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方園 何 芳 涂 潔 張致琴 許佳麗 尹志強
1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皮膚科,南京,210029;2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科,南京,210029
新型的PD-1抑制劑(卡瑞利珠單抗)引起的反應性毛細血管增生癥(reactive capillary hemangiomas, RCHs)是腫瘤患者由于使用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即卡瑞利珠單抗后,多發(fā)于皮膚或黏膜、與免疫相關的皮膚毒性反應,RCHs目前僅發(fā)生于卡瑞利珠單抗,且發(fā)生率很高,其他PD-1抑制劑未見報道。本文報道3例實體腫瘤患者應用卡瑞利珠單抗后產(chǎn)生RCHs的病例,并對相關文獻進行復習。
1.1 肺鱗癌與增殖期的RCHs 患者,男,70歲。半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胸悶、乏力,癥狀逐漸加重,查胸部直接增強CT提示右肺上葉及下葉占位,考慮肺癌,經(jīng)皮肺穿刺病理符合鱗狀細胞癌,IIIB期。排除相關禁忌后患者于2019年10月5日、11月3日、11月30日在我院呼吸科行“紫杉醇”聯(lián)合“卡瑞利珠單抗200 mg”治療?;颊咦允状沃委熀蠹s20天手部出現(xiàn)散在多個、1~2 mm、鮮紅色圓形丘疹,隨著繼續(xù)治療,皮損的大小和數(shù)量逐漸增加,右手的一個增大為約4 mm、易碎的丘疹,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出血及潰瘍。
查體:一般情況可,肺部聽診兩肺呼吸音低,心、腹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雙手手背散在數(shù)個、約1~4mm、圓形、鮮紅色丘疹,質軟,無出血,無觸痛。皮膚鏡檢查:紅白均質背景下多個小的邊界清晰的紅色腔隙,散在分布于皮損區(qū)域內(圖1)。
診斷:增殖期反應性毛細血管增生癥。治療:未予特殊治療,建議避免搔抓或摩擦,適當保護,隨訪觀察。1個月后隨訪,患者皮疹暫無明顯變化。
1.2 滑膜肉瘤與增殖期的RCHs 患者,女,64歲。9個月前患者右側大腿上段內側觸及一質硬包塊,無疼痛,逐漸增大,B超提示低回聲包塊;B超引導下穿刺,病理示滑膜肉瘤;進一步MRI檢查提示右側肱骨近端內側短收肌及大收肌間占位,考慮軟組織來源惡性腫瘤?;颊?019年5月14日、6月5日于我院骨科行術前新輔助化療兩周期,7月4日在全麻下行右大腿滑膜肉瘤根治術,術后輔助化療三周期,治療效果不佳,故12月1日、12月15日予“卡瑞利珠單抗200 mg”治療?;颊咴谑状巫⑸淇ㄈ鹄閱慰购筌|干逐漸出現(xiàn)多個鮮紅色丘疹,隨后治療期間血管增生物的大小和數(shù)量均有所增加。
查體:一般情況可,右側大腿上段內側可見手術瘢痕,長約10 cm,皮膚無紅腫破潰;右側大腿內側未觸及明顯腫塊,雙側腹股溝未觸及淋巴結,其余各系統(tǒng)檢查無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軀干散在數(shù)個點狀血管新生物,約1~2 mm,其一融合呈桑葚樣,約4 mm×10 mm,色鮮紅,質軟,無出血。皮膚鏡檢查:紅白均質背景下多個小的邊界清晰的鮮紅色腔隙,散在分布于皮損區(qū)域內(圖2)。
診斷:增殖期反應性毛細血管增生癥。治療:建議避免搔抓或摩擦,適當保護,隨訪觀察。1個月后隨訪,患者皮疹暫無明顯變化。
