉連續(xù)負增長,水海產品從2014年起增長也開始下降,其他商品則在不穩(wěn)定中波動增長或維持在原有規(guī)模,增長速度放緩,出現疲軟的現象。
廣西向東盟進口的主要農產品的情況同樣深受稅率變化的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成前,我國將糧食、橡膠、木材、紙漿等列為敏感商品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關稅,限制了這部分產品的進口。關稅逐漸取消后,這些產品均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水果堅果、大豆、合成橡膠、原木、鋸材等商品的進口總量增長幅度非常大,而且增長趨勢基本趨于平穩(wěn)。
三、發(fā)展面臨的問題
(一)貿易逆差加劇
廣西在與東盟進行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的趨勢必定是繼續(xù)擴大的,但是逆差的問題也會隨著規(guī)模的擴大進一步加劇。廣西對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形成,一方面是對敏感產品關稅的全面放開造成的,敏感產品關稅的降低使得東盟各國大量質優(yōu)價廉的初級農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對我國市場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另一方面是部分產品逐漸失去比較優(yōu)勢。我國活豬、活家禽、豬肉由相對優(yōu)勢變?yōu)槭?yōu)勢,原本出口增幅較大的水海產品增長逐漸放緩,造成出口總量的增長跟不上進口總量的變化。還有一個方面是原本具有長期優(yōu)勢的商品如水果、生絲等在技術上的發(fā)展滯后,未能將潛力全部發(fā)揮。
(二)農產品貿易的相似程度高
廣西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東盟各國十分靠近,氣候環(huán)境上十分相似,生產的農作物有交叉重疊的現象,在貿易的過程中會產生相互競爭。然而東盟各國的地理位置相對于廣西更具優(yōu)勢,產出農產品的質量相對更優(yōu)質,東盟各國更低的勞動力成本使得其農產品在價格上同樣具有優(yōu)勢,使得廣西農產品在出口過程中趨于劣勢。
(三)農產品及相關行業(yè)體系發(fā)展落后
廣西在農產品行業(yè)的發(fā)展相對滯后。從生產方式上來說,大部分地區(qū)仍舊沿襲傳統的小農戶小規(guī)模分散種植,生產效率較為低下,技術成分不高,抗風險能力差,不能整合資源從而發(fā)揮規(guī)模優(yōu)勢。從農產品貿易的配套服務來說,廣西工業(yè)體系、物流體系不夠發(fā)達,農產品運輸環(huán)節(jié)中包裝、冷藏、保鮮、滅菌的技術還未與國際標準接軌。從貿易方式來說,仍舊以邊境傳統大宗貿易為主,且市場主要是以越南為主,市場單一,B2B、B2C等線上交易在廣西發(fā)展程度低。
四、對策與建議
(一)充分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一經提出便受到東盟各國的積極響應,農產品貿易又是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合作項目,為廣西農產品貿易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廣西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與東盟海陸相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之一。同時,廣西又是東盟博覽會的永久會址,與東盟各國長期的交流溝通,為“一帶一路”倡議奠定了良好的貿易基礎。廣西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歷史的機遇,加大對農產品生產、出口的投入,擴大與東盟各國的合作,減少貿易摩擦,拓寬農產品貿易市場。
(二)充分發(fā)揮互補優(yōu)勢
廣西在進行農產品貿易時,應當針對互補性強的產品集中力量進行生產,整合現有的零散資源,利用廣西豐富的勞動力進行集約化大規(guī)模生產,發(fā)揮產品的優(yōu)勢。要不斷發(fā)掘具備廣西特色的農產品,避免農產品貿易時面臨的相似產品競爭,再通過打造廣西特有的品牌形象,增強國際影響力,增加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技術研發(fā)上,要加強與國外的交流,不斷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堅持自主研發(fā)適應廣西實際情況的生產技術。生產管理上,提高廣西地區(qū)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水平,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對初級農產品進行加工,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四)發(fā)展農產品跨境電商貿易
順應全球跨境電商快速發(fā)展的新形勢,對廣西農產品電商給予一定程度的扶持,鼓勵廣西農產品跨境電商的發(fā)展,構建“互聯網+”的農產品貿易模式,充分發(fā)揮“互聯網+”時代下跨境電商信息傳遞快速、貿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全天候業(yè)務運作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陳文.CAFTA對廣西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商業(yè)經濟,2018(7):103-104.
[2]黃智.廣西-東盟主要農產品生產比較分析及合作發(fā)展策略[J].沿海企業(yè)與科技,2016(5):7-10.
[3]張玉娥.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中國廣西與東盟國家農產品競爭性與互補性[J].世界農業(yè),2016(7):32-38.
[4]張微.貿易便利化對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研究[D].廣西:廣西大學,2016.
[5]金美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研究[D].貴州大學,2015.
[6]黃麗娜.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機電產品出口東盟的影響研究[D].廣西大學,2018.
[7]孫銘壕,錢馨蕾.中國和東盟各國農產品比較優(yōu)勢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1).
(責任編輯:張彤彤 藍 亮)
[作者簡介]鄭文滄(1994-),男,漢族,廣西桂林人,助教,學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等。
[通訊作者]粟慧(1981-),女,侗族,廣西柳州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