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2000-2018年祁連山蒸散發(fā)時空變化及影響因素

        2020-05-06 01:00:02邱麗莎張立峰陳有東王文輝
        水土保持研究 2020年3期
        關鍵詞:祁連山氣溫風速

        邱麗莎, 張立峰, 何 毅, 陳有東, 王文輝

        (1.蘭州交通大學 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蘭州 730700; 2.地理國情監(jiān)測技術應用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研究中心, 蘭州 730700; 3.甘肅省地理國情監(jiān)測工程實驗室, 蘭州 730700)

        蒸散發(fā)(Evapotranspiration,ET)是區(qū)域地表能量、氣候系統(tǒng)和水循環(huán)的主要組成部分[1],在區(qū)域水平衡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ET包括土壤,水面蒸發(fā)和植被蒸騰[3]。衡量區(qū)域蒸散發(fā)情況的指標有地表實際蒸散發(fā)(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和潛在蒸散發(fā)(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ET反映直接參與陸地水文循環(huán)的量,在農業(yè)灌溉管理和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4]。分析ET時空變化趨勢及其與氣象因子等的聯(lián)系,對宏觀角度研究區(qū)域氣候變化和流域水循環(huán)的相互關系具有重要意義[5]。祁連山作為西北重要的生態(tài)功能區(qū),也是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區(qū)。全球變暖導致區(qū)域冰雪融化及出現(xiàn)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已嚴重影響到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6],ET作為水量平衡研究中的重要參量,監(jiān)測其時空變化規(guī)律并分析其與氣象因子的關聯(lián)性對當?shù)厮Y源及農業(yè)管理,生態(tài)修復等有重要意義[7]。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近50 a來全球蒸散發(fā)以下降趨勢為主[8]。1961—2015年中國平均PET為621~1 733 mm,以0.52 mm/a的速率遞減,PET減少主要是由風速減小,日照時數(shù)降低和水汽壓微弱增加共同作用的結果[9]。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河西走廊,南部嶺南等地區(qū)PET值較大,且西北諸河區(qū)減小趨勢最為明顯[10]。對于西北地區(qū)的PET研究表明近52 a來西北地區(qū)PET以0.72 mm/a的速率下降,各季節(jié)主導因素均為風速,且西北地區(qū)81.35%的區(qū)域PET在未來有增加趨勢,西北地區(qū)暖濕化程度將有所減弱[11]。張彩霞等基于Penman-Monteith方程式對河西地區(qū)的PET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1975—2012年河西地區(qū)隨著海拔的升高,降水量和濕潤指數(shù)顯著增加而PET顯著降低,河西地區(qū)平均氣溫和風速對PET影響的百分比分別為41.1%和22.9%[12]。

        已有學者對祁連山ET及PET進行了研究分析。曹廣超等利用彭曼公式,對祁連山PET進行了估算,結果顯示,1960—2012年祁連山南坡地區(qū)PET以0.46/mm的速率波動性上升,PET最大影響因子為最高溫和風速[6];李念等基于Landsat8遙感數(shù)據(jù)估算祁連山高寒草甸ET值,對結果分析發(fā)現(xiàn)祁連山高寒草甸ET總量變化幅度較大,平均為205.4 mm,ET對相對濕度,凈輻射比較敏感[13];田輝等基于MODIS數(shù)據(jù)對黑河流域夏季ET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黑河流域的祁連山區(qū)夏季7 月平均蒸散發(fā)量是中下游地區(qū)的約2.2 倍[14];劉春雨等采用MODIS數(shù)據(jù)對石羊河流域ET 反演得出,遙感ET量能很好的反映研究區(qū)地表的實際情況,有較好的估算精度[15]。目前針對祁連山ET的研究大多利用蒸散公式基于氣象站點數(shù)據(jù)展開,不能提供較為精確的空間分布特征,尤其對于西北內陸氣象站點稀疏且分布不均的區(qū)域[3]。此外,針對不同時期祁連山ET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的定量評價尚未開展,各氣象因子變化對ET變化產(chǎn)生的影響并未得到有效的評估。同時對該地區(qū)不同時期ET時空變化特征的了解欠缺。因此本文以2000—2018年MOD16 ET數(shù)據(jù)為基礎,結合氣象站數(shù)據(jù)和MOD13 NDVI數(shù)據(jù),分析祁連山ET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揭示其與主要影響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為該地區(qū)氣候變化決策及水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jù)。