1.3 肺鱗癌與消退期的RCHs 患者,男,54歲。患者14年前確診為右肺腺癌,行“右肺下葉切除術”,術后病理提示切緣干凈,考慮右肺低分化腺癌,術后以化療控制病情;患者化療期間定期復查CT,CT提示病情進展,兩肺多發(fā)結節(jié)影,并較前增大,考慮轉移,故反復多次更換化療方案,治療效果不佳,2019年4月復查CT提示雙肺結節(jié)大小較前相仿,縱膈淋巴結、上腹部靜脈旁多發(fā)腫大淋巴結,考慮轉移,故2019年8月1日、9月8日、10月19日更換治療方案為“紫杉醇+卡瑞利珠單抗200 mg”,隨后因患者腫瘤指標NSE上升,2019年11月26調整方案為“伊立替康+卡瑞利珠單抗200 mg”。出院后復查CT示雙肺結節(jié)大小較前相仿?;颊咦允状问褂每ㄈ鹄閱慰辜s1個月后,頭部、上肢、軀干出現(xiàn)多個2~4 mm大的紅痣樣、珍珠樣、桑葚樣血管增生物,約2個治療周期后,治療間期雖仍有新發(fā)皮疹,但部分可消退,顏色較前變淡并縮小?;颊哳^部曾有一個珍珠狀血管增生物破裂出血難止,經(jīng)長時間壓迫后止血。
圖1~3例1~例3患者皮損及皮膚鏡表現(xiàn),黑框表示行皮膚鏡檢查的皮損
查體:一般情況可,右肺呼吸音低,其余系統(tǒng)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頭部、上肢、軀干散在多個血管新生物,呈紅痣樣、珍珠樣、斑片樣,色淺紅,質軟,無出血。皮膚鏡檢查:紅白均質背景下多個小的邊界清晰的淺紅色腔隙,散在分布于皮損區(qū)域內(圖3)。
診斷:消退期反應性毛細血管增生癥。治療:建議避免搔抓或摩擦,適當保護,隨訪觀察。一個月后隨訪,患者皮疹較前繼續(xù)縮小。
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存在于有免疫功能的T細胞表面,是個非常重要的免疫檢查點(immune checkpoint)。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在多種腫瘤細胞表面及周圍組織中高表達。免疫檢查點是免疫系統(tǒng)中起保護作用的分子,可防止T細胞過度激活導致對正常組織產(chǎn)生損害,而腫瘤細胞利用這一特點,通過過度表達免疫檢查點分子PD-1而實現(xiàn)免疫抑制,達到免疫逃逸。因此PD-1抑制劑即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而卡瑞利珠單抗,以前稱做SHR-1210,是一種高選擇性、高親和力、人源化的、抗PD-1 IgG4單克隆抗體,通過靶向PD-1,抑制PD-1/PD-L1通路來恢復免疫應答,顯著提高了晚期腫瘤患者的總體存活率,包括肝癌、食管鱗癌、胃/胃食管交界處癌、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淋巴瘤和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1]。
PD-1抑制劑與其他抗腫瘤藥一樣,在出現(xiàn)明確療效時,會伴隨其獨特機制相關的獨特不良反應,由于其能過度激活免疫系統(tǒng),因此能誘導出一系列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最常見的IrAEs累及皮膚、消化道、肝臟、內分泌器官、肺臟等。而卡瑞利珠單抗最常見的IrAEs是反應性毛細血管增生癥,因其免疫性與自限性而得名。其他PD-1抑制劑未報道過RCHs的發(fā)生。
RCHs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RCHs的產(chǎn)生可能是由于血管生成促成劑和抑制劑間的不平衡[2]。也有研究顯示卡瑞利珠單抗具有靶外結合特異性,它通過調節(jié)血管受體(VEGFR2)及卷曲類受體5(FZD5)來刺激血管新生、促進血管瘤形成。盡管卡瑞利珠單抗是高度特異性抗體,但RCHs的發(fā)生表明在治療性抗體開發(fā)中,高度特異的靶外結合事件介導的毒性反應需提高重視[3]。
RCHs的發(fā)生率非常高,單用卡瑞利珠單抗時發(fā)生率達66.8%~97.3%[2,4-11]。卡瑞利珠單抗聯(lián)合其他化療藥物時發(fā)生率可能下降[5,6]。 卡瑞利珠單抗應用于腫瘤治療的臨床特點見表1。
RCHs常多發(fā),散在分布于全身,也可呈聚集性分布。RCHs主要分布于皮膚,最常出現(xiàn)在頭部和頸部、軀干和四肢,其他部位如口腔黏膜、鼻黏膜、瞼結膜少見,未見內臟器官發(fā)生[2,8]。
