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全中國仿佛按下了“暫停鍵”……
自30省份啟動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全國史無前例的封城封村,雖然有利于抑制疫情的擴散,但因為交通管制,出行限制,每個人的生活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旧钗镔Y如何保證,緊急藥物如何購買,特殊事件如何處理。這是每個人面對疫情,落實在生活中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今天要講的,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群人的溫暖故事。他們用“逆行”守住關乎人們生存的“生命線”,用送貨量比起平日增加十倍的奔波換來眾人生活保障。
看到那個聚攏溫暖的守護英雄——快遞小哥汪勇了嗎?
汪勇是武漢一名普通的快遞小哥。疫情暴發(fā)后,他牽頭建起了醫(yī)護服務群,從日常的出行、用餐,到修眼鏡、買拖鞋,只要醫(yī)護人員有需要,他們都會想方設法搞定。汪勇和他的志愿者團隊將溫暖聚攏,守護著冬日里逆行的醫(yī)務英雄。
上午10點,忙活了小半天的汪勇剛要吃口早餐,就接到了一位護士的電話。原來她趕著去給方艙醫(yī)院送藥時不小心刮蹭了一輛電動車。事故不大,但特殊時期找不著能修車的地方所以求助汪勇。汪勇馬上趕到,讓護士去送藥,他來處理修車的事情。
汪勇說,像這樣為醫(yī)務人員解決生活難題,讓他們能安心工作,就是他目前的全部工作。汪勇本來是一名快遞小哥,大年三十那天,一條護士下班打不上車的消息讓本已放假回家的他坐不住了。第二天,他就住進了公司的倉庫,開始志愿接送醫(yī)務人員上下班。
走回家要4個小時,這讓汪勇特別心疼。他開足馬力,第一天就接送了30多位醫(yī)護人員回家,但他慢慢發(fā)現(xiàn)就算再拼命,每天最多也只能跑300公里左右。于是他開始在各個微信群里招募志愿者,漸漸地他們的隊伍擴大到二三十人,隊員們日夜兼程跑壞了三臺車,但大家都覺得,哪怕能為白衣戰(zhàn)士多爭取十分鐘的睡眠都是值得的。
隨著越來越多救援隊的到來,細心的汪勇發(fā)現(xiàn),醫(yī)務人員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像換班吃飯、理發(fā)等細致的需求還一時難以滿足,而這正是志愿者發(fā)揮作用的地方。2月3日,上海醫(yī)療隊想要簡單給幾位隊員過一個集體生日,汪勇聽說后立刻開啟了全城搜索模式。
現(xiàn)在的汪勇已建起醫(yī)護服務群,即便是眼鏡片壞了,需要買拖鞋、指甲鉗、充電器甚至秋衣秋褲,只要在群里通過接龍喊上一聲,很快就會有人出來搞定。汪勇說,自己能量有限,是無數(shù)志愿者愛心的匯聚才讓他顯得“一呼百應”。
河南平頂山:我來幫你一把
道路不通,對于瀕臨斷藥的人群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他們面對的既是自己“出,出不去;進,進不來”的困境,也是“誰愿意來幫自己一把”的未知。第一個故事就發(fā)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它的主人公是于師傅,他向他們伸出了援手。
2月17日上午10點,社區(qū)醫(yī)院張醫(yī)生撥通了于師傅的電話。
“出市區(qū)的單子您這邊能不能幫忙送?”
“送什么東西啊?”
“兒童用藥,很緊急?!?/p>
原來70多歲的老先生騎著自行車去市里給孫兒取藥時,村里的志愿者將他攔住了?!艾F(xiàn)在疫情嚴重,咱們封村了?!?/p>
可孫兒的藥馬上就要見底了,不能出去可怎么辦,孫兒的藥可是萬萬斷不得的。老先生記得張醫(yī)生跟他說過,孫兒對這藥的依賴就像糖尿病人離不開胰島素一樣,一旦斷藥,后果很嚴重。老先生不斷向志愿者們轉述張醫(yī)生的話,可沒有通行證,就不能放行。
對于70多歲的老先生來說,辦理通行證確實是個難題,而且即使出了村口,橫在老先生面前的交通問題也必將是一個接一個。
怎么辦?孫兒不能斷藥??!