        1 研究區(qū)概況

        祁連山地處西北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橫跨甘肅,青海兩省,東起烏鞘嶺,西至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接柴達木盆地,是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的分界線[16-17],山勢由西向東降低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圖1),全長約1 000 km,寬300 km,絕大部分地區(qū)海拔3 500~5 000 m[18]。祁連山自然條件復雜,水熱條件差異大,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均溫0.6℃左右,年降水為400~700 mm,水分空間分布表現(xiàn)從東向西遞減的變化趨勢[19]。祁連山河流多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主要河流有黨河、疏勒河、北大河、黑河、石羊河、大通河和湟水[15]。植被分布受大氣環(huán)流和地勢格局的共同作用呈獨特的垂直地帶性特征,海拔由低到高分布有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山地森林草原、高山灌叢草甸、高寒草甸和高寒稀疏草甸[6]。

        2 數(shù)據(jù)及方法

        2.1 數(shù)據(jù)來源及預處理

        本文所用數(shù)據(jù)來源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2000—2018年,時間分辨率為8 d,空間分辨率為1 000 m的MOD16A2和MOD13A2數(shù)據(jù)產(chǎn)品,數(shù)據(jù)可在NASA網(wǎng)站下載。利用MODIS Reprojection Tool(MRT)軟件對下載的MODIS數(shù)據(jù)進行拼接,投影轉換等預處理工作,然后應用ArcMap軟件對預處理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裁剪,剔除無效值,并基于最大合成法生成祁連山各月ET數(shù)據(jù)。

        圖1 祁連山地理位置

        采用的氣象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氣象科學數(shù)據(jù)共享服務網(wǎng),包括2000—2016年的月均溫度,降水量,平均風速,日照時數(shù)和平均濕度5個氣象因子數(shù)據(jù),涵蓋祁連山及周邊地區(qū)的16個氣象站點,用于討論ET與各氣象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

        2.2 研究方法

        2.2.1 線性趨勢法 本文采用線性趨勢法來模擬19 a 間祁連山地表溫度變化趨勢,其中變化率θslope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n為研究時段的累計年數(shù);ETi為第i年的ET;θslope是變化率,θslope>0說明ET在n年間呈增加的變化趨勢;反之,即θslope≤0則代表ET呈減小趨勢[20]。在確定ET變化趨勢的顯著性水平時采用F檢驗法,并根據(jù)趨勢線斜率的變化范圍,定義了顯著增加(θslope>0,p≤0.05),不顯著增加(θslope>0,p>0.05),顯著減小(θslope≤0,p≤0.05),不顯著減小(θslope≤0,p>0.05)4種變化趨勢[21]。

        2.2.2 相關分析法 采用相關性分析法研究ET與氣候因子及植被之間的關系,主要研究ET與氣候因子及NDVI的相關程度,相關系數(shù)取值在[-1,1]之間,相關系數(shù)絕對值越大,說明ET變化與影響因子之間的相關性越高,相關系數(shù)絕對值越低,則二者間相關性越低[22]。相關性計算公式為:

        2.3 MOD16數(shù)據(jù)檢驗

        選取研究區(qū)內拖勒,野牛溝兩個氣象站點2000—2016年的氣象數(shù)據(jù),利用彭曼公式法計算逐年月均ET數(shù)據(jù),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法對MOD16 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圖2)氣象站ET與MOD16 ET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在0.01水平上具有雙側顯著相關,相關系數(shù)均在0.82以上,表明MOD16數(shù)據(jù)可用于祁連山蒸散發(fā)的時空變化研究。

        圖2 典型氣象站實測ET與MODIS ET的關系

        3 結果與分析

        3.1 祁連山ET的時間變化特征

        2000—2018年祁連山ET年均值為115.96 mm,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出現(xiàn)在2017年(132.15 mm)年和2000年(86.81 mm)。ET的年際變化表明,近19 a祁連山ET以1.66 mm/a的速率微弱增加。經(jīng)歷了2000—2002年、2004—2005年、20008—2010年、2013—2017年4個增長期,增長率分別為14.1 mm/a,17.8 mm/a,6.3 mm/a,4.0 mm/a。而在2003年、2007年、2010—2013年,ET呈顯著減小趨勢。2000—2008年ET增加速率(3.02 mm/a)遠大于2009—2018年(1.14 mm/a),2008年以后,由于暖濕化趨勢的減緩,ET增加趨勢也有所減緩,這一結論與中國西北地區(qū)近年來ET時間序列的研究結果一致[3],黃會平等研究得出西北諸河區(qū)PET在1992—2009年有所增加,2009年后又逐漸降低[10]。ET季節(jié)性趨勢分析發(fā)現(xiàn),祁連山ET在春,夏,秋季呈增加趨勢,變化率分別為2.14%,3.74%和0.74%,夏季有顯著上升趨勢,冬季ET以0.05%的速率緩慢減少(圖3A)。