RCHs的生長周期分為增殖期、平臺期和消退期三期[2]。RCHs常在初次用藥后出現(xiàn),從治療開始到RCHs出現(xiàn)的中位時間為20~42 d[2,7-9]。RCHs出現(xiàn)時間呈劑量依賴性,劑量越大,出現(xiàn)時間越短[2]。RCHs通常分為紅痣型、珍珠型、桑葚型、斑片型、瘤樣型五型[13],皮膚RCHs以紅痣型最常見,其次為桑葚樣聚集,同一患者身上可見多種形態(tài)的RCHs,有時類型間可轉變,如紅痣型增大后轉變?yōu)檎渲樾?,珍珠型增大后轉變?yōu)榱鰳有蚚8]。
初始RCHs常表現(xiàn)為紅痣型,呈邊界清晰的鮮紅色點狀丘疹,直徑≤2 mm,少部分為斑片型或桑葚型,隨著繼續(xù)治療,RCHs會逐漸增大,6周增大一倍,前8周生長最快,12周可達最大,最大直徑可達40 mm[2]。RCHs的產(chǎn)生具有一個高峰時間,跨過此高峰后,RCHs出現(xiàn)的整體趨勢會下降,表現(xiàn)為雖仍有新發(fā)皮疹,但新發(fā)的皮疹顏色變淡、體積變小、嚴重程度更輕且新發(fā)的次數(shù)也逐漸減少。與其他皮膚不良反應相比,只有RCHs在經(jīng)過高峰后不會復發(fā)和惡化。RCHs具有自限性,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后都能自發(fā)消退,但完全消退僅出現(xiàn)在停藥后[8]。RCHs從出現(xiàn)至消失的中位時間間隔約219 d[8]~221 d[2];從末次給藥到完全復舊的中位時間為53.5 d[2]。
RCHs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出血,但由于其多累及皮膚,不累及內臟,因此RCHs危險性較低,一般不危及生命,僅影響美觀。RCHs經(jīng)反復出血后變?yōu)轲酄睿|地變硬。
組織病理學可表現(xiàn)為真皮層內薄壁血管呈簇狀增生,血管充血擴張,見灶性伴血栓形成趨勢。免疫組化染色可見內皮細胞CD31的強染色以及內皮細胞增殖分裂(Ki67)。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A)在局灶顯著上調并激活VEGFR2信號[2,8]。
RCHs的產(chǎn)生也許可作為判斷卡瑞利珠單抗療效的標志,有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卡瑞利珠單抗后產(chǎn)生RCHs的患者,治療腫瘤的客觀有效率為28.9%,而未發(fā)生RCHs的患者對藥物無應答[2]。
我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毒性管理指南(2019年)[14]將皮膚毛細血管增生癥的分級分為3級(輕度、中度、重度),由于未見4~5級(危及生命、死亡),故未進行分級,并針對1~3級提出了處理意見。1級表現(xiàn)為單個或多個結節(jié),最大直徑<10 mm,有或無破裂出血,建議繼續(xù)PD-1抑制劑治療、出血者進行局部處理以防止感染;2級表現(xiàn)為單個或多個結節(jié),最大直徑>10 mm,有或無破裂出血,建議繼續(xù)PD-1抑制劑治療、據(jù)病情決定是否進行局部治療(如激光或外科切除)、出血者可進行局部處理以防止感染;3級表現(xiàn)為多個結節(jié)并伴感染,建議暫停PD-1抑制劑治療、據(jù)病情決定是否進行局部治療、發(fā)生局部感染時需行抗感染治療。由于治療結束后,大多數(shù)RCHs可自行消退,因此對于RCHs處理強調的是仔細的觀察,而不是積極的治療,但出血風險高者,如充血嚴重、易脆、位于易摩擦部位、反復出血的RCHs,局部切除可能是較好的選擇。
卡瑞利珠單抗是一種新型的抗PD-1單抗,具有良好的抗腫瘤作用,但隨之而來的是新的不良反應。腫瘤醫(yī)生對卡瑞利珠單抗誘導產(chǎn)生的RCHs已有較多的認識,而皮膚科醫(yī)生卻認識不多,需加強對RCHs的認識并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