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名師大講堂的開展,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精英們在舞臺上為同仁們展示自己的專業(yè)風采和教學特色,然而這些方法幾乎是千篇一律,“模式”成了當代中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不可避免的問題,教師們較難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本文主要指出當今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存在的師生互動模式化現象,對這一現象的弊端發(fā)表看法,聯系實際以及當今的社會發(fā)展提出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模式化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1-0136-02
2001年《新課標》頒布后,教育部門實施了對基礎教育的重要改革。時代在進步,改革也從未停止腳步,但不論是通過名師大講堂等的學術論壇,還是發(fā)表的關于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學術期刊論文,再或是有關于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教學方面的著作,我們都會發(fā)現有一些特定的論述“對象”。我們通常將教學流程分為導入新課、新課教授以及拓展延伸三大部分。而每個部分又延伸出一些小的環(huán)節(jié),如“師生提問”“課堂小游戲”,唱歌課的“表演唱”、節(jié)奏課的“創(chuàng)編”等等,這些都是特定的“論述”對象。在這些教學方法的“加冕”下,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師生互動幾乎是千篇一律、墨守成規(guī)的現象:大部分的教師都是按照上述環(huán)節(jié)與學生進行互動的:為了豐富課堂內容而加入一些沒有意義的游戲環(huán)節(jié)……這些看似有趣的環(huán)節(jié)最后的效果都事與愿違。傳統(tǒng)音樂教學由于重視音樂教學結果而忽視音樂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機械和僵化。教師往往按照教學設計按部就班與學生互動,對此筆者整理歸納三點一一進行論述。
一、問題設計的模式化
中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模式化現象很普遍,其一就是問題設計的模式化。也就是說很多教師為了增加師生間的互動而刻意提出與課堂內容不符或是無效的問題,這就抑制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的可能性。為了讓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老師們往往會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插播問題,甚至有些需要上公開課的老師,希望自己的課堂呈現出最滿意的效果,在課前就會告訴學生在哪些環(huán)節(jié)會提出怎樣的問題以及“標準答案”。筆者認為,事先透露問題并沒有多大的不妥,但是告訴學生答案就欠考慮了。
問題設計的“模式”化不僅僅是體現在回答與預設有出入,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不合時宜地提出問題以確保課堂時間達標,沒有重點沒有針對性,涉及面太廣泛,學生通常對于答案沒有頭緒甚至干脆冷場。因此,問題設計的“模式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教師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去細化每個問題,有問題就去細致化,沒有的也不要硬加。
二、學生參與的模式化
眾所周知,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不是僅憑教師的講解和灌輸就能達到目的,而是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有充分的對話與頻繁的交流。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再適時加以引導,調動起學生情緒,一起分享心中所感,課堂自然就“活”起來了。學生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能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良好的師生互動需要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手段吸引人,學生的參與感也同樣重要。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高中課《鼓樂鏗鏘》。書中有一塊拓展延伸是幾條鼓的節(jié)奏型,目的是通過實踐能對鼓有更深刻的認識。于是授課教師在介紹完鼓樂知識后,盡管時間已經所剩無幾,她卻依舊利用最后的十分鐘讓學生完成了鼓的節(jié)奏型練習,課堂呈現出混亂的景象。筆者認為,教師如果在課前向器材室借鼓,讓學生能有更直觀的感受,或是通過桌椅的聲音來敲打節(jié)奏等,在省時的同時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師評價的模式化
教師評價是音樂課堂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音樂課公開化,無論是通過網絡還是講座等,音樂教師們對學生的評價越來越傾向于照本宣科,這就造成幾乎所有的老師對于學生的評語都是一樣的。筆者曾看過一節(jié)小學音樂課《紅蜻蜓》,當時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這首曲子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這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想象題,而小學生恰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有兩位學生發(fā)揮了想象力,學生A的回答很樸實也很貼近歌詞的意思,但學生B相對來說就更有畫面感更豐富,老師卻給出了近乎相同的評價,學生的臉上不禁寫著失落。如果能通過教師用心而真誠且不被套路“牽著走”的評價,培養(yǎng)出一批批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優(yōu)秀人才,才是成功的教學評價。
四、思考與建議