        圖3 祁連山2000-2018年ET年際變化和M-K檢驗

        為了解近19 a來祁連山ET的突變特征,運用M-K突變檢測對研究區(qū)年均ET進行突變檢驗,由UF曲線可知,2000—2018年期間,研究區(qū)ET呈不顯著增加趨勢,2016年以后ET明顯增加,達到0.05的顯著性水平。UF和UB曲線存在3個交點,為了進一步檢驗交點是否為突變點,對交點進行滑動t檢驗,結果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故按研究時段特征,將時間序列平均劃分為2000—2008年和2009—2018年兩個階段,以分析不同時期祁連山ET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圖3B)。

        3.2 祁連山ET的空間變化特征

        祁連山平均ET在30.66~281.53 mm(圖4),受水熱條件的影響,空間分布呈東北高西南低的特征。約有2.82%的地區(qū)ET值在200 mm以上,ET高值區(qū)主要集中在大通河,拉脊山和托來山等東部中高海拔地區(qū);中西部荒漠與草原交接地帶,ET值介于100~200 mm,占總面積的77.93%;而在西南部的大柴旦,德令哈及中吾農山ET值常年保持在100 mm以下的低值水平。祁連山ET的空間分布特征與植被和降水空間分布近似,劉波等認為在干旱區(qū)ET最重要的影響因子是水分[23],降水直接影響土壤含水量大小,進而影響ET的大小,受西南暖濕氣流和東南季風擴展方向的影響,祁連山降水呈東高西低的分布形式[3,24]。

        圖4 祁連山ET空間分布

        2000—2008年,祁連山ET呈顯著增加趨勢,顯著增加面積占21.47%,其中極顯著增加為14.21%,主要分布在哈科爾山,青海南山,西寧等南部地區(qū)及北部黑河流域。ET顯著減少區(qū)域僅占2.37%,主要集中在東部的日月山,達坂山和大通山。2009—2018年祁連山ET顯著增加和減少面積分別為9.81%和3.56%,具有不顯著增加趨勢。顯著改善區(qū)域主要分布于北大河和托來山等西北部地區(qū),而顯著退化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大通山,野牛溝等地??傮w而言,近19 a,祁連山ET以增加為主,但不同時期變化率有所不同,空間變化分布也有所差異。2008年以前,研究區(qū)東南部ET顯著增加,而2008年以后,增加趨勢有所減緩,顯著增加面積占比從21.47%下降至9.81%,顯著增加區(qū)域轉移至研究區(qū)的西北部,中部大通山等區(qū)域ET減小趨勢明顯。

        不同植被類型下ET存在明顯的差異(圖5),祁連山草甸ET(56.35 mm)明顯高于其他植被類型,其次為耕地ET(55.01 mm)和林地ET(35.39 mm),荒漠ET(34.10 mm)值最低。2000—2008年期間,草甸,耕地,荒漠和林地4種植被類型ET顯著增加面積分別為29.94%,26.25%,46.91%和26.58%,其中荒漠ET增加最為顯著,而林地ET減少面積最大(5.46%)。2008年以后,各植被類型ET值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荒漠年均ET值從30.38 mm上升到41.81 mm,上升幅度最大。但是ET增加面積明顯小于前9 a,顯著增加面積占比為耕地(12.99%)>林地(8.47%)>草甸(7.54%)>荒漠(2.69%),顯著減少面積草甸(5.83%)>林地(3.85%)>耕地(3.09%)>荒漠(1.84%)。其中,耕地ET增加最為顯著,而草甸ET減少最為明顯,荒漠ET變化率最小,最為穩(wěn)定。植被對土地水源涵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人工種植和灌溉,使得耕地ET具有明顯的變異性,故而變化率最大,已有的研究顯示過去50 a中國西北地區(qū)耕地ET的增加與耕地面積的擴大密切相關[25]。此外西北部稀疏植被區(qū)植被覆蓋的改善對提高當?shù)赝寥浪郑{節(jié)氣候具有現(xiàn)實意義[4]。