老先生想到了張醫(yī)生,每次給孫兒拿藥都是找的他?!按蹇诜饬宋页霾蝗?,您能幫幫我嗎,孫兒的藥要斷了?!?/p>
基于老先生的情況,目前最快的解決方法就是找個人幫忙送過去。
張醫(yī)生想到了閃送,他之前下過單送過文件,配送師傅的速度還挺快的。他記得當時存了這師傅微信。翻了翻通訊錄,對,就是閃送于師傅。
“我送。”當聽到張醫(yī)生說是送急用藥時,于師傅迅速回答道。
確定有人配送后,張醫(yī)生趕緊告知了老先生,讓他不要著急。平臺不能指定訂單,所以當填寫完信息后,張醫(yī)生立馬通知了于師傅,告訴他自己即將提交,讓他注意搶單。
疫情期間,出門跑單的閃送員并不是很多,當訂單發(fā)出的那一刻,于師傅便搶到了自己手里。
接單后,于師傅迅速抵達了取藥地:社區(qū)門診的藥房,拿藥時,醫(yī)生特別交代,這藥,需要低溫運送,而且加冰塊運送時間不能超出一個小時。于師傅小心翼翼將藥裝好后,打開了地圖,此地距離目的地33.3公里。
知道此藥的分量,知道時間的限制,更知道自己所背負的責任。此時,平頂山空曠的街道上只留下于師傅飛馳而過的身影。
不過,由于交通管制,于師傅時不時就會在某個路口暫停,在防疫點里報備?!爱敶蠹抑老渥永镅b的是緊急藥物后,很快就放行了?!?/p>
那天中午,風很大,空曠的街道里甚至可以聽到風呼嘯而過的回音。于師傅沒有停下來,他告訴自己,抓緊時間送達。
抵達村口防疫點時,時間才剛剛過去了22分鐘。于師傅聯(lián)系老先生時,老先生正騎著自行車往村口這邊趕。“我住在村里面,路程比較遠,麻煩您再等等我?!?/p>
由于村里嚴格管控進出,于師傅幫不上忙,只能原地不動,靜靜等待。
24分鐘后,一個70多歲的老先生踩著一個老舊的自行車出現(xiàn)在了眾人眼前?!爸x謝,謝謝你!”在于師傅手里取過藥后,老先生連說了好幾聲感謝。他說,家里只有自己和十幾歲的孫兒,如果沒人送藥的話,真的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看著老先生漸行漸遠的背影,“張醫(yī)生,我藥送到了?!庇趲煾翟陔娫捓镎f。
自疫情發(fā)生以來,全國各地很多快遞員一直堅守在一線,從早跑到晚,不挑單,有單就接;不畏難,接單必達,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責任,用隨叫隨到守護著大家的安全感,保障著大家的必須與急需。
因為病毒肆虐,這個春節(jié)顯得格外寒冷,但也有愛心散發(fā)著脈脈溫情,融化著寒冬。在1月20日至2月2日的全國閃送訂單備注中,“感謝”出現(xiàn)7155次,“加油”出現(xiàn)67次,“辛苦了”出現(xiàn)711次,“安全”出現(xiàn)379次,“武漢”出現(xiàn)20次,也有用戶向閃送員送去了飲用水、早餐等作為感謝,他們用最直接的方式,向逆行在馬路上的閃送俠們送去問候。
(來源:央視網)
云南曲靖:用善良遞送每一單
第二個故事發(fā)生在云南曲靖,疫情暴發(fā)以來,人們紛紛盡自我所能表達著對國家的支持。其中有這樣一位特殊的閃送員胡師傅,他在身為醫(yī)護人員的妻子已被隔離觀察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著公益事業(yè)并分文不取,甚至顧不上自己的小家。大義當前,他用行動書寫著家國情懷。
忙碌的閃送員:白天服務社區(qū) 晚上接單助人
胡師傅是個遠近聞名的大忙人,每天都過著“兩班倒”的生活:白天參加社區(qū)防控服務工作,義務幫附近幾個封閉小區(qū)的居民倒垃圾和采購生活用品;晚上還要去做閃送員幫人送東西。
之所以這么安排,胡師傅也是經過了一番考慮,他知道白天是訂單高峰期,不想那時候湊上去跟大家搶單子,“疫情期間都挺不容易的,讓他們能多賺一分是一分吧。到了晚上大家都回家了,這時候下單的用戶都是真的有需求,沒人接單的話他們會很難?!?/p>
每天社區(qū)服務工作結束后,胡師傅簡單吃個工作餐,17點多出門開始接單,一直等到22點左右再回去。在這將近5小時的時間里,他有訂單就接單,沒訂單就在街上繞,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需求,他覺得只有自己多跑幾步路,才能讓更多的人少出家門。
胡師傅妻子是一名醫(yī)護人員,作為家屬,他深知疫情期間醫(yī)院有多忙碌,因此曲靖當?shù)貛鬃t(yī)院也成了他最常蹲守的地方。每天21點之后,他就直接把車開到醫(yī)院附近等著,以備第一時間響應遞送需求。
醫(yī)院和封閉小區(qū)是胡師傅最經常送的地方。尤其對于送往醫(yī)院的訂單,他一律分文不取免費配送。有一次,一位用戶請他往醫(yī)院送感謝信,本來發(fā)件人說訂單特殊堅持要付費,胡師傅卻依然拒絕了,最后甚至找了平臺客服去幫忙退還客戶費用。
除了蔬菜、大米、衣服這些常見的遞送需求之外,胡師傅偶爾也會遇到有人請他幫忙買藥。遇到這種訂單時,他都會在電話里多問對方一句,情況是否危急,是否需要送醫(yī)院,如果需要的話自己可以幫忙。