所謂模式,顧名思義就是事物的標準樣子,那么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模式化”,便是教師通過按照已經形成的,較為固定的一種教學方式去授課,用不變的課堂互動和教學方法模式以及統(tǒng)一的學習效果去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能力。我們無法擅自定奪作為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來講,它們中的哪一項是一定適合于新課改下的音樂基礎教育,只是關于師生互動“模式化”這一現象,筆者想通過自身可能片面的觀點試論弊端并給出解決途徑的建議。
(一)師生互動模式化的弊端
隨著時代的變遷,“模式”化教學已經無法順應時代的潮流,中小學音樂課堂普遍沿襲的師生互動模式,體現出“套路”式的特征??偟膩碚f,模式化的師生互動是弊大于利的。
1.它極大程度地抑制了中小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年齡是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的,然而“模式”化的互動卻可能扼殺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他們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他們被培養(yǎng)成相同的音樂“產物”,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也被傳統(tǒng)的教學所束縛,教師會給出相同的標準答案,引導他們去判斷音樂感受音樂。在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基礎教育對學生最核心的作用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關注學生的基本經驗,使之具備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適應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而模式化教學正扼殺了學生這種能力的發(fā)展。
2.它束縛了教師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主觀能動性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每個教師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思想,所以每節(jié)音樂課都應展現教師獨特的人格和魅力。對于一首曲子都有多種理解,更何況一節(jié)課程中有太多值得發(fā)揮的空間和知識,每個人所側重的面也不盡相同,不同的教師就會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是無法被復制的。但模式化卻成為一種框架,束縛住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它會讓教師在教學中始終局限在設定好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中,這才會出現問題設計的過分預設以及師生互動的多余呈現等等現象,學生也自然成為“流水線”產品。
3.“模式化”教學阻礙了教學手段的更新與變化,不能順應時代潮流
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教學手段有鋼琴電子琴以及課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可供課堂使用的教學手段還延伸出了很多其他的甚至與音樂無關的教具,如紙杯、卡片等等。但由于“模式”化的禁錮,有很大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都缺乏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段。教師教學設計中的師生互動都來源于書中關于本節(jié)課的講解,忽略了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開發(fā)課程資源,造成在套路式教法的影響下照本宣科,如此學生得到的知識就會更加片面不完整,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學生對音樂的認知。
(二)解決的途徑
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模式”化現象在中小學音樂課堂是普遍存在的,而這一現象所帶來的影響是弊大于利的,因此我們應該擯棄過去傳統(tǒng)的“模式化”教學,擺脫套路教法的束縛,對此筆者歸納了幾點認為可行的方法:
1.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主體
教師要學會根據學生心理的發(fā)展特點,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有效地避免學生成為“流水線”產品,應該分清小學生和中學生在年齡上的差別和接受程度上的不同因材施教,甚至不同班級的學生就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因此好的音樂教師不光是在自身素質上要不斷提升,對于學生的關注更要加強。
2.打破傳統(tǒng)形式,積極更新教學觀念
任課教師需要盡可能地去改變自己的上課模式,不要被前人的經驗套路化,要學會創(chuàng)新,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
3.教師應當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藝術類的科目比起學術類更加注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之所以會有教師去模仿或參考,去依賴前人給的經驗,也正是由于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參與各項音樂教育論壇等活動,提高自己的專業(yè)閱歷,尤其是所有音樂教師的主修專業(yè)都不盡相同,對于專業(yè)技能精益求精,才能順應時代的變化,不會被快速發(fā)展的教育淘汰。
4.學校應對音樂學科引起重視
中小學音樂作為副科,學校和教師在思想對待上都稍顯怠慢。筆者了解到除了部分一線城市,大部分地區(qū)的音樂課基礎設施不全。因此,學校應設專門的音樂教室,增強音樂師資隊伍,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增加樂器室、欣賞室等。
結語
在這不斷更替,日新月異的時代里,無論是教師本身還是培養(yǎng)教師的大學校園,都應該擯棄無用的教育理念,積極提高專業(yè)水準,開拓音樂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緊跟當前教育不斷發(fā)展的步伐。中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模式化持續(xù)發(fā)展將弊大于利。因此鼓勵音樂課堂教學的個性化發(fā)展是重中之重,相信中國音樂教育未來的道路一片美好。