        圖5 不同時期各植被類型ET及其變化率

        3.3 ET與氣候因子的關系

        本研究選取了氣溫,降水,風速,日照時數(shù)和相對濕度5個因子探討氣候對ET的影響(表1),結果表明除濕度外,其余4個氣象因子與ET均以正相關為主,其中風速與ET呈極顯著正相關,氣溫與ET為顯著正相關。各季節(jié)ET變化的主控氣候因子不同,降水是春季ET增加的主要驅動力。夏季氣溫和日照時數(shù)均達到年內最高值,成為ET增加的主要控制因子。同時風速對ET正向作用也為全年最大。秋季ET與日照時數(shù)呈顯著正相關,此外濕度對秋季ET變化也具有顯著負向影響。冬季降水和風速對ET的影響逐漸減弱,氣溫成為ET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氣溫與ET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ET變化趨勢是不同氣象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但總體而言,氣溫和風速是祁連山ET年際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這與段春鋒等對西北地區(qū)ET的研究及曹廣超等對祁連山ET特征的討論結果一致[6,26]。但研究區(qū)氣溫和風速與ET的相互關系仍需進一步討論。

        表1 ET與各氣象因子的相關性

        氣溫作為祁連山ET重要的氣候影響因子,對ET的年際變化影響以正相關為主。顯著正相關面積占6.71%,其中極顯著正相關(3.29%)主要分布在托來南山,疏勒南山,哈科爾山和青海南山。2000—2008年,氣溫與ET以顯著正相關(15.86%)為主,正相關區(qū)域空間分布與17 a整體分布相似,但在西寧,烏鞘嶺等東部地區(qū)氣溫的負向作用較為明顯,顯著負相關區(qū)域占1.32%。2009—2016年,氣溫對ET的影響進一步擴大,顯著正相關面積上升至19.29%,顯著負相關面積也從1.32%上升至5.17%。但值得注意的是,東部青海南山,日月山,達坂山等負相關為主區(qū)域在2008年以后氣溫對ET的影響轉變?yōu)檎嚓P為主,而西部疏勒南山,哈科爾山等正相關地區(qū)則變?yōu)樨撓嚓P,這可能與2008年以后祁連山氣溫的空間變化趨勢有關(圖6)。

        風速對ET的影響整體以正相關為主(圖6),但相關性不顯著。極顯著正相關僅占總面積的5.32%,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冷龍嶺,托來山和中部的布哈河流域。顯著負相關主要分布在疏勒南山,哈科爾山和中吾農山。2000—2008年,風速對ET的正向作用較為顯著,極顯著正相關占8.39%,尤其是在張掖等黑河中下游地區(qū)及布哈河流域。作為西北氣流和冷空氣的通道,河西地區(qū)較大的風速有利于水汽傳播散失,進而使ET增加[27]。2009—2016年,風速對ET的負向影響增強,顯著負相關面積由4.14%增加至15.21%,尤其是在西寧盆地和哈科爾山,風速對ET的負向作用尤為顯著。這些地區(qū)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較為強烈,一方面城市化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使風流動阻力增大,進而影響風速。另一方面,地區(qū)LST明顯上升也是風速減小的主要原因[28]。

        圖6 不同時期ET與氣溫及風速相關性空間分布

        3.4 植被對ET變化的影響

        植被覆蓋亦影響ET的空間變化見圖7。2000—2018年,NDVI與ET以正相關為主,約有86.70%的區(qū)域NDVI與ET呈正相關,其中極顯著正相關占21.27%,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北部和南部的冷龍嶺,走廊南山,青海南山,日月山等地區(qū)。僅有少部分地區(qū)NDVI與ET呈負相關,顯著負相關僅占2.49%,主要集中在大通山,達坂山和湟水等中部和東部低海拔地區(qū),植被類型主要以耕地和草甸草原為主。2000—2008年和2009—2018年兩個時期NDVI與ET的相關性空間分布大致相同,與19 a整體分布有所差異。顯著正相關區(qū)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區(qū)北部和南部邊緣地帶的冷龍嶺和青海南山南部,分別占24.21%和15.13%。負相關關系在研究區(qū)中部和東部廣泛分布,尤其是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哈科爾山,布哈河等地區(qū),NDVI與ET負相關最為顯著,2000—2008年和2009—2018年NDVI與ET顯著負相關占比分別為7.25%和10.97%,略高于19 a整體值。植被對于區(qū)域水源涵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祁連山中部高山植被區(qū)隨著氣溫的升高而呈現(xiàn)退化趨勢,而人工綠洲的開發(fā)和耕地面積的增加也對當?shù)厮糠峙浜蜌夂颦h(huán)境具有深遠的影響[29]。此外,退耕還林和畜牧區(qū)的整治工作,促使研究區(qū)東北部植被和氣候條件有所改善,從而使ET增加。表明人類活動在不同地區(qū)對于ET同時存在促進和抑制影響。