藥店跑得多了,胡師傅也知道當下口罩和消毒劑等防護用品有多難買,好在家人以前就買了很多,家里還有些富余,他就每天接單的時候裝一些在身上,路上遇到那些沒戴口罩的人時,他就會塞給對方一兩個,并一再告誡他們個人防護的重要性。
為了報恩,夫妻雙雙上“戰(zhàn)場”
其實,胡師傅是一名徹徹底底的“新閃”(閃送平臺對剛成為閃送員的人的稱呼),今年2月6日才正式報名,8號參加完培訓當天就立刻上崗了。
為何要趕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出來接單?原因還要回到一次胡師傅與妻子的對話。
疫情爆發(fā)后,胡師傅妻子所在的婦幼醫(yī)院被列為當?shù)匾咔榉乐味c醫(yī)院,身為護士的她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防控工作,連續(xù)十多天沒回過家,中間僅有一次因為擔心孩子身體回來看了下,卻也是只待了幾小時就走了。
那天妻子告訴他,因為受疫情影響,當?shù)赝赓u和快遞基本都停了,平時只有閃送還能接單,尤其是一些在醫(yī)院留守的醫(yī)護人員或者封閉小區(qū)的居民,更是需要有人幫他們采購和遞送。
“要不我去做閃送幫你們送東西吧,不能讓你們這些參與一線搶救的人沒有飯吃!”胡師傅以前做過郵局的快遞員,對城里的道路比較熟,他希望能在后方為妻子這樣的醫(yī)護人員出一份力。這一想法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他便立刻報了名。
胡師傅做閃送員,其實還有另一份“隱情”。8個月前,胡師傅的二兒子出生了,但當時孩子情況非常不好,體重僅有1公斤出頭,需要輸血急救,卻恰逢血庫庫存告急,最后是在政府、醫(yī)院、社區(qū)和社會各界的協(xié)同援助下,才把孩子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從那時起,胡師傅和妻子就暗暗立下了決心,一定要找機會把這份善意傳遞下去,“我的孩子是大家?guī)臀揖然貋淼?,現(xiàn)在到了可以回報社會的時候了,我們當然義不容辭?!?/p>
能幫就幫,誓將公益堅持到底
以往情人節(jié),胡師傅都會給妻子買上一束花,做一桌子菜,好好犒勞妻子。今年他知道情況特殊,原本想到時偷偷去醫(yī)院給已經十多天沒回家的妻子送上一束浪漫,卻不曾想,就在昨天早上,他接到了妻子被隔離的通知。
原來,在妻子巡查的小區(qū)內,12號晚上確診了一例病患,妻子作為負責巡查的醫(yī)護人員也被要求留院隔離觀察,目前感染結果尚未知曉。
胡師傅很是擔心,卻也知道這時候自己幫不上什么幫,不如繼續(xù)做好手頭的事,安心等待妻子回家。
現(xiàn)在每天7點多,胡師傅都先去社區(qū)報道,負責全小區(qū)消毒劑噴灑工作,同時還要配合其他同事負責居民進出體溫檢測和登記。他所在的志愿組還要管理周邊幾個封閉小區(qū)居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中午匆匆扒幾口飯后,他就要去這些封閉小區(qū)挨家挨戶收垃圾,小區(qū)內有十幾棟樓,全收完得花上他和同事大半天的時間,做完這項任務后,要立刻消毒再去幫居民采購生活用品送上門。等這一切做完后,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了。來不及多休息,胡師傅換上干凈衣服,又馬上開始了夜晚的送單生活。
胡師傅和妻子育有兩個子女,大的13歲,小的才8個月大,最近夫妻倆一個在醫(yī)院隔離,一個每天奔波做公益,家里的事情都委托給胡師傅的父母幫忙照料。胡師傅也坦言,自己現(xiàn)在能做的只有保障家里生活用品不會缺,其他的只能暫時委屈家人,“但看著現(xiàn)在每天不斷增加的治愈人數(shù),我就覺得我和我愛人所做的還是有意義的?!?/p>
不僅如此,胡師傅所從事的的社區(qū)防控工作都是義務參與,沒有任何酬勞,僅提供兩頓餐食。晚上的閃送接單服務,他也沒打算賺錢,對用戶是能免則免。在胡師傅看來,現(xiàn)在是困難時期,大家都能幫就幫,養(yǎng)家糊口不在這一兩天。
當問及以后,胡師傅表示目前還沒別的打算,只想著疫情存在一天,自己就做一天的閃送員,“在這個社會上大家都不容易,只有在困難的時候都伸出手,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渡過難關?!?/p>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面對金錢,胡師傅選擇了“佛系”,而面對業(yè)務責任,他卻選擇了堅守。普通的胡師傅卻以不平凡的姿態(tài)撐起了云南曲靖的一片天。
(來源《閃送公眾號》 韓夢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