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中學 王曉諾
踏入紫禁城時,已是黃昏。
日薄西山時分,周邊游客不多。我一個人在這偌大的天地之間走著,悄悄地走著。
舉目四望,雕欄玉砌,瓊樓玉宇。四方的天空里,一輪夕陽貼近高高的宮墻,漸漸隱去它倦怠的面龐——外圍線條分明如斯,少卻了清晨朝陽的輪廓淺淡;內里透著鮮血一般的紅,不見了正午驕陽的銀亮。萬里無云的時刻,唯有天際被它不由分說地涂抹上不同色調:朱紅、淺紅、橙黃、嫩黃……層層疊疊地交織著。色彩一點一點淡下來,淡下來,如同莫奈筆下的印象畫,混著傍晚氤氳著的慵懶氣氛,讓人沉醉。
不知是何處寒鴉一聲啼,如同被砂紙打磨過一般喑啞凄慘,思緒就這般漸漸隨著夕陽拖曳下的光輝,四處游走……
我看見,封建時代的最后一名君王愛新覺羅·溥儀脫去清王朝的華貴龍袍,換上鄉(xiāng)間尋常衣衫,站在太和殿前,輕輕撫過燦黃龍椅的一方一寸;耳畔,夾雜著他退位那天,太監(jiān)宣旨時尖厲到刺骨錐心的聲音,還有紫禁城內的分別啜泣聲。他淚滿眼眶,疲累至極,如同殿外即將落幕的斜陽。
還未多想什么,他就已被馮玉祥手下的官兵大聲喝令著,拉扯下漢白玉臺階,匆匆架過灑滿夕陽余暉的青石板路,走到紫禁城大門的盡頭。站在門外,他最后一次回望這座城,仿佛要把每一厘都刻在心里。
宮門“砰”的一聲關上,留他一人形影相吊,唯有天際殘陽如血,恍若御花園里杜鵑的艷紅色彩,不復再見。
我回想著溥儀頎長單薄的背影,輕嘆一聲。漸漸地,那抹夕陽化成溥儀瘦長的臉,露出一絲苦笑。太陽的光輝好似他灑下的淚,斑駁了一方天際。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太陽又何嘗不是如同月亮一般?
踩在紫禁城青苔依稀的石板上,我雙手合十,向那一輪夕陽祈禱。
愿當它再一次升起的時候,能普照眾生歲月安然,萬世太平。
綜合點評
選擇“看太陽”的地點十分重要,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故事的格局和氣量。紫禁城看太陽,勾連了皇家帝業(yè)的是非成敗,浸染了歷史深處的愛恨情仇。明線是夕陽西下的倦怠的面龐,暗線是歷史思慮的縱橫捭闔,行文結構可謂精妙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