        圖7 祁連山ET與NDVI相關性空間分布

        時間序列上,2000—2018年,祁連山ET與NDVI的相關系數(shù)為0.677,呈極顯著相關。并且NDVI與ET年際變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除2006年,2012年,2015—2016年外,其余年份NDVI均隨ET的變化而變化。此外,武正麗等研究發(fā)現(xiàn)祁連山NDVI在2008年具有極小值[18],徐浩杰等,蔣友嚴同樣得出祁連山高山草原,高寒草甸,高山森林NDVI在2008年出現(xiàn)最小值[17,30],植被的變異性可能是2008年祁連山ET發(fā)生突變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

        4 討 論

        4.1 不同時期ET變化的影響因子分析

        研究區(qū)ET在2000年時處于最低值,從2000—2003年迅速增加,變化率達9.52 mm/a,此期間氣溫降水也呈明顯上升趨勢,變化率分別為0.305℃/a和1.213 mm/a。此結果反映了研究區(qū)的暖濕化促進了ET的增加。2003—2004年,降水的減少和風速的上升是ET減少的主要因素。2004—2007年期間,祁連山ET以6.676 mm/a的變化率快速上升,在此期間,日照時數(shù)和降水,濕度的變化率分別為-4.361 h/a和0.698 mm/a,1.246 mm/a,濕度在這一時期達到較高值,不利于蒸散發(fā)的增加,同時日照時數(shù)減少使得研究區(qū)熱動能顯著減少,但持續(xù)增加的降水增加了ET的可用量,使得研究區(qū)ET仍然有小幅上升趨勢。2008年氣溫,降水,風速下降到較小值,導致ET進入波谷期。2009—2010年,顯著增大的風速促使ET大幅增加,風速變化率達0.63 m/(s·a)。同一時期氣溫的顯著上升和濕度的減少也是ET增加的主要驅動因素。2011—2016年,祁連山ET呈先減少后增加的變化趨勢,變化率為1.861 mm/a,具有輕微的上升趨勢,整體變化趨于穩(wěn)定。此期間,降水增加和風速增大是ET增加的主要驅動因子,變化率分別為0.187 mm/a和0.32 m/(s·a)。2011—2013年ET減少是風速減小和降水減少共同作用的結果。

        祁連山ET變化是不同氣象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同時期主要影響因子不同。2000—2008年,氣溫和降水是ET增加的主要驅動力,然而風速和日照時數(shù)的減小及濕度的增加共同作用抵消了部分氣溫上升帶來的正向作用,從而導致研究區(qū)潛在蒸散發(fā)呈不顯著上升趨勢[31]。2008年以后,氣溫和水分仍是祁連山ET增大的主要原因,但風速和日照時數(shù)的增加同樣對ET的增加具有促進作用。

        4.2 不同時期ET空間變化的影響因子

        祁連山東西部地形差異明顯,不同地區(qū)氣候條件,高程條件,緯度條件和植被類型的差異導致了不同地區(qū)ET在同一時間的控制因素不同。曹雯等認為河西走廊西段ET變化的主導因子為風速,且ET多為下降趨勢,而河西走廊東段ET上升的主導因子是氣溫[31]。曹廣超等對祁連山PET的研究結果表明氣溫是托勒,野牛溝和祁連PET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風速對門源PET的影響略強于氣溫[6]。對ET與氣溫,風速相關性空間分布特征可知,氣溫對于祁連山ET影響遠大于風速。2000—2008年期間,祁連山ET增加趨勢自西向東逐漸減小。西部地區(qū)氣溫具有輕微的上升趨勢,降水也明顯增加,整個研究區(qū)氣候呈暖濕化的變化趨勢,與施雅風等的近50 a來中國西北地區(qū)的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祁連山及其北側的中西段地區(qū)是氣候轉型顯著的區(qū)域的結論一致[32-34]。同一時期祁連山風速整體處于下降期,減小速率為0.017 m/(s·a),風速減小趨勢自西向東逐漸減弱,這與河西地區(qū)風速的變化趨勢一致[28,35]。曹廣超等分析得出風速的大幅減小是祁連山ET減小的主要影響因子。但祁連山西北部暖濕化對ET的正向作用強于風速減小的負向影響,從而使得ET呈輕微增加趨勢[6,31]。2008年以后,祁連山西部ET增加不顯著,而中部地區(qū)ET具有明顯減小趨勢。造成祁連山中部地區(qū)ET明顯下降的可能原因歸納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其中氣溫和降水中心的向東偏移可能是西部和中部ET減小的主要原因,此外,氣溫上升和人類活動導致的中部草甸植被退化和城市化進程使得風速持續(xù)減小,對ET的影響也不容忽略,氣候空間變化,植被變化及人類活動綜合導致2008年以后祁連山ET呈中部顯著減小西北不增加的空間變化趨勢。

        5 結 論

        (1) MOD16 ET數(shù)據(jù)與基于彭曼公式計算得出的氣象站ET相關性顯著,可有效應用于祁連山ET時空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

        (2) 祁連山ET以1.66 mm/a的速率小幅增加,在2000—2008年、2009—2018年兩個時期的變化率分別為3.02 mm/a和1.14 mm/a。2008年以后,由于氣溫和降水變化幅度的減小,ET變化亦有所減緩;空間上ET整體呈西北升高東南降低的變化趨勢,不同時期ET變化空間差異顯著。2000—2008年ET顯著減少區(qū)域集中在研究區(qū)東部地區(qū)。2008年以后,ET顯著增加區(qū)域面積有所減小,由2000—2008年期間的21.47%下降至9.81%。顯著減少區(qū)域由2.37%增加至3.56%,中部大通河等地區(qū)ET明顯減小。

        (3) NDVI與ET變化關系顯著,約有86.70%的區(qū)域NDVI與ET呈正相關,其中極顯著正相關占21.27%。ET與NDVI在空間分布和時間序列上均具有一致性。2008年以后,祁連山中部植被退化是ET減小的另一重要原因。不同植被類型ET表現(xiàn)為草甸ET>耕地ET>林地ET>荒漠ET,其中耕地ET增加最為顯著,草甸ET下降最明顯。

        (4) 氣溫和風速是祁連山ET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氣溫和降水的空間變化使得不同時期ET空間變化差異顯著。2000—2008年祁連山西北部高海拔地區(qū)的暖濕化是ET增加的直接原因。2008年以后,氣溫和降水中心偏移,城市化進程使得中部和東部地區(qū)風速持續(xù)減小,ET減小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猜你喜歡
        祁連山氣溫風速
        氣溫的神奇“魔法”
        圖志
        發(fā)展(2024年1期)2024-04-25 03:45:30
        基于FY-3D和FY-4A的氣溫時空融合
        基于Kmeans-VMD-LSTM的短期風速預測
        祁連山下
        基于最優(yōu)TS評分和頻率匹配的江蘇近海風速訂正
        海洋通報(2020年5期)2021-01-14 09:26:54
        基于GARCH的短時風速預測方法
        祁連山草原:如夢如幻近高天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6
        祁連山
        黃河之聲(2016年20期)2016-02-21 11:55:33
        與氣溫成反比的東西
        久久免费网站91色网站|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的区别| 成 人 网 站 免 费 av| 粉嫩高中生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男生自撸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一本一道vs无码中文字幕| 老熟妇乱子伦av| 国产亚洲第一精品| 国产另类av一区二区三区| 厨房人妻hd中文字幕|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91精品日本久久久久久牛牛|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乱码1乱码2美美哒| 熟妇五十路六十路息与子|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三区北岛玲| 日本午夜剧场日本东京热|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曰综合网|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18|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 日本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婷婷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黄片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 |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搡老女人老妇女老熟妇69| 中国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播放| 欧美性受xxxx白人性爽|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丝袜图片| 久久成人麻豆午夜电影|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毛片| 少妇无套裸按摩呻吟无呜